科研产出
冬春不同栽培环境下‘宁海白’枇杷幼果酚类物质含量与代谢的变化
《浙江农业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露地、套袋和大棚栽培的‘宁海白’枇杷为试材,测定了低温期间和低温解除后的幼果内总酚含量及与酚类物质代谢相关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变化。结果表明,在低温期间,露地栽培的枇杷幼果总酚含量显著高于套袋与大棚栽培的幼果;低温结束后露地栽培枇杷幼果的总酚含量虽然高于大棚与套袋果实,但比低温期间明显下降。酚类物质代谢相关酶分析显示,低温期间PAL活性显著高于低温解除后的果实,露地幼果活性高于套袋与大棚;PPO活性低温期间以露地栽培的果实为最低、套袋处理最高,低温结束后以大棚为最低、套袋为最高;POD活性低温期内以露地为最高、大棚最低,低温解除后活性显著下降,但大棚栽培要低于露地与套袋。以上结果表明,酚类物质积累和代谢与枇杷抵抗低温胁迫的响应有关。
关键词: 枇杷 幼果 总酚 多酚氧化酶 苯丙氨酸解氨酶 过氧化物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褐飞虱对氟虫腈和新烟碱类药剂的抗性动态变化
《中国水稻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于2006-2008年采用稻茎浸渍法监测了我国主要水稻种植区大田褐飞虱种群对苯基吡唑类杀虫剂(氟虫腈)、新烟碱类及昆虫生长调节剂类杀虫剂(噻嗪酮)的抗性动态变化。结果表明,2008年褐飞虱对氟虫腈的抗性水平随其迁飞途径而出现急剧上升态势,其中,从我国南方稻区迁入长江中下游流域等6省10地种群和回迁至广东韶山、深圳两种群对氟虫腈抗性分别上升至中等水平抗性(15.0~32.5倍)和高水平抗性(66.9~73.7倍),明显高于2006年5省6地(2.6~5.8倍)和2007年9省11地(3.2~8.4倍)大田褐飞虱种群的抗性水平。上述结果预示2009年、2010年两年在全国稻区可能暴发褐飞虱对氟虫腈更高水平的抗性。自从2005年10-11月褐飞虱对新烟碱类的吡虫啉产生极高水平抗性(277~811倍)以来,近3年来抗性虽有一定程度下降,但仍处于高水平-极高水平抗性阶段,其中,2008年我国8省13地褐飞虱种群的抗性仍高达210.1~381.7倍。褐飞虱对其他的新烟碱类药剂噻虫嗪、烯啶虫胺和呋虫胺的抗性水平分别为2.0~15.8、0.7~4.8和0.6~2.8倍。褐飞虱对噻嗪酮为敏感到中等水平抗性(3.0~11.9倍)。近几年来大量、广泛使用氟虫腈防治褐飞虱和稻纵卷叶螟两类迁飞性害虫是褐飞虱对其暴发抗性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及时制定全国范围防治两类迁飞性害虫的交替轮换用药抗性治理对策方案,才能延缓褐飞虱抗性的再次暴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油菜N13和N18上含油量QTL作图区间相关候选基因克隆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前人报道的SG-图谱和DH群体为材料,利用拟南芥脂质基因库和芸薹属EST库信息资源,选择与拟南芥中诠释的重要油脂合成相关基因高度同源的甘蓝型油菜EST和其他具有基因信息的EST序列为标记来源,发展功能基因标记加密SG图谱;对定位在N13和N18连锁群上含油量QTL区间的相关基因片段进行克隆、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以期获得可能与种子含油量QTL有关联的侯选基因。结果表明:在2条连锁群的3个含油量QTL区域内共连锁上6个功能基因,其中与拟南芥同源的3个基因在油脂合成途径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双亲差异片段经克隆测序和比对分析,发现有2个在双亲间存在氨基酸水平差异;将获得的基因片段和拟南芥同源基因序列比对结果显示,二者间内含子部分核苷酸序列相似率平均为57.7%,外显子区域为86.7%,氨基酸水平上则达到89.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植物甜蛋白基因Thaumatin Ⅱ转化番茄的初步鉴定
《浙江农业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番茄无菌苗的子叶为外植体,以抗卡那霉素的NPTⅡ作为选择标记基因,通过根癌农杆菌介导法,将甜蛋白Thaumatin Ⅱ基因导入番茄中,共获得10株独立的抗性转化株系。对抗性转化株系进行了PCR和Southern blotting鉴定,PCR检测得到了预期的特异条带,Southern blotting结果表明其中1个转化株系插入了2个拷贝的Thaumatin Ⅱ cDNA。以上试验结果证明Thaumatin Ⅱ基因已经整合到转基因番茄植株的基因组中,为最终获得在蛋白质水平表达Thaumatin Ⅱ的无选择标记的转基因番茄打下了基础。
关键词: 番茄 植物甜蛋白 Thaumatin Ⅱ基因 遗传转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AFLP的家蚕性连锁平衡致死系Z染色体连锁分子标记筛选
《浙江农业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平48(以下简称P48)是通过转育方法将性连锁平衡致死系的群体性比控制基因转移到白云品系培育而成的。研究以P48与白云(BY)这对近等位基因系为分析材料,利用AFLP筛选并分析差显标记,经PAGE电泳、片段回收、克隆、测序及与家蚕(P50)基因组数据库序列比对发现家蚕性连锁平衡致死系Z染色体特异性连锁标记C094,该标记与P50的对应序列间存在明显差异。进一步设计差异引物对P48与P50及其杂交F1代进行PCR验证,确定C094标记与家蚕性连锁平衡致死系P48致死基因l1连锁,这为进一步鉴定及克隆致死相关基因奠定了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梨火疫病菌新的Ⅲ型泌出系统(T3SS)分析及在其他菌株中的分布
《湖北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试验分析了梨火疫病菌(Erwinia amylovora)Ea273基因组上新的T3SS(TypeⅢSecretion System,T3SS)致病岛特征并验证它们在Erwinia属的21个菌株基因组上是否存在。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Ea273基因组不同位点上存在两个新的T3SS致病岛,称为PAI-2和PAI-3,大小分别为32.889kb和21.792kb。经PCR和Southern blot证明Ea273、Ea246、Ea262、Ea528以及Ea6445个菌株基因组存在PAI-2和PAI-3。PAI-3和PAI-2在基因结构和组成上相似,同源性超过70%,PAI-3包含PAI-2所有基因,两者和昆虫内生菌S.glossinidius编码的T3SS的SSR-1致病岛非常相似。
关键词: 梨火疫病菌 新的T3SS致病岛 PCR Southern blot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萝卜叶片和肉质根硫代葡萄糖苷组分与含量分析
《浙江农业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HPLC分析法对‘滁州小五缨’、‘古岭夏萝卜’和‘云南白萝卜’3个萝卜品种叶片和肉质根的硫苷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3个地方品种叶片和肉质根硫苷组分相同,均含6种脂肪族硫苷和3种吲哚族硫苷,但品种及器官之间的硫苷含量存在显著差异。3个品种肉质根总硫苷含量分别为22.59,12.44和27.94mg/g DM,其中95%以上是脂肪族硫苷。3个品种肉质根总硫苷与总脂肪族硫苷含量分别是叶片2.6~4.9倍与2.8~6.0倍;‘滁州小五缨’肉质根总吲哚族硫苷含量是叶片1.7倍,而‘古岭夏萝卜’和‘云南白萝卜’却只有0.37和0.77倍。4-甲基硫代-3-丁烯基硫苷是肉质根和叶片主要硫苷组分,相对含量分别为90.43%~93.92%和62.42%~74.05%。结果表明萝卜肉质根和叶片都含有丰富的硫苷,且不同品种以及器官之间的硫苷含量差异显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鸭疫里默氏菌病和大肠杆菌病多重PCR诊断方法的建立
《中国兽医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参考GenBank中鸭疫里默氏菌和大肠杆菌的外膜蛋白A(OmpA)基因序列,应用PrimerPremier5.0软件在二者高度保守区设计了2对引物,建立了适合鸭疫里默氏菌和大肠杆菌的快速检测的多重PCR检测方法。以该方法对已分离并保存的鸭疫里默氏菌和大肠杆菌进行PCR扩增,分别扩增出与试验设计相符的670、408bp的特异性DNA片段。将扩增所得的DNA片段进行克隆测序,测序结果表明分别为鸭疫里默氏菌和大肠杆菌OmpA基因序列。该方法对鸭疫里默氏菌和大肠杆菌的检测下限分别为4×104CFU/mL和3×104CFU/mL。表明所建立的PCR方法具有特异、快速和敏感的特点,可用于诊断鸭疫里默氏菌、大肠杆菌以及两者的混合感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遮光率及施肥浓度对凤梨丹尼斯生长与开花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江浙地区的夏季高温,在具有内外双层膜和水帘风扇降温设备的大棚内,进行了4种遮光率(0、30%、50%、70%)和3种施肥浓度(凤梨专用肥花多多9号稀释500、1 000、1 500倍)共12个处理对凤梨品种丹尼斯生长与开花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的遮光率对凤梨丹尼斯的生长与开花影响非常显著,以遮光率30%下表现最好,凤梨株高、新叶数以及花的高度、直径、花色都是最好的,并且催花时间最短,催花成功率最高;其次为不遮光和遮光率为50%的处理,遮光率70%的效果最差。施肥浓度对凤梨丹尼斯的营养生长影响不显著,对催花率、花型及花色有较大影响,在光照过强或不足的情况下稀释500倍的施肥浓度降低了催花成功率,施肥浓度以稀释1 500倍和1 000倍表现较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