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粮油品质检测评价新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中国粮油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随着新材料、传感技术、信息采集与数字化处理等新兴学科的迅猛发展,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电子鼻技术、电子舌技术等无损检测技术成了粮油品质检测的又一研究热点,国内外学者已做了大量的前期研究工作。为了充分利用这些现有的最新研究成果,该文分计算机视觉技术、电子鼻技术、电子舌技术3个方面,综述了国内外应用这3种技术在粮油品质自动检测中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各种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展望了3种技术在粮油品质分析中的发展前景,以供我国研究人员做同类研究时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BP神经网络模型在香菇中SO_2含量分析中的应用
《浙江农业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庆元9015’香菇作为研究对象,以香菇样品的生长天数(d)和样品中总SO32-含量、鲜香菇样品的SO2含量和采摘期的出菇时间(d)为输入层参数,以干香菇中SO2含量为输出层参数,建立三层BP神经网络模型,经过356次训练后模型收敛,模型具有满意的预测能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种寄主植物对扶桑绵粉蚧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植物保护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棉花、番茄和茄子3种寄主植物对扶桑绵粉蚧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方法]在恒温27℃下观察扶桑绵粉蚧的个体发育及种群发展情况,记录并分析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存活率及实验种群生命表参数。[结果]扶桑绵粉蚧在3种寄主植物上的平均存活率为棉花(茄子(番茄,存活曲线差异明显,但均以l龄和2龄若虫的死亡率最高。若虫的发育历期除1龄外无显著差异,棉花上蛹期显著长于其他两者,雌性成虫存活历期为棉花(番茄、茄子,雄性为棉花、茄子(番茄。交配过的扶桑绵粉蚧雌成虫多于夜间产卵,但棉花上部分扶桑绵粉蚧可于白昼产卵;其在3种寄主植物上的产卵能力为棉花(茄子(番茄。3种寄主上扶桑绵粉蚧种群的内禀增长率(rm)和周限增长率(λ)相近,但净增殖率(R0)及种群增长趋势指数(I)差异较大,均为棉花(茄子(番茄,分别为142.10、88.91、43.56和156.67、87.95、32.74。[结论]扶桑绵粉蚧繁殖力及种群发展能力极强,从而使其具备较强的环境适应性,是其极易大规模发生的主要原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疆药桑的药用价值及在维吾尔医药中的应用
《蚕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药桑作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特有的珍稀果实与药材兼用桑树种质资源而备受民间百姓推崇。依据查阅维吾尔医药文献及民间调研等获取的信息,对药桑的主要营养成分、生物活性成分、药用价值,特别是在维吾尔医药中的应用等进行较为系统的综述,并分析药桑资源规模化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对药桑资源的研发方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应用巢式PCR-DGGE技术分析稻虱缨小蜂体内Wolbachia的多样性
《昆虫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采集自中国杭州和菲律宾的稻虱缨小蜂Anagrus nilaparvatae为研究对象,采用巢式PCR扩增Wolbachia的16S rDNA和wsp基因片段,并用DGGE分析稻虱缨小蜂体内Wolbachia的多样性。基于16S rDNA基因的分析结果准确地检测到稻虱缨小蜂体内细菌主要是Acinetobacter sp.,Methylophilus sp.,Acidovorax sp.,Burkholderia sp.和Wolbachia sp.。基于wsp基因的分析结果显示,杭州种群感染的Wolbachia属于A组的Mors亚组,菲律宾种群感染的Wolbachia属于A组的Dro亚组。结果说明,巢式PCR-DGGE是寄生蜂体内Wolbachia检测和多样性分析的有效方法,其中16S rDNA基因是检测Wolbachia存在的较佳分子标记,wsp基因是Wolbachia多样性分析以及种属鉴定和分型的较佳分子标记。
关键词: 稻虱缨小蜂 Wolbachia 多样性 16SrDNA基因 wsp基因 PCR-DGGE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唑醇对映体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拆分热力学研究
《农药学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高效液相色谱反相条件下,利用涂敷型纤维素-三(3,5-二甲基苯基氨基甲酸酯)手性固定相(CDMPC-CSP)对三唑醇4个对映异构体进行了直接手性拆分研究。考察了不同流动相组成和柱温对三唑醇对映体的色谱保留及分离的影响。同时,利用热力学方法对三唑醇对映体与固定相之间的色谱保留和分离的热力学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在以甲醇-水(70∶30,体积比)为流动相、流速0.8 mL/min、柱温15℃,或在以乙腈-水(30∶70,体积比)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柱温45℃的条件下,三唑醇对映体可以得到较好分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壳聚糖对梅鱼鱼丸微生物菌群和品质的影响
《食品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壳聚糖是一种良好的食品生物保鲜剂,研究添加0、0.05%、0.15%、0.25%、0.35%、0.5%壳聚糖的梅鱼鱼丸在真空包装条件下0℃贮藏过程中微生物菌相和品质变化。结果表明:添加0.5%壳聚糖可以使梅鱼鱼丸的货架期明显延长;能显著抑制梅鱼鱼丸中微生物的生长,对其中的优势微生物肠杆菌、假单胞菌、微球菌/葡萄球菌等均能有效抑制(P<0.05),添加量低于0.5%则抑菌效果不明显;且pH值和总挥发性盐基氮明显降低,能显著增加鱼丸硬度,对弹性影响不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杭州市郊区表层土壤中多环芳烃的风险分析
《生态环境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集杭州市郊区表层土壤中多环芳烃的样品,用色谱-质谱技术对多环芳烃化合物进行定量分析。美国环保总署推荐优先控制的16种多环芳烃单体质量分数在1.49~87.43 ng.g-1之间,萘、芴、苊等低分子量芳烃质量分数相对较低;、茚并[1,2,3-cd]芘、苯并[ghi]苝等高分子量芳烃质量分数相对较高,其中苯并[ghi]苝质量分数最高。对照荷兰的土壤标准,杭州市郊区表层土壤中的荧蒽、、茚并[1,2,3-cd]芘、苯并[ghi]苝超标比较严重,超标率100%;多环芳烃的Bap等效毒性当量是荷兰规定目标值的2倍;因此,杭州市郊区表层土壤中存在一定的潜在风险。多环芳烃Ant/(Phe+Ant)、BaA/(Chr+BaA)、Flua/(Pyr+Flua)等参数表明,多环芳烃主要来源于燃烧源,且以机动车尾气为主;BeP/(BeP+BaP)比值偏高,可能与土壤中的多环芳烃主要来源于大气沉降有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