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基因组结构与蛋白功能研究进展
《动物医学进展 》 2008 北大核心
摘要:牛病毒性腹泻病毒为黄病毒科(Flaviviridae)瘟病毒属(Pestivirus)的代表种,这个属的成员中还包括羊边界病毒(BDV)和猪瘟病毒(CSFV)。病毒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论文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已定位的4种结构蛋白、8种非结构蛋白以及3′和5′非翻译区的基因结构特征及其编码蛋白的合成与功能研究进行了综述,为牛病毒性腹泻的防控和疫苗研制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浅谈《债务重组》准则
《中国农业会计 》 2008
摘要: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关于债务重组定义、债务重组方式、会计处理等方面都与旧准则有着很大的区别。笔者通过新旧准则的对比,对新准则作一简要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F3′5′H基因的克隆、表达载体构建与矮牵牛遗传转化
《西北农业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类黄酮3′5′羟基化酶(Flavonoid-3’,5-’hydroxylase;F3′5′H)是花色素苷代谢途径中的一个关键性酶,能使花色素的合成趋向于形成蓝色的飞燕草色素。从蓝紫色矮牵牛的花瓣中提取总RNA,利用RT-PCR技术克隆得到了约1.7kb的F3′5′H片段。F3′5′H的cD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克隆得到的序列与原序列同源性达到99.34%,开放读码框为1 521 bp,编码507个氨基酸。将推算的氨基酸序列与NCBI登录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比较,发现与文献报道的存在2个氨基酸差异,氨基酸同源率为99.6%。将此基因构建到含有35S启动子的植物表达载体PBI-F3′5′H上,并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对粉红色矮牵牛进行了遗传转化,初步鉴定获得了转基因植株。
关键词: 矮牵牛 类黄酮3′5′羟基化酶基因 转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抗菌肽SMAP-29研究进展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抗菌肽作为存在于生物体内一类具有广谱抗菌活性的多肽,是宿主非特异性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动物先天免疫机制中具有特殊的意义。目前,在哺乳动物体内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甜高粱液体发酵活性干酵母的筛选及其发酵条件优化
《中国酿造 》 2008 北大核心
摘要:以甜高粱茎秆汁液为原料,采用液态发酵工艺,对3种活性干酵母进行了不同温度、pH值、接种量和不同糖度的比较试验,筛选出适于甜高粱汁液态发酵的优良菌种No1活性干酵母和No2活性干酵母,其最佳发酵条件相同:温度为35℃,pH值为5.03,接种量为1.2‰,糖度为14°Bx;发酵周期均为14h。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单克隆抗体捕获ELISA方法的建立
《中国兽医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纯化的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作为抗原免疫BALB/C系小鼠,通过细胞融合和克隆筛选出稳定分泌BVDV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将杂交瘤细胞接种于BALB/C系小鼠的腹腔内诱生腹水,腹水单抗与BVDV均呈阳性反应。将5A9、2G3和5C2(分别结合不同的抗原结合位点)诱生的BVDV单抗纯化后等量混合包被酶标板,与鸡抗BVDV IgY(检测抗体)联合应用,建立BVDV抗原捕捉ELISA(AC-ELISA)方法。采用方阵滴定法确定单抗、鸡抗BVDV IgY的最适工作浓度,用阴性组织样品作为判定检测结果的D490临界值,最后以建立的AC-ELISA检测临床粪样棉拭子27份,结果表明:该方法敏感性、特异性高,与全血病毒分离结果的符合率达86.36%;与全血和粪样RT-PCR检测结果的符合率分别为89.47%和94.74%。阴性对照RT-PCR、病毒分离和AC-ELISA检测均为阴性。
关键词: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 单克隆抗体 IgY 抗原捕获ELISA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