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黄缘闭壳龟主要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关系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确定影响黄缘闭壳龟Cuora flavomarginata体质量的主要形态性状,随机选取1、2、3龄的黄缘闭壳龟为试验对象(每个年龄组120尾),测量其体质量(y)、背甲长(x_1)、背甲宽(x_2)、背甲高(x_3)、甲桥斜高(x_4)、腹甲长(x_5)、腹甲宽(x_6)、甲桥长(x_7)、喉盾宽(x_8)、肱盾宽(x_9)、胸盾宽(x_(10))、股盾宽(x_(11))、肛盾宽(x_(12))、喉盾缝长(x_(13))、肱盾缝长(x_(14))、胸盾缝长(x_(15))、腹盾缝长(x_(16))、股盾缝长(x_(17))和肛盾缝长(x_(18))19个性状,采用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通径分析和回归分析的方法,计算相关系数、通径系数和决定系数,获得相关回归方程,对不同年龄组间的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程度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龄组龟甲桥长对体质量的直接作用较大,2龄组龟肱盾宽和背甲长对体质量的影响较大,3龄组龟肱盾宽对体质量的影响较大;1、2、3龄龟第一主成分由大至小依次综合为增重因子、背甲增长因子、腹甲增长因子→增重因子、腹甲增长因子→腹甲增长因子;利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以体质量为依变量(y),形态性状为自变量(x_1~x_(18)),建立了黄缘闭壳龟不同年龄最优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y_A=-21.193+13.874x_7+4.834x_(10),y_B=-60.626+24.880x_9+11.750x_1-34.040x_(16),y_C=223.604+145.260x_9-153.201x_8-33.241 x_5,式中y_A、y_B、y_C分别为1、2、3龄组龟的体质量(g)。本研究结果可为黄缘闭壳龟良种选育的具体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地形校正方法对黑松分布遥感提取的影响
《林业资源管理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以青岛黄岛区为研究区,利用资源三号卫星立体像对提取精细的DEM (Digital Elevation Model),使用5种地形校正模型(Teillet-回归,VECA,Cosine-C,C和SCS+C)对Quick Bird多光谱影像进行地形校正,并结合面向对象方法提取得到山区黑松的空间分布信息。结果表明:5种模型中,Quick Bird影像经VECA,SCS+C,C校正模型校正后山区阴影有较好的减弱效果,且山区黑松分布提取的精度均有所提高,其中以VECA模型的提取精度最佳,提取精度从70. 25%提高到84. 30%,提高了14. 05%; Kappa系数从0. 53提高到0. 72,提高了0. 19。本研究可为光学高分遥感影像在山区松树的分布提取上提供参考。
关键词: 地形校正 数字高程模型 黑松 资源三号 Quick Bird影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嘉陵江不同江段蛇耳石形态特征及差异
《水产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蛇耳石的形态特征以及不同环境下的耳石形态差异,以蛇左侧微耳石和星耳石作为研究材料,利用传统形态法测量耳石的14个参数且将其转化为11个形状指标,并利用地标点法在星耳石上选取12个地标点,对2016年6-7月间采自嘉陵江上游、中游、下游的195尾蛇的耳石样本进行形态研究.结果显示,蛇微耳石呈肾形,3个江段微耳石形态无显著差异;蛇星耳石呈圆形、椭圆形,表面粗糙,脊突数少于20,翼叶较基叶发达,中央突不明显,主凹槽轮廓似水滴状.相对扭曲主成分分析将3个江段的蛇星耳石分为两种形态类型:Ⅰ型和Ⅱ型,其中Ⅰ型主要为嘉陵江上游江段蛇的耳石样本,Ⅱ型则包括嘉陵江中游和下游的蛇耳石样本.传统形态法和地标点法的综合结果表明,两种类型耳石形态差异主要表现在整体轮廓、脊突数,以及基叶、主凹槽和背侧距离等特征上,逐步判别分析对Ⅰ型和Ⅱ型星耳石的正判率达95.5%,区分效果较好.研究表明,嘉陵江不同江段蛇星耳石分为两种类型,且存在显著的形态差异;蛇星耳石的形态差异可能是对水温、流速等环境因子主动适应的结果,如在上游生活的蛇,其较细长且脊突较多的Ⅰ型星耳石能够较好地适应上游低温、多变的急流环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嘉陵江不同江段蛇耳石形态特征及差异
《水产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蛇耳石的形态特征以及不同环境下的耳石形态差异,以蛇左侧微耳石和星耳石作为研究材料,利用传统形态法测量耳石的14个参数且将其转化为11个形状指标,并利用地标点法在星耳石上选取12个地标点,对2016年6—7月间采自嘉陵江上游、中游、下游的195尾蛇的耳石样本进行形态研究。结果显示,蛇微耳石呈肾形,3个江段微耳石形态无显著差异;蛇星耳石呈圆形、椭圆形,表面粗糙,脊突数少于20,翼叶较基叶发达,中央突不明显,主凹槽轮廓似水滴状。相对扭曲主成分分析将3个江段的蛇星耳石分为两种形态类型:Ⅰ型和Ⅱ型,其中Ⅰ型主要为嘉陵江上游江段蛇的耳石样本,Ⅱ型则包括嘉陵江中游和下游的蛇耳石样本。传统形态法和地标点法的综合结果表明,两种类型耳石形态差异主要表现在整体轮廓、脊突数,以及基叶、主凹槽和背侧距离等特征上,逐步判别分析对Ⅰ型和Ⅱ型星耳石的正判率达95.5%,区分效果较好。研究表明,嘉陵江不同江段蛇星耳石分为两种类型,且存在显著的形态差异;蛇星耳石的形态差异可能是对水温、流速等环境因子主动适应的结果,如在上游生活的蛇,其较细长且脊突较多的Ⅰ型星耳石能够较好地适应上游低温、多变的急流环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立体视觉的玉米雄穗三维信息提取
《农业工程学报 》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玉米雄穗的表型信息对玉米育种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该研究以自动获取玉米雄穗三维表型信息为目的。通过对雄穗样本进行多视角摄影处理来重建其三维模型。对重建的三维点云数据运用基于密度聚类的方法统计其分枝数信息,运用Delaunays三角网方法计算其外包络体积信息,并基于点云信息对雄穗主轴和最大穗冠的结构参数进行计算,同时定义了相关表型参数。用实测结果验证计算结果:分枝数统计结果的最大绝对误差为2,RMSE(root mean square error)为1.03,n RMSE(normalized root mean square error)为0.05;主轴长度,主轴最大/最小直径,最大穗冠高度和最大穗冠直径的R~2分别为0.99,0.82,0.83,0.97和0.93,均达到极显著相关水平。研究提出的相关表型参数和其提取方法在育种研究中具有应用潜力,为田间高通量雄穗信息的快速提取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作物 机器视觉 三维重建 玉米雄穗 数码相机 雄穗表型信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ARF基因家族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在干旱胁迫下的表达特性研究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植物生长素响应因子ARF(auxin response factor)参与调节了植物的向性运动、顶端优势、微观的分化、侧根和茎的形态发生等众多生理反应,在植物生长发育的整个过程都起到重要调控作用。本研究通过对小麦最新基因组数据进行分析,获得了61个ARF家族基因,命名为TaARFs,根据染色体编号排列为TaARF1~TaARF61,对61个TaARFs基因进行系统生物信息学分析后发现ARF家族基因结构较为复杂,外显子数量从1个到15个变化不等,除了4号染色体和5A和5B染色体之外,其余的染色体均有ARF家族基因分布。ARF家族基因大多包含B3 DNA结构域、ARF结构域(Auxin-resp)和Aux/IAA结构域;同源进化分析表明,小麦ARF家族基因的旁系同源基因数量明显多于大麦和二穗短柄草。通过拟南芥数据库比对获得14个高同源的根系发育相关的小麦ARF家族基因,利用二系杂交小麦京麦6号及父母本根系为试材进行干旱胁迫处理及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筛选。结果表明,7个小麦ARF基因不同程度受到干旱胁迫诱导,其在旱胁迫下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正常条件下的表达量,可能参与干旱胁迫应答;此外本研究还发现,ARF基因在F1杂交种中表达量显著高于双亲,表现出超亲表达模式,可能参与了根系抗旱杂种优势基因表达调控网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RS和GIS的北京冬小麦面积多尺度时空变化研究
《麦类作物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小麦在不同空间尺度上的时空分布特征,基于冬小麦统计和遥感监测数据,利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分别从北京市、区县和乡镇三个尺度,评价了2009-2014年冬小麦面积空间分布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北京市冬小麦面积从2009年的61 971.02hm2下降到2014年的26 814.87hm2,减少了56.73%;冬小麦成片种植的地块数量从11 243块降低到4 914块,减少了56.29%;地块平均面积也从4.76±0.19hm2减少到1.22±0.05hm2,降低了74.29%;(2)通州区、大兴区、房山区和顺义区的冬小麦面积减少量占总减少量的87.43%;每个乡镇的平均冬小麦面积从2009年的1 066.28±153.63hm2降低到2014年的388.21±59.17hm2,且大于1 000hm2和500~1 000hm2的乡镇数分别约减少了2/3和1/2;(3)四个典型乡镇冬小麦面积也均呈极显著减少趋势,地块平均面积降低幅度均在70%以上,并且面积大于5hm2的地块数量占总体的比例减少至不足8%。这说明2009-2014年北京市冬小麦种植面积显著减少,种植区域破碎化趋势严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地类变更事件的耕地变化热点区域探测
《江苏农业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为及时、准确探测耕地变化区域及热点演变趋势,提出了基于地类变更事件的区域变化热点探测方法,以武汉市汉南区1996—2014年1:10 000土地利用数据为研究对象,提取紧邻2年间地类变更碎片。基于变更碎片数据,利用空间自相关技术进行局部变化热点探测,提取热点变化区域空间中心,建立空间中心转移模型,分析热点变化演变态势。结果表明,1996—2001年、2002—2008年汉南区耕地变化较平缓,存在个别变化热点区域,总体变化程度较均匀;2009—2014年耕地变化呈现集聚态,变化热点区域集中分布在汉南区东北部,全区耕地变化热点区域呈现"东多西少,北多南少"的空间格局,且热点变化区域周围变化程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中心转移模型表明,汉南区整体耕地变化热点区域中心呈现由南向北移动的趋势。提出了基于地类变更事件的区域变化热点探测方法,实现了对于区域耕地热点变化区域的识别与挖掘,可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 土地利用 耕地变化 变化热点探测 空间自相关分析 趋势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面向自动导航拖拉机的农田障碍物识别研究
《农机化研究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实现农田障碍物的精确识别与有效避让是提高自动导航拖拉机智能化、保障作业安全的关键技术。为此,论述了基于激光测距传感器的自动导航拖拉机行进前方障碍物检测与识别方法。在自动导航拖拉机上加装LMS2 0 0激光测距传感器,构建避障测试平台,通过对激光数据解析、坐标系转换及障碍物边缘拟合,实现了障碍物方位、距离、宽度等特征信息的有效识别。针对典型农田障碍物—树木和障碍拖拉机,进行了障碍物检测试验。采用RTK-GPS接收机的定位数据标定障碍物,并进行了识别精度检验。树木的方位、距离和宽度的识别精度分别为0.5°、0.03m、0.03m。障碍拖拉机的方位、距离和宽度的识别精度分别为1.88°、0.13m、0.39m。试验结果表明:避障测试平台能够有效地识别自动导航拖拉机前方的障碍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