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3897条记录
四种杀菌剂对金银花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及对金银花品质的影响

植物保护学报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随机区组试验比较四种杀菌剂对金银花白粉病的防治效果,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各处理样品的绿原酸含量,以筛选出符合金银花规范化种植需要的药剂。结果表明,施药后14天以15%三唑酮600倍液防治效果最好,达77.8%,其次是15%三唑酮1200倍、50%多菌灵500倍液处理,防治效果分别为75.7%和70.8%,极显著地高于3%中生菌素500和1000倍及2%农抗1201000倍液处理的防效。2%农抗120500倍液的防治效果达60.3%,与前三种处理差异不显著,显著好于后三种处理,但未达极显著水平。15%三唑酮1200倍防治处理的绿原酸含量最高,达1.683%,其次是50%多菌灵500倍处理,绿原酸含量达1.539%,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要求,可作为金银花规范化管理中白粉病防治优先采用的药剂。

关键词: 金银花 白粉病 防治效果 绿原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抗苯巴比妥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的筛选及ciELISA试剂盒的研制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06 CSCD

摘要:用BSA-pAPB免疫Balb/c小鼠,用细胞融合技术制备并用间接ELISA和阻断ELISA筛选抗苯巴比妥单克隆抗体(PBmAb)杂交瘤细胞株,体内诱生腹水法生产PBmAb,应用PBmAb研制PB残留竞争ELISA(ciELISA)快速检测试剂盒(PB-Kit),并测定其性能。结果表明,筛选出3株杂交瘤细胞,最好的3F6-C4株的PBmAb间接ELISA效价为1∶6.4×105,亲和常数(Ka)为1.96×1010L/moL,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5.7μg/L,与巴比妥的交叉反应率(CR%)12.4%,与其它化合物无CR;PB-Kit的线性检测范围1.0~81μg/L,灵敏度0.75μg/L,检测限1μg/L;饲料样和猪尿样的平均添加回收率85.8%和91.3%,平均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均<15%。PB-Kit具有快速、敏感、特异、简便等特点,适合PB残留快速检测的推广应用。

关键词: 苯巴比妥 杂交瘤细胞 单克隆抗体 ciELISA 快速检测试剂盒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小麦品种穗发芽抗性差异的研究

作物学报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收获时种子发芽率和面粉降落值法,于2000—2002年2个小麦种植年度,研究了黄淮、北部、长江中下游、西南冬麦区和东北春麦区1950年以来的781个主要推广品种和新品系的穗发芽抗性。结果表明,小麦穗发芽抗性测定值在年度间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不同年代小麦品种的穗发芽抗性差异较大。1990年以来育成品种的穗发芽抗性与20世纪80年代相近,但明显弱于506、0以及70年代。黄淮、西南和春小麦3个麦区种子发芽率低于2%的高抗品种数分别占各自麦区供试总数的1.7%、4.5%和5.7%,而长江中下游和北部2个冬麦区的种子发芽率都在10%以上;东北春麦区品种的抗性较强,种子发芽率平均为11.2%。利用等电聚焦电泳从发芽率和降落值均偏低的品种中鉴定出异源2号、蜀万24、蜀万761、陕160、孟县4号、京411、京9428、鉴26、燕大1817、农大45、衡水6404、晋麦5号、8号、鄂麦14和克辉等15个携带迟熟α-淀粉酶基因的品种,分布在5个不同麦区。对这些品种及其亲本进行SSR分子标记分析,发现有些与其亲缘关系密切的品种,却不携带迟熟α-淀粉酶基因。上述结果说明,该基因在我国五大小麦产区均有分布,但具该基因的品种数量少,占供试品种数的1.9%,通过育种程序容易选择出不携带该基因的小麦品种。

关键词: 小麦 品种 穗发芽 迟熟α-淀粉酶

河南省粳稻育种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作物杂志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河南省粳稻育种始于20世纪50年代。在高产育种、优质育种、抗旱育种等领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特别是近十多年来选育出豫粳6号、水晶3号、郑旱2号等有代表性的品种,常规粳稻育种居黄淮地区先进水平。对河南粳稻育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河南省粳稻育种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 河南省 粳稻 育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保水剂对土壤和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盆栽和田间试验,主要研究保水剂对土壤和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中的保水剂含量在0.030%~0.100%内,土壤表面蒸发明显降低,pH值趋于酸化;保水剂的用量在30~45 kg/hm2,能够明显提高棉花的产量,增产幅度达10%以上,对纤维品质没有影响,株高增加3.8~10.2 cm,铃数增加5.7万~9.4万个/hm2,铃重增加0.1~0.19 g;并且以穴施最经济有效。

关键词: 保水剂 土壤 棉花 生长发育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瘟病毒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中国兽医科学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杂交瘤技术制备猪瘟病毒单克隆抗体,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筛选的阳性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从中发现1株单克隆抗体能与感染猪瘟病毒的猪肾、肝病理组织切片及PK15细胞产生特异性染色反应,与非感染猪的肾、肝组织切片和PK15细胞无染色反应。单克隆抗体与猪瘟病毒感染的PK15细胞或猪肝、肾小血管内皮细胞中的猪瘟病毒呈现较强的特异性棕色着染,表明该单抗是针对猪瘟病毒的单克隆抗体,对研究猪瘟病毒在宿主细胞中的生命活动和繁殖定位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该单抗命名为YNF,培养上清液和腹水的抗体效价分别为1∶80和1∶10 000。抗体蛋白属IgG类,亚类为IgG2/κ。

关键词: 猪瘟病毒 单克隆抗体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免疫组织化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杂交棉氮磷钾吸收分配特点的研究

棉花学报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杂交棉标杂A1、豫杂35和常规棉中棉所41为材料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杂交棉单铃重和皮棉产量均高于常规棉,且达极显著水平。对纤维品质检测的结果表明杂交棉的纤维长度、强度、细度等比较协调,优于常规棉。三个品种对N、P、K的吸收均呈Logistic曲线,但三者吸收速度并不同步,杂交棉养分净积累量和吸收速率在盛铃前高于常规棉,最大吸收强度出现在初花期至盛铃期(7月5日-8月4日);杂交棉棉株N、P、K向茎枝的分配率在盛花期(7月20日)最高,向叶片的分配率一直低于或接近于常规棉;而向花蕾的分配率在盛花期达最大值;向子棉的分配率在吐絮期(8月25日)高于常规棉。

关键词: 杂交棉 产量 营养物质 代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品质特性的分类及相对重要性分析

麦类作物学报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进一步提高小麦品质育种中品质选择指标的有效性和简便性,以品质特性各异的35个小麦品种为材料,对15个小麦品质特性进行了分类及相对重要性分析。结果表明,在15个品质特性的105个线性相关系数中,达到极显著水平和显著水平的分别为88个和6个,说明绝大多数品质特性之间存在着程度不等的线性相关。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将15个品质特性分为4类:①蛋白质及面筋数量类,包括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干面筋含量;②面筋质量特性和面包特性类,包括面筋指数、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和面时间、8min尾高8、min尾宽、面包体积、面包纹理和面包评分;③耐揉指数和弱化度;④衰落值。对面包烘焙特性的逐步回归表明,干面筋含量、面筋指数、形成时间和耐揉指数为小麦品质特性的重要选择性状。35个品种的聚类分析结果支持了本研究关于小麦品质特性相对重要性的分析结论。

关键词: 小麦 品质性状 聚类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淮冬麦区不同时期大面积推广品种的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组成分析

麦类作物学报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深入了解黄淮冬麦区不同时期大面积推广品种的HMW-G S组成情况,为该区品质育种提供依据,利用SDS-PAGE电泳技术对253份黄淮冬麦区不同时期大面积推广品种HMW-G S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区主栽品种在G lu-A 1位点具有3种亚基类型(N u ll,1,2*),G lu-B 1位点具有6种亚基类型(6+8,7+8,7+9,13+16,14+15,17+18),G lu-D 1位点具有2种亚基类型(2+12,5+10)。对加工品质具有正效应的优质亚基14+15出现频率为11.3%,5+10亚基频率为15.1%;而具有较高品质得分的亚基组合“0,14+15,5+10”、“1,14+15,5+10”及“1,13+16,5+10”的品种较少。济麦20各位点均聚合了优质亚基,可以作为亲本加以利用。意大利引进品种阿夫(Funo)也是优质亚基“14+15”的来源之一。

关键词: 小麦 品质 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侵染甘薯的马铃薯Y属病毒及其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甘薯羽状斑驳病毒、甘薯病毒Y、甘薯病毒G、甘薯潜隐病毒、甘薯轻型斑点病毒、甘薯脉花叶病毒6种侵染甘薯的马铃薯Y属(Potyvirus)病毒及其分子生物学进行了综述,并对甘薯病毒的鉴定及甘薯脱毒种苗的检测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马铃薯Y属(Potyvirus)病毒 分子生物学 研究进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