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测定香椿叶中槲皮素含量
《氨基酸和生物资源 》 2006 CSCD
摘要:用乙醇对香椿叶粉末进行提取,树脂柱浓缩,真空冷冻干燥,甲醇溶解,制备香椿黄酮。用7.6 mol.L-1盐酸85℃水浴回流2 h进行水解,以反相ODS柱甲醇-水(体积比为50:50,磷酸调pH至2.53)为流动相,在波长368 nm处对香椿叶中的槲皮素进行分离、测定。结果表明:香椿叶中含槲皮素平均质量分数为1.28%,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9%,RSD为1.75%,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香椿叶中槲皮素含量操作简便易行、结果准确可靠。


甘蓝型油菜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QTL定位与分析
《作物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产量性状是复杂的数量性状,对种子的单株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全株总有效角果数、每角粒数、千粒重)进行QTL定位和上位性分析,确定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及其遗传效应,可以探讨油菜杂种优势产生原因,提高育种中对产量性状优良基因型选择的效率,达到提高油菜产量的目的。在双低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保持系1141B和双高恢复系垦C1构建的F2作图群体中,运用SRAP、AFLP和SSR三种标记技术构建了一个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L.)的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谱。共包含244个标记,分布于20个主要连锁群、1个三联体上,图谱总长度为2 769.5 cM。采用Windows QTLCartographer Version 2.0统计软件及复合区间作图法,对油菜单株产量及其3大构成因素进行QTL定位,共检测到QTLs 16个,分布在9个连锁群上,其中第6和13连锁群最多,均有3个。单个QTL解释性状表型变异的0.38%~73.34%。对于同一性状,等位基因的增效作用既来自母本,亦源自父本;采用双向方差分析法对位点间互作及其上位性进行分析,检测到26对影响产量构成性状的上位性互作效应QTL,说明油菜基因组中存在大量控制产量的互作位点,油菜产量性状的上位性存在着多效性,上位性互作包括QTL与非QTL位点,其中以非QTL位点较多。一般互作位点的独立效应值较小,而互作的效应值显著增大,且一般超过两位点独立效应值之和。反映了控制产量性状基因的复杂性。上位性是甘蓝型油菜产量性状杂种优势的重要遗传基础。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产量构成因素 遗传图谱 分子标记 QTL定位 上位性


不同农艺措施对强筋小麦产量及品质指标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5因素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强筋小麦的播期、基本苗、施氮量、施磷量和施钾量等5项农艺措施与产量和品质的关系及其交互作用;建立了产量、粗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吸水率、面团形成时间、面团稳定时间和弱化度等7个目标性状的数学模型;实现7 500 kg/hm2以上产量水平、品质指标达国家强筋小麦二级以上标准的最佳农艺措施方案为:播期10月6~7日,基本苗104.8~106.8万/hm2,施氮(N)量294.9~308.0 kg/hm2,施磷(P2O5)量139.2~152.2 kg/hm2,施钾(K2O)量180.1~200.3 kg/hm2;经在同样生态类型区45.9 hm2麦田示范应用,效果非常显著。


大豆遗传图谱的构建和抗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ohe)的QTL分析
《作物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豆胞囊线虫1号和4号生理小种是黄淮地区的优势小种,ZDD2315是我国特优抗源。本文旨在定位ZDD2315对1号和4号生理小种抗性的QTL。试验以Essex为母本,ZDD2315为父本和轮回亲本,创建了一个包含114个单株的BC1群体。采用250个SSR标记和1个形态标记通过MAPMAKER 3.0构建了包含25个连锁群的遗传图谱,覆盖大豆基因组2 963.5 cM,平均每个连锁群上10.0个标记,标记平均间距11.8 cM。采用Win QTL Cartographer Version 2.5复合区间作图法(CIM)检测到3个抗1号小种的QTL;其中rhgR1-1和rhgR1-2位于G连锁群的Sat-210~Sat-168和Sat-168~Sat-141区间,贡献率分别为22.4%和21.8%;rhgR1-3位于D2连锁群的Satt672~Satt413区间,贡献率6.2%;rhgR1-1和rhgR1-3分别与Sat-210和Satt672共分离。5个QTL与抗4号生理小种有关;其中rhgR4-1和rhgR4-2位于G连锁群的Satt275~Sat-210和Sat-168~Sat-141区间,贡献率分别为22.8%和28.9%;rhgR4-3和rhgR4-4位于H连锁群Satt442~Sat-401和Sat-334~Satt181区间,贡献率分别为12.0%和10.5%;rhgR4-5位于L连锁群Satt652~Sat-301区间,贡献率5.9%;rhgR4-2和rhgR4-5分别与Sat-168和Satt652共分离。不同遗传体系控制ZDD2315对1号和4号小种的抗性。抗1号和4号生理小种的主要QTL位于G连锁群的相近区段,且具有较大贡献率,通过标记辅助选择有可能育成兼抗两小种的品种。


SRAP标记分析甘蓝型油菜多态性
《华北农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SRAP标记对甘蓝型油菜品种1141B、垦C1、32B和32C的多态性进行了分析。每对引物组合产生13~36对比较清晰的扩增带,20对引物组合共产生419条扩增带,平均每对引物组合产生20.95条。20对引物组合共产生多态性带116条,每对引物组合产生3~10条,平均5.8条。每对引物组合产生的多态性带的比例为18.75%~38.89%,平均为28.23%。用24对引物组合对组合1141B×垦C1构建的F2群体各单株多态性进行了分析,F2群体多态性标记75条,平均为3.12条。用卡平方测验检测F2群体各单株标记基因型频率是否偏离了期望比例1∶2∶1(共显性标记)和3∶1(显性标记)的分离规律,结果表明,仅有1个SRAP标记偏离了1∶2∶1分离规律,仅占1.33%。试验结果表明,SRAP标记适于进行油菜品种的多态性分析和图谱构建,是一种经济、有效的分子标记。


稀植留营养枝对杂交棉豫杂35通风透光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浙江农业学报 》 2006 CSCD
摘要:在高产栽培条件下,研究了稀植、留营养枝对杂交棉豫杂35通风透光特性和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8万株/hm2并留3个强势营养枝,2.1万株/hm2并留2个强势营养枝和2.4万株/hm2并留2个强势营养枝比1.5万株/hm2并留3个强势营养枝的棉花,群体叶面积动态及中下部透光合理,干物质积累多,群体开花量大,单位面积结铃数显著增加,皮棉产量增加9.5%~10.5%,达到显著水平。而在1.8~2.4万株/hm2密度范围内,棉花产量差异不显著。说明在高产条件下,杂交棉豫杂35密度弹性大,密度可由目前的(2.25~3.00)万株/hm2降低到1.80万株/hm2。


盛铃期施钾对棉花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大田条件下,采用中熟杂交棉标杂A1、经杂2号和早熟常规棉豫早06、中棉30品种,研究了盛铃期施钾对其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盛铃期土壤施入氯化钾150 kg.hm-2,可提高棉花盛铃期至初絮期叶片SPAD值和Fv/Fm,Fv/Fo;加大叶片的E和C,提高叶片的Pn;棉花单株结铃数、铃重和衣分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施钾与不施钾相比,标杂A1、经杂2号、豫早06和中棉30皮棉产量分别提高2.0%,8.6%,13.0%和11.5%.


氮磷钾、灌水、喷洒杀菌剂对强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1~2004年连续4年在大田和池栽2种条件下研究主要栽培措施(氮磷钾、灌水和喷洒杀菌剂)对强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氮肥运筹以“前轻中重后补充”模式的产量品质俱佳;施用氮肥对强筋小麦的面团稳定时间有明显的正效应,对蛋白质、湿面筋有一定的正效应,尤其在肥力偏低的地块,施氮效果十分明显,而磷、钾肥对几项指标都有一定负效应;强筋小麦的品质指标有随灌水次数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产量和品质俱佳又节水的处理为小麦生育中期供水即浇拔节期水;喷洒杀菌剂可以显著提高子粒千粒重,喷洒1次杀菌剂对子粒品质无明显影响,喷洒3次子粒的品质有下降的趋势。


河南省小麦品种白粉病抗性基因的分子鉴定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华北农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河南省50年来大面积推广的30个小麦品种进行白粉病抗性鉴定,同时利用与Pm2,Pm4,Pm8,Pm13,Pm21及Pm24紧密连锁的PCR标记对这些主推品种进行抗白粉病基因鉴定。其中仅有3个品种抗白粉病,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品种几乎没有上述抗白粉病基因,80年代以后利用Pm8较多,Pm2,Pm4和Pm24也得到了一定的应用,而Pm13和Pm21没有在这些品种中得到使用。同时利用这些标记对2005年在河南省收获面积大于6.67万hm2的14个品种进行鉴定。采用回交育种及分子标记技术相结合将Pm13,Pm21,Pm30和Pm33等抗性基因导入了大面积生产应用的小麦品种郑麦9023之中,获得了抗白粉病的郑麦9023近等基因系,育成郑麦9023抗白粉病的多系品种。采用杂交育种与分子标记技术相结合,育成郑麦835、郑麦863等白粉病抗性基因聚合的新品种和含有Pm21的抗病品种郑麦8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