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葡萄柚籽提取物和聚乙烯包装对香椿贮藏品质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香椿(Toona sinensis)的嫩叶和嫩芽营养丰富,风味独特,但香椿属于季节性蔬菜,极易腐烂,严重影响货架期。葡萄柚籽提取物(grapefruit seed extract, GSE)是天然的强抗氧化剂、天然防腐剂。使用0.02 mm厚度的聚乙烯(polyethylene, PE)薄膜包装香椿并利用0.1%、0.3%和0.5%浓度的GSE进行处理,研究不同处理下贮藏期间香椿感官品质与理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均具有一定的保鲜效果。其中,0.5%GSE+PE处理可以显著延缓香椿褐变和腐烂,降低失重率,控制叶绿素含量的升高,抑制呼吸速率和乙烯释放速率。研究结果为香椿的采后保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营养元素与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葡萄裂果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北方园艺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以4个葡萄品种为试材,通过叶面喷施钙-锌-硼、芸苔素内酯、黄腐酸、综合处理(钙-锌-硼、芸苔素内酯、黄腐酸)等4种处理,以清水为对照,测定果实裂果率、单果质量等9项指标,比较了营养元素、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不同品种葡萄裂果及果实品质的影响,以期达到防治葡萄裂果及提高果实品质的目的。结果表明:4种处理均能不同程度降低裂果率及提高果实品质。其中综合处理较对照组裂果率下降最大,为58.34%~83.19%。除"里扎马特"品种外,综合处理较对照组果实横径(3.41%~9.81%)、纵径(3.46%~9.81%)增加率最大,除"里扎马特"品种外,综合处理、钙-锌-硼处理较对照组单果质量增加率最大(12.10%~23.29%),可滴定酸下降率最大(2.90%~16.92%)。除"香妃"品种外,综合处理、黄腐酸处理较对照组果实硬度(17.61%~43.42%)、可溶性固形物(6.01%~15.20%)增加率最大,4个品种综合处理较对照组果实可溶性糖含量(16.80%~23.75%)、维生素C含量(1.16%~1.35%)增加率最大。主成分分析得到4个品种均以综合处理、黄腐酸处理效果最佳。
关键词: 营养元素 芸苔素内酯 黄腐酸 葡萄 裂果 果实品质


不同株距与氮水平对夏玉米全株产量和饲用品质的影响
《饲料研究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探讨天津地区夏玉米的适宜种植密度及氮肥管理模式,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不同株距(20、25、30 cm)和不同氮水平(0、225、315 kg/hm2)对夏玉米株高、全株产量和饲用品质的影响,采用隶属函数法对夏玉米全株产量和饲用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随着株距减小,夏玉米全株鲜、干产量及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均呈升高趋势,其中20、25 cm处理鲜产量比30 cm处理显著增加(P<0.05),20 cm处理干产量NDF和ADF含量比30 cm显著增加(P<0.05)。施氮225、315 kg/hm2处理组夏玉米各项指标及综合隶属函数均显著优于不施氮处理(P<0.05)。株距和氮水平对夏玉米株高、全株产量和饲用品质及综合隶属函数的影响均不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研究表明,天津地区夏玉米种植在行距60 cm的前提下,株距25 cm、施氮225 kg/hm2时可获得较高的全株产量和饲用品质。


基于宏基因组学方法分析施肥模式对设施菜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采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研究施肥对细菌、真菌和古菌群落组成和结构的影响,为设施菜田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设施蔬菜施肥长期定位试验始于2009年,试验地位于天津市西青区,为春季番茄和秋冬季芹菜轮作体系。在春茬番茄(第20茬蔬菜)盛果期,选择定位试验中的6个等氮磷钾投入处理,包括全部使用化肥氮(4/4CN)处理和5个有机替代处理(3/4CN+1/4MN、2/4CN+2/4MN、1/4CN+3/4MN、2/4CN+1/4MN+1/4SN、2/4CN+2/4SN),其中M和S代表猪粪和秸秆。采集0—20 cm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微生物相关指标。【结果】有机替代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和微生物量氮(MBN)含量较4/4CN处理平均分别增加101.5%和134.6%,以2/4CN+1/4MN+1/4SN、2/4CN+2/4SN处理的土壤MBC和MBN含量相对较高,较4/4CN平均分别增加158.8%和210.9%。与4/4CN相比,有机替代处理的土壤细菌和真菌丰度平均分别增加8.6%和11.6%,古菌平均降低21.7%;高碳有机替代模式(1/4CN+3/4MN、2/4CN+1/4MN+1/4SN、2/4CN+2/4SN)土壤细菌和真菌丰度较低碳有机替代模式(3/4CN+1/4MN、2/4CN+2/4MN)平均分别增加12.3%和12.0%,古菌丰度平均降低12.9%。与4/4CN处理相比,低量、中量有机替代模式(3/4CN+1/4MN、2/4CN+2/4MN)土壤细菌、真菌Shannon指数没有显著增加,而有机替代模式古菌Shannon指数平均增加了9.0%,高碳有机替代处理古菌Shannon指数平均增加了11.9%。与4/4CN处理相比,有机替代模式提高了土壤细菌中变形菌门相对丰度,降低了放线菌门、绿弯菌门相对丰度;提高了土壤真菌中子囊菌门、壶菌门和球囊菌门相对丰度,降低了担子菌门相对丰度;提高了古菌中的广古菌门和深古菌门相对丰度,降低了奇古菌门相对丰度。主成分分析表明,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组成对施肥模式的响应弱于古菌。冗余分析表明,有机碳和硝态氮分别解释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变异的22.3%和16.1%,解释真菌群落结构变异的10.4%和8.9%,解释古菌群落结构变异的36.0%和34.7%。【结论】同等养分投入量下,以有机肥、秸秆氮替代部分化肥氮可提高土壤细菌和真菌丰度,降低古菌丰度,改变土壤优势菌群的组成,增加微生物多样性。土壤硝态氮和有机碳含量是影响土壤细菌、真菌和古菌群落结构的共同因素,古菌对施肥模式的反应强于细菌和真菌。其中,以2/4化肥+1/4猪粪+1/4秸秆施肥模式可获得最多样的微生物群落结构。
关键词: 设施菜田 施肥模式 宏基因组 有机替代 微生物群落结构 Alpha多样性


猪伪狂犬病病毒变异株R13028株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的研究
《中国兽医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天津地区猪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的流行情况,2013年从疑似PRV病例中分离纯化获得一株野毒株(R13028株),对其g C基因进行测序及分析,并研究病毒的细胞增殖特性和致病性。结果显示,R13028株与参考毒株相比在139位至189位缺失51 bp核苷酸,遗传进化分析显示该毒株与中国分离株的同源性高于欧美毒株,属于基因Ⅱ型,它与LA株的核苷酸同源性最高为99.7%。R13028株可在PK-15、BHK-21、Marc-145、Vero和ST细胞增殖,TCID50测定结果表明ST细胞和PK细胞更适于R13028株的增殖。将PRV R13028株和经典强毒株SC株接种7周龄BALB/c小鼠后LD50分别为1×104.5TCID50和1×104.0TCID50。将两个毒株以1×106TCID50剂量经滴鼻途径分别接种6周龄和9周龄猪,发现SC株(5/6头死亡)对猪的致死性高于R13028株(2/6头死亡)。但R13028株感染后猪体温升高和神经症状更为明显,试验猪发病和死亡时间早于SC株。本研究为猪伪狂犬病病毒的致病机制及防控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金银花粗提物和葛根粗提物对育肥猪生长性能、胴体性状及肉品质的影响
《饲料研究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旨在研究金银花粗提物和葛根粗提物对育肥猪生长性能、胴体性状及肉品质的影响.试验选择体重无显著差异的三元阉公猪72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猪.对照组育肥猪饲喂基础日粮,试验1组育肥猪饲喂基础日粮+1 000 g/t金银花粗提物,试验2组育肥猪饲喂基础日粮+1 000 g/t葛根粗提物,试验3组育肥猪饲喂基础日粮+500 g/t金银花粗提物+500g/t葛根粗提物.试验期45 d.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试验3组育肥猪平均日增重显著提高(P<0.05),料重比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育肥猪眼肌面积均显著增加(P<0.05),试验3组猪肉pH值和粗脂肪含量显著提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3组猪肉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支链氨基酸以及鲜味氨基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油酸含量显著提高(P<0.05).研究表明,在育肥猪日粮中添加金银花粗提物和葛根粗提物能够改善育肥猪的生产性能、胴体性状及肉品质.
关键词: 金银花提取物;葛根提取物;生长性能;胴体性状;肉品质;育肥猪


城市化背景下食物系统耦合研究的理论框架及优先方向
《地理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受城市化、地域功能分化、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和交通网络快速扩展等因素影响,区域之间资源要素的流动已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在这种背景下,人类与地理环境互动模式的网络化就要求地理学研究采取全程耦合范式,即将区域内部、区域与周边区域、以及非邻接区域之间的人地互动同时纳入考虑。食物系统作为衔接乡村与城市、以及产地与全球消费市场的产业链和价值链,是开展人地系统近远程耦合研究的重要切入点。基于这种认识,本文在论证理论研究内在依据及外在条件的基础上,将食物系统的构成要素与远程耦合框架相结合,建立"城市化驱动下食物系统近远程耦合的理论框架"并论述该理论框架的具体内涵。以拓展理论框架中的前沿领域为基本导向并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本文进一步明确了食物系统耦合研究的基本问题和4个亟待突破的优先研究方向。其中,基本问题是食物域的格局特征、时空演化及其动力机制。4个优先方向则包括:耦合社会经济文化变迁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供应链网络人地互动研究;食物系统近远程耦合效应及其调控策略研究;基于食物系统的城乡融合与长效脱贫机制研究;以及面向公共卫生安全的食物系统跨区域、多层次治理研究。本文最后设计了食物系统耦合研究的一般技术路径,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的案例实证提供理论支撑和研究思路参考。


滨海盐碱土壤盐分离子对番茄钙吸收的影响
《北方园艺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以"勇士808"号番茄为试材,采用阳离子(Na+、K+、Mg2+、Ca2+)和阴离子(CO32-、HCO3-、SO42-、Cl-)正交设计实验,研究了土壤中盐分离子对番茄植株根、茎、叶钙离子吸收的影响,以期揭示滨海盐碱地番茄生理缺钙机理.结果 表明:阳离子中Na+与番茄植株根、茎、叶中钙含量均呈负相关,且影响显著,低浓度的Na+有利于根部从土壤中吸收Ca2+;K+与番茄植株各器官中钙含量呈负相关,而Ca2+和Mg2+则与番茄植株各器官中钙含量呈正相关.阴离子中CO32-与番茄植株根、茎、叶的钙含量均呈负相关,且影响显著;其余阴离子对植株钙含量影响不显著.
关键词: 滨海盐碱地;盐分离子;番茄钙吸收;脐腐病


SV40T基因对绵羊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
《中国畜牧杂志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本研究旨在通过SV40T基因导入来提高绵羊的子宫内膜上皮细胞(EECs)和基质细胞(ESCs)的体外传代次数,为绵羊胚胎附植等子宫相关研究奠定基础。采用酶促分离获得原代绵羊EECs和ESCs,并用携带SV40T基因的慢病毒以MOI 1:10和MOI 1:50感染并进行单克隆细胞株筛选。结果表明,所得EECs和ESCs分别具有上皮和基质细胞典型特征(上皮细胞呈铺路石状,基质细胞呈梭形)并表达特异性标记蛋白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和波形蛋白(Vimentin);EECs传至约50代,ESCs传至约30代后,光学形态观察、SV40T基因表达、标记蛋白免疫荧光及血清依赖性检测结果表明两类细胞形态未发生变化,均表达SV40T基因,并具有上皮细胞特性和基质细胞特性,伴有较强的血清依赖性,证实成功建立了EECs和ESCs细胞株;生长曲线和SV40T基因拷贝数检测结果显示ESCs的增殖能力要强于EECs,MOI 1:10和MOI 1:50感染下,SV40T基因拷贝数差异不显著。以上结果提示,SV40T基因能够大大增强绵羊EECs和ESCs体外增殖能力并延长其寿命,为绵羊胚胎附植等子宫相关研究提供了素材。
关键词: SV40T 绵羊 子宫内膜上皮细胞 子宫内膜基质细胞


基于LoRa与模糊控制的温室环境调控系统设计
《江苏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针对北方日光温室普遍配备的电动卷帘设计了基于LoRa与模糊控制的温室环境调控系统。系统采用STM32作为微控制器,配置限位开关确保卷帘运行安全,通过LoRa和4G-LTE实现与服务器的通信和交互,采集温度、湿度、光照度等环境数据,运用模糊控制算法对风口开合宽度进行自动调节,使用卷帘覆盖风口方式实现对温室环境的调节。农户可以使用现场旋钮或远程APP/WEB控制设备的运转,也可以通过设置规则达到批量自动控制设备的效果。本系统实现了日光温室卷帘的自动控制,使用卷帘对上风口开口宽度进行调整,进而调控温度,实际运行结果表明,该系统可以有效保证卷帘的安全运行,延长光照时长。上风口不覆盖卷膜情况下,夜间温度无明显差别,日间温度波动更小,减轻了劳动强度,改善了温室环境管控效果,可以为日光温室现代化、智能化改造提供一种快速改造方式,提升设施农业信息化水平。
关键词: 日光温室 LoRa 模糊控制算法 环境调控 限位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