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黑土长期施肥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 2005 CSCD
摘要:经24年8个轮作周期,在黑土上长期不施肥(CK)情况下,作物产量下降了8 2%,单施有机肥(D1)产量增加了9 6%,;单施化肥(N1P1K1)产量增加了31 6%;而有机肥与化肥配合(D1N1P1K1)条件下,产量增加了43 0%。施肥对小麦的产量贡献率最大,其次是玉米,对大豆产量的贡献率最低。氮肥对作物产量的贡献率最大,其次为磷肥,钾肥对产量的贡献率最低。表2,参3。


大豆花叶病毒遗传的三体标记
《大豆科学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大豆花叶病毒的形态抗性遗传标记、分子生物学特点、生化遗传、分子标记四个方面阐述了大豆研究所在大豆花叶病毒病方面所做的研究工作,以病毒病侵染大豆品种后的蛋白亚基变化、防卫系统细胞保护酶-过氧化物酶、苹果酸脱氢酶同工酶的酶蛋白分子表达特征,大豆叶肉细胞膜保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等)体系的变化特证;大豆细胞膜质过氧化有毒代谢产物的积累和变化,以及SMV蛋白酶的分析结果,阐明了大豆病毒病的分子生物学特点;通过杂交和回交后代表型遗传特征鉴定和分析,证实大豆花叶病毒SMV的成株抗性的遗传基因表达特点,并利用过氧化物酶和酯酶同工酶标记不同抗性品种和杂种后代的抗性遗传,发现大豆病毒的生化遗传标记特征与成株抗性的表型特征相一致,可利用同工酶表达的遗传特征,筛选抗病毒杂交后代的一种技术。同时利用PCR技术,对杂种后代的F1、F2代群体的抗性和遗传进行分析,证明大豆对SMV1号株系的抗性是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的,通过RAPD技术研究证实,其显性RAPD标记是OPN1400/1300与黑农39的抗病基因的遗传距离为8.2cm,它为抗大豆花叶病遗传育种提供依据。


抗病性不同大豆品种根面及根际微生物区系的变化 Ⅰ.非连作大豆(正茬)根面及根际微生物区系的变化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平板计数法测定了3个抗病性不同的大豆品种在生育期内根面和根际微生物区系的变化情况,并应用荧光计数法直接测定了根际细菌和真菌的生物量。结果表明,土体的微生物种类最丰富、根际的次之、根面的较单一。播种后从三叶期到鼓粒初期,根面和根际的可培养细菌总数随生育期逐渐增加,鼓粒初期达最大值,而成熟期则有明显的下降;大豆根际细菌生物量也存在相同的变化规律。抗病性不同的大豆品种其根面、根际可培养细菌总数存在差异;抗病品种大豆的根瘤重明显高于感病品种。种植一季后感病品种根际积累的病原生物(镰孢霉Fusariumsp.和大豆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的胞囊数)明显高于抗病品种。说明大豆根系分泌物对微生物具有选择性的促进或抑制作用,不同大豆品种以及同一大豆品种在不同生育时期根系分泌物的组成和数量不同,从而使大豆根面及根际形成了特定的微生物区系组成。


东北地区不同大豆品种间的RAPD分析
《大豆科学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实验采用RAPD技术对我国东北地区不同生态区的野生大豆和栽培的大豆品种材料进行了种间遗传关系分析。9个引物共扩增出141个片段,其中同源片段6 个,特异性片段21 个,多态性片段114个,显示出东北地区栽培的大豆品种间具有良好的多态性。通过NTSYS 软件对RAPD结果进行UPGMA聚类分析,得到了各品种间的亲缘关系树状图。所有类型的品种在大约0.45-0.80的距离水平被聚在一起,并于近0.57 处分成5 簇。其中野大豆01-336 居群与栽培种黑农40单独成簇,与其它品种间的亲缘关系最远,其它野生居群及栽培品种交叉排列,分成8簇。同一簇内野大豆居群间的遗传关系较近,与栽培大豆品种间遗传距离较远;不同簇间的野生大豆居群亲缘关系较远,隔离性强于簇内野生大豆与栽培种。黑农40 与其它栽培品种亲缘关系较远;农家品种小金黄11905与白眉103亲缘关系很近,与栽培品种合丰34、抗线3、绥农8亲缘关系相对近;农家品种黄宝珠与元宝金和宝丰7亲缘关系相对较近。


航天诱变选育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系龙辐02-0958
《核农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经返回式卫星搭载纯系小麦龙94-4083的风干种子,从第6代(SP6)中选育出了高产优质抗病性强的新品系龙辐02-0958。该品系的主要农艺性状较其亲本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在产量鉴定中较对照品种增产18.5%~22.5%,且差异极显著;较原亲本增产6.4%。在品质性状上,龙辐02-0958面粉的沉降值、面团的最大抗延阻力和面积分别较原亲本增加5.4ml、175E.U和34cm2,达到了优质强筋麦的标准。同时,龙辐02-0958的抗病性较其亲本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利用选择性回交向小麦品种中转移优质HMW-GS的方法研究
《麦类作物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在不改变原品种农艺性状的情况下改善品种的加工品质指标,利用生化标记辅助选择和连续回交的方法(5~6次)将编码优质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的基因转移到本地主栽小麦品种中,使品种的面团流变学特性得到较大的改善。文章讨论了这种方法中的一些问题及其在改造现有主栽品种中的作用。
关键词: 小麦 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 回交 品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