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基质对无柄小叶榕容器苗生长和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
《林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珍珠岩、锯屑、稻谷壳和泥炭土为材料,采用单形重心混料试验设计方法设计14种轻型基质配方。以常规基质为对照,研究这14种基质对无柄小叶榕容器苗的生长和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基质配方对容器苗的生长和叶片生理特性有显著影响,5,6和8号基质容器苗的生长极显著优于常规基质容器苗,而3,12和14号基质容器苗的生长则极显著差于对照。5,6和8号基质容器苗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显著高于对照,3,12和14号基质容器苗的类胡萝卜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显著低于对照,此外,3,12和14号基质容器苗O2·-产生速率明显高于对照。3,12和14号基质容器苗较低的光合性能是由于光合色素合成不足和光合机构活性较低所导致。光合机构中过剩激发能不能通过非辐射能的形式有效地耗散掉,诱导了O2·-生成,引起膜脂过氧化加剧而使光合机构受到损伤,加剧其光合速率的降低。不同基质中无柄小叶榕容器苗的生长和叶片生理特性分析表明:5,6和8号基质为无柄小叶榕容器育苗的优良轻型培养基质,对无柄小叶榕的容器苗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期施肥对作物铜、铅、铬、镉含量的影响
《水土保持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弄清长期施肥对作物重金属含量的影响,利用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措施对小麦、水稻铜、铅、铬、镉含量的影响,并对其籽粒中重金属的含量进行了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长期施肥影响了小麦和水稻中铜、铅、铬、镉的含量,小麦、水稻籽粒中铅、铬、镉含量长期施肥处理均明显增加,其中铅、铬含量都超过了国家食品卫生标准,施磷处理水稻籽粒中镉含量也严重超标。小麦、水稻对土壤铜和铬的富集能力较强,对铅、镉的富集能力较小;小麦对铬和铜的富集能力大于水稻,其富集系数分别是水稻的2.5倍和2.8倍,而水稻对镉的富集能力大于小麦,富集系数是小麦的2.1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擎天凤梨GAPDH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浙江农业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管家基因GAPDH(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常被用作定量、半定量PCR试验的内参,以确定目标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基于前期从全长cDNA文库中获得GAPDH基因的EST单克隆,进行PrimerWalking测序,获得一个GAPDH的全长cDNA序列,序列长1 790 bp,编码421个蛋白氨基酸,命名为GoGAP-DH1。采用Blast,ExPASy,ProtParam,SPOMA,Find Conserved Domains(NCBI),ClustalX,MEGA等生物信息学软件对cDNA序列、氨基酸序列、保守区、亲缘关系等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GoGAPDH1与玉米的细胞质GAPDH基因源性最高,为82%。初步推断GoGAPDH1可能是一个胞质型GAPDH。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农业废物好氧堆肥过程因子对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环境科学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技术研究了农业废物堆肥过程中细菌种群随时间的变化.同时,应用Quantity One2.0和Canoco4.5软件对获得的堆肥细菌种群数据与堆肥过程因子:环境温度、堆体温度、pH、含水率、水溶性有机碳(WSC)、C/N、水溶性氨氮(NH4+-N)和硝氮(NO3--N)进行冗余分析,并做出样点、种群与堆肥过程因子的二维排序图.结果表明,细菌群落(样点)以堆肥过程因子为梯度大体可划分为升温期(1~2d)、高温期(3~11d)、降温期(12~18d)和腐熟期(19~36d)4个阶段,每一阶段均有对应种群存在.不同的堆肥过程因子对细菌种群的影响大小依次为:NO3--N>堆体温度>WSC>C/N>NH4+-N>含水率>pH>环境温度,其中,堆体温度、WSC、NO3--N、NH4+-N对细菌种群的影响极显著(p<0.01),C/N、pH对细菌种群的影响显著(p<0.05),含水率、环境温度对细菌种群的影响不显著.
关键词: 堆肥 细菌群落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 冗余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稻-麦轮作体系中有机氮与无机氮的去向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在中国多熟制农作生态系统条件下,农田中氮素的低有效度是阻碍作物高产和导致环境问题的重要因素。本项研究旨在跟踪稻麦轮作体系中化学氮肥与有机作物残茬(专指作物地上部秸秆)的氮素去向,为农田氮素的可持续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的田间多重复小区内设置15N同位素示踪微区的连续跟踪试验的方法。【结果】在施用化学氮肥的基础上无论作物残茬是取出还是还田,肥料对作物吸氮的贡献率为17.17%(16.55%—17.79%),而施用作物残茬的相应值为12.01%,即作物吸氮有82.83%或87.99%来源于土壤氮库。化学氮肥和作物残茬的作物氮素回收显示截然不同的模式:作物对化肥氮的回收呈现一次性特征,即施肥后第1季的氮回收量占到总回收氮量的92.04%,与之相应单施作物残茬区的第1季作物15N回收率为总回收率的38.03%。表明化肥氮绝大部分在第1季为作物回收,作物残茬氮则有较长的后效;第1季结束时,化学氮肥区和作物残茬区的土壤15N残留率分别为33.46%(两种残茬管理方式的平均值)和85.64%。残茬氮的土壤残留远远高于化肥氮的残留率;在第6季(化学氮肥区)或第5季(作物残茬区)结束时,化肥区与残茬区的作物+土壤的总15N回收率有显著差异(分别为64.38%和79.11%),而在施用化学氮肥的基础上加入或不加作物残茬对肥料氮的作物+土壤回收率则影响很小。【结论】化学肥料氮与作物残茬氮相比,前者对作物吸氮而言更为快速有效。而与之相反,作物残茬氮则对提高土壤供氮能力有更多贡献,因为作物残茬氮进入土壤有机质库的量高于化肥氮。为此,在农业生产中应实行化学氮肥与有机氮源的合理配合使用。
关键词: 作物残茬(秸秆) 氮肥去向 15N同位素 氮肥 稻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臭氧处理对黄花梨果实褐变的影响
《食品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臭氧处理对梨果实褐变的影响,采用5.0、2.5mg/L臭氧水和蒸馏水浸泡黄花梨整果和鲜切果,5min后晾干,分别贮于20℃和5℃条件下,对贮藏过程中果实和切片的褐变指数、总酚(TP)含量及与酶促褐变相关的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臭氧处理的黄花梨整果与鲜切果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臭氧处理显著降低贮藏5d后黄花梨整果果心和整个贮藏期鲜切片的褐变指数,维持梨整果与鲜切果较高的总酚含量,对二者PPO、POD活性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增加梨整果较高的PAL活性,抑制鲜切梨果PAL活性。抑制黄花梨整果和鲜切果褐变以2.5mg/L臭氧水处理为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假黄单胞菌菌株XY3降解甲基对硫磷特性的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某农药厂污水处理池的活性污泥中分离到1株能以甲基对硫磷(1605)为唯一碳源生长的细菌XY3。经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RNA同源性分析,将该菌株鉴定为假黄单胞菌(Pseudoxanthom onas sp.)。XY3在12 h时对100 mg/L甲基对硫磷的降解率为99%。XY3降解甲基对硫磷的最适pH值为7.0,最适温度为30℃,降解速率与初始接种量呈正相关,降解能力随通气量的减少而递减。XY3对其他一些有机磷农药如辛硫磷、倍硫磷、杀螟硫磷、三唑磷、毒死蜱等也有较好的降解能力。
关键词: 甲基对硫磷 对硝基苯酚 生物降解 假黄单胞菌 降解条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葱中5种双酰肼农药残留
《色谱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同时分析葱中5种双酰肼农药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方法。样品经乙腈高速匀浆提取,盐析后浓缩,弗罗里硅土柱色谱净化,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5种化合物。质谱分析采用电喷雾电离,正离子扫描,多反应监测模式。对双酰肼农药主要碎片的裂解方式进行了剖析。实验证明,柱净化后无明显的基质效应,样品中添加0.002~0.2mg/kg的5种双酰肼,其回收率为72.6%~95.5%,相对标准偏差(n=5)小于15%;检出限为0.5μg/kg,定量限为2μg/kg。该方法提取效果好,具有良好的灵敏度、回收率和重复性。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双酰肼农药 残留 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