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梭子蟹贮藏和加工过程中内源性甲醛含量的变化
《食品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梭子蟹甲醛的本底含量和来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梭子蟹不同部位、低温贮藏和不同加工过程的甲醛含量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新鲜梭子蟹甲醛本底含量低于10mg/kg,不同部位甲醛含量差异明显,蟹腿肉甲醛含量最高。梭子蟹冷藏和冷冻过程甲醛含量明显下降,醉蟹和蟹糊中甲醛含量上升,而水煮和蒸煮均使甲醛含量增加明显。可见,梭子蟹中可能不存在氧化三甲胺酶生成途径,但仍有类似于鱿鱼等水产品高温分解生成甲醛的反应;腌料中的Fe2+可能促进甲醛的生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金华火腿品质的特征蛋白质及其变化研究——金华火腿双向电泳样品制备研究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寻找针对金华火腿肌肉组织的双向电泳样品处理方法,文中分别采用组织裂解液法、TCA/丙酮沉淀法、蛋白纯化试剂盒法、TCA/丙酮沉淀-蛋白纯化试剂盒法、凝胶层析-冷冻干燥-裂解法5种方法进行样品制备实验,上样量为300μg蛋白质,以17cmpI5~8固相pH梯度胶条做第一向等电聚焦,SDS-PAGE垂直电泳为第二向进行双向电泳(2-DE),银染,图像分析软件分析电泳图谱。结果显示:利用凝胶层析-冷冻干燥-裂解法提取的金华火腿肌肉组织蛋白2-DE凝胶图像纵条纹、横条纹以及背景都明显减少,获得蛋白点数量较其他4种方法增加,同时用此种方法获得的样品在等电聚焦时比较稳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家蚕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浙江农业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家蚕是鳞翅目昆虫的模式生物,近些年来,有关家蚕重要组织器官如胚胎、丝腺、血液、中肠等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为揭示相关现象和性状的形成机制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文章对此作了简要的综述,并探讨了家蚕蛋白质组学今后的发展趋势及其应用前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播种期与种植密度对浙秋豆2号农艺性状的影响
《种子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实现浙秋豆2号的高产高效栽培,选择了不同播种期与种植密度两个因素,布置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播种期的推迟,浙秋豆2号各个生育阶段的历期都有减少,全生育期明显缩短。迟播是浙秋豆2号株高变矮、主茎节数和分枝数减少的一个主要原因,而种植密度对这些性状的影响不明显。分析表明,在本试验的设计范围内,早播密植能够极显著地提高浙秋豆2号的产量。通过对不同密植程度种植的浙秋豆2号的冠层下光强规律的观察分析表明,在密植栽培条件下,浙秋豆2号叶面积指数增大,冠层遮荫程度较高,冠层的透射率降低,对于提高浙秋豆2号群体的光能利用率和光合产量产生了很好的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贝类产品中重金属镉的危害及污染分析
《食品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抽样调查的贝类产品中镉含量数据为依据,从危害识别、危害描述、暴露评估、风险描述等方面对贝类产品中重金属镉的危害及污染水平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虽然按照现行国家标准,所调查贝类中镉含量是超标的,但是食用人群镉的理论最大周摄入量(TMWI)低于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JECFA)提出的镉的暂定每人每周允许摄入量(PTWI),因此,被调查区域贝类的食用对人健康造成危害的可能性很小。本文在危害分析的基础上,对现行国家标准贝类中镉限量进行了探讨,为标准修订和指导消费提供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滚动回交结合碘染色培育糯小麦新品种(系)的研究
《麦类作物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滚动回交结合花粉和胚乳碘染培育糯小麦品种的效果,给糯小麦的选育提供材料,以Caiwx作为Wx基因的供体亲本,以扬麦9号、扬麦15、扬麦17等品种为轮回亲本,培育出6个糯小麦品系(扬糯615、扬糯09、扬糯6733、扬糯465、扬糯06、扬糯05G68),并测定了它们的农艺性状、抗病性及粉质仪参数。结果表明,育成品系克服了供体亲本Caiwx株高过高、穗小、抽穗迟、成熟迟、熟相差等缺陷,同时保留了轮回亲本众多优良的数量性状,白粉病和赤霉病抗病性得到提高,每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提高。扬糯09、扬糯6733、扬糯465、扬糯06和扬糯05G68品系的产量分别比对照品种扬麦11增产11.75%、1.99%、1.99%、0.6%、2.19%。其中扬糯05G68已进入江苏省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糯小麦面粉吸水率明显提高,形成时间和断裂时间延长。研究结果证明,利用滚动回交结合碘染色鉴定方法培育产量、抗性、适应性达到大面积应用水平的糯小麦新品种是可行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吡蚜酮对水稻褐飞虱取食行为的影响
《中国水稻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吡蚜酮是防治褐飞虱的推荐替代杀虫剂之一。取食选择性试验表明,0.1g/L吡蚜酮处理和清水处理24h稻株上的平均落虫数分别为(1.6±1.2)头/株和(1.5±0.9)头/株。刺探电位技术监测发现,与清水对照相比,0.1g/L吡蚜酮浸苗处理下褐飞虱的口针刺探频次、韧皮部刺入频次、在韧皮部外部活动的持续时间以及木质部取食行为的持续时间没有显著差异,而褐飞虱的非刺探持续时间显著增加,褐飞虱在韧皮部内摄取汁液被极显著干扰,吡蚜酮处理后4h内褐飞虱成虫在韧皮部取食的总持续时间只有(1.2±0.5)min,而在对照上的总持续时间为(65.1±11.3)min。取食恢复试验表明吡蚜酮对褐飞虱韧皮部取食的抑制作用可逆,但是取食抑制的恢复非常缓慢。经吡蚜酮0.1g/L处理24h再转移至清水处理苗上120h后,韧皮部取食的总持续时间也仅约为10min。研究表明,吡蚜酮对褐飞虱没有驱避性和拒食性,不阻碍褐飞虱口针刺探和木质部取食,但对韧皮部取食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这种抑制作用恢复非常缓慢。因此,吡蚜酮防治褐飞虱的持效期较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鱿鱼及其制品加工贮存过程中甲醛的消长规律研究
《食品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讨鱿鱼内源性甲醛的来源,跟踪检测鱿鱼及其制品贮存和加工过程中甲醛含量变化。结果显示,鱿鱼原料甲醛含量较低,鱿鱼制品中甲醛含量显著高于原料。鱿鱼肌肉在25℃和4℃贮存中随着鱼肉变质甲醛含量逐步下降,而在高温处理中随着蒸煮温度上升甲醛含量显著增加。鱿鱼丝加工过程蒸煮和焙烤工序甲醛增加最明显,鱿鱼圈加工过程甲醛含量无显著变化。秘鲁和北太鱿鱼丝在25、4、-20℃贮存时甲醛呈现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可见,鱿鱼制品高含量的甲醛主要来源于加工中的热处理工序,并且鱿鱼制品低温贮存可以减少甲醛的生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紫肉参薯高产综合栽培技术研究
《浙江农业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二次正交回归旋转组合设计及田间随机区组试验,研究种栽量、种植密度、施肥量对紫肉参薯产量的影响及关系,为其高产栽培技术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栽培因素对紫肉参薯产量影响大小为种栽用量>种植密度>施肥量,且种栽用量与种植密度有明显的交互效应;在种栽量为67.60~76.80g/株、种植密度为22110~23760株/hm2、施肥量为1386~1578kg/hm2的条件下可获得28000kg/hm2以上高产。
关键词: 参薯 二次正交回归旋转组合设计 高产栽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日本血吸虫Sj22.6-LHD-Sj23融合基因的克隆及原核表达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获得具有良好抗原性的日本血吸虫重组蛋白,本研究设计了两对特异性引物,以日本血吸虫mRNA为模板,RT-PCR方法分别克隆基因片段Sj22.6ku和LHD-Sj23,以重叠延伸PCR方法将两个片段连接,构建原核重组表达质粒pET28-Sj22.6-LHD-Sj23;该重组质粒在大肠杆菌Rosetta DE3中表达后所获得的融合蛋白Sj22.6-LHD-Sj23分子量约为35 ku。Western blot鉴定结果表明该重组蛋白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为进一步研制日本血吸虫病分子诊断试剂盒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Sj22.6ku蛋白 LHD-Sj23蛋白 融合蛋白 重叠延伸PC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