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恩施烟区白肋烟适应性品种筛选
《湖北农业科学 》 2017
摘要:白肋烟(Nicotiana tabacum L.)是混合型卷烟的重要原料之一,国产白肋烟种植品种单一以及产量下降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混合型卷烟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选用8个国内主栽白肋烟品种在湖北省恩施市进行大田试验,比较各品种的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光合作用能力、烟叶品质及经济产量等差异,旨在评价筛选出在恩施烟区适宜栽种的白肋烟品种。综合比较后认为,鄂烟209表现优于对照品种鄂烟1号,产量、产值相比对照分别高出5.14%、2.80%,可作为当地备选推广品种;鄂烟211、云白1号、云白2号、川白1号与对照的综合表现相当;达白1号与达白2号综合表现差,不适宜在当地栽种。
关键词: 白肋烟(Nicotiana tabacum L.) 品种筛选 光合作用 品质 经济产量 恩施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控失尿素不同施用方式对水稻产量、品质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河南科学 》 2017
摘要:采用大田试验,研究控失尿素减施或与常规尿素配施对水稻产量、品质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常规尿素相比,控失尿素常量或与常规尿素配施均可显著增加水稻产量,且控失尿素与常规尿素以1∶3质量比配合施用效果最好,可增加有效穗数,增产幅度为3.86%;其次是控失尿素与常规尿素以1∶1质量比处理,控失尿素减施15%处理水稻不减产.控失尿素和常规尿素配施还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水稻的蒸煮品质和营养品质,但不同配比间差异不显著.控失尿素常量或与常规尿素配合施用还能显著提高水稻氮肥利用率,且以控失尿素与常规尿素以1∶3的质量比配合施用效果为最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和猪链球菌混合感染的诊断与防治
《养猪 》 2017
摘要:2016年3月初,河南省某规模化猪场肥育猪发病,经实验室诊断,分离到1株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和1株猪链球菌,对这两种菌分别进行了药敏试验。结果同时对这两种菌敏感的药物有:头孢哌酮、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唑啉、头孢呋辛、氧氟沙星和氯霉素。
关键词: 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 猪链球菌 分离鉴定 药敏试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薯潜隐病毒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初步鉴定
《植物病理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原核表达的甘薯潜隐病毒(SPLV)的外壳蛋白(CP)为抗原免疫小鼠,经过细胞融合和亚克隆,筛选出2株稳定分泌抗SPLV CP的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5B11-2和5G8-2),并分别制备了单克隆抗体腹水。间接ELISA结果表明,用SPLV CP包被酶联板,5B11-2和5G8-2单克隆抗体的效价均为1∶512 000;用感染SPLV的甘薯叶片汁液包被酶联板,2株单克隆抗体的效价均为1∶6 400。抗体类型及亚类鉴定结果表明,2株单克隆抗体均为IgG1、κ轻链。Western blot分析表明,2株单抗均能与SPLV CP和感染SPLV的甘薯叶片汁液有特异性反应。利用单克隆抗体建立的间接抗原包被ELISA(ACP-ELISA)检测SPLV方法,病叶1∶3 840倍稀释仍能检测到病毒。血清学和RT-PCR检测结果表明,制备的单克隆抗体可用于田间甘薯样品的检测。
关键词: 甘薯潜隐病毒 单克隆抗体 抗原包被ELISA RT-PC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河南省二点委夜蛾的发生规律及原因分析
《植物保护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二点委夜蛾Athetis lepigone(M?schler)在河南省的发生规律,于2012—2013年在该省各地采用灯光诱集法对二点委夜蛾成虫进行诱测。结果表明:河南省二点委夜蛾每年发生4代,其中越冬代成虫在4—5月陆续羽化,未形成明显的高峰,第1代成虫高峰期为6月上中旬,第2代成虫高峰期为7月中下旬,8月下旬9月初为第3代成虫高峰期,其中第2代成虫密度明显大于第1代和第3代。2012年二点委夜蛾在河南省北部地区发生较重,浚县第2代成虫密度为4 916头,2013年河南省中东部发生较重,民权县和长葛市第2代成虫密度分别达到8 409头和5 390头。对成虫监测结果分析发现,2012—2013年河南省二点委夜蛾成虫发生期与降雨量和温度的关系不稳定,但每年第2代成虫密度与该年5、6月下旬日均降雨量呈显著正相关,依据5、6月下旬的降雨量和温度建立的2012年和2013年第2代成虫密度自然对数回归方程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612和0.752,可较好地反映二点委夜蛾第2代成虫的发生密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多源卫星遥感秸秆焚烧过火面积动态监测
《农业工程学报 》 2017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文针对秸秆焚烧过火面积动态监测中高时间、高空间分辨率难以同时实现的问题,提出利用多源数据(Landsat8、GF-1、HJ-1A/B)来提升中分辨率卫星遥感的观测频次,并通过叠置分析和面向对象影像分析技术提高面积提取精度。使用该方法对河南省太康县进行了8次单日内全覆盖的秸秆焚烧过火面积提取,并通过变化检测获取各乡镇农田秸秆焚烧的累计过火面积、新增过火面积和新增过火农田翻耕面积的时空变化趋势。经验证,面积提取精度达93.89%以上,秸秆焚烧新增过火面积变化趋势与环保部监测结果基本相符。经分析,秸秆焚烧通常会在农作物大面积收割后的某个时间点开始,由若干个起火点随时序朝某个主方向进行传播蔓延,过火区域会随之出现间歇性的大范围翻耕,二者同时进行,即秸秆焚烧新增过火面积与新增过火农田翻耕面积随时序呈反向波浪状变化。说明相比利用低空间分辨率遥感数据进行广域监测,该方法可得到时效性强且精度更高的过火面积空间分布信息,能揭示出秸秆焚烧现象在县、乡尺度上的变化规律与细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淮海玉米主栽品种耐阴性比较研究
《分子植物育种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分析黄淮海玉米主栽品种的耐阴性,以12个黄淮海主栽玉米品种为材料,研究了遮阴对不同玉米品种农艺性状、抽雄吐丝间隔期、产量性状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遮阴后12个玉米品种株高、穗位高、叶面积、穗粗、轴粗、百粒重均未见显著的降低;遮阴后12个玉米主栽品种中4个品种空杆率和1个品种秃尖长显著增加,12个品种穗长、1个品种穗行数、11个品种行粒数和8个品种单穗重显著降低,8个品种抽雄吐丝间隔期显著延长;遮阴后产量排名前4位的品种为伟科702、郑单1002、隆平206和金海5号,受遮阴影响最显著的两个品种为浚单20和蠡玉16。此外,与2015年试验结果比较发现伟科702和隆平206耐阴性较好,蠡玉16耐阴性不稳定。因此,可将空杆率、穗长、穗行数、行粒数、秃尖长、单穗重、抽雄吐丝间隔期等作为耐阴性鉴定的指标;阴雨寡照地区应选用伟科702、郑单1002和隆平206等耐阴性较好的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河南省新育成8个小麦品种(系)幼胚培养再生性能评价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新育成的小麦品种中筛选组织培养再生能力强的基因型,对于利用基因工程途径改良小麦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河南省近几年育成的8个小麦品种(系)的幼胚为材料,研究3种生长素2,4-D、Dicamba、Picloram对8个小麦品种(系)较大幼胚再生的影响,以及品种间再生能力的差异。结果发现培养基中添加Dicamba时,8个品种(系)的再生率达189%以上,其中郑麦1836和中育1439等6个品种(系)的再生率超过了400%;添加Picloram时,8个品种(系)的再生率均在210%以上,其中郑麦1860和郑麦5135等4个品种(系)的再生率超过了470%;添加2,4-D时,郑麦7698、郑麦0856和郑麦9023没有获得再生植株,郑麦1860和郑麦1836的再生率低于60%,中育1439再生率最高,其次为郑麦5135和郑麦1354。结果表明,小麦较大幼胚植株再生最适宜的生长素为Dicamba,其次为Picloram,不同小麦品种(系)适宜的生长素有所不同;在8个小麦品种(系)中,再生能力最强的基因型为中育1439,其次为郑麦5135、郑麦5135和郑麦1354。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DSSAT模型对长期保护性耕作与土壤改良措施下玉米生长过程的模拟及验证
《河南农业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豫西褐土区,应用DSSAT模型研究长期不同保护性耕作与土壤改良措施下夏玉米的生长过程,验证和评估DSSAT模型在豫西褐土区的适用性,为此模型在该区夏玉米上的应用提供依据。采用DSSAT 4.6内嵌的Glue软件,利用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节水农业禹州试验基地2013年不同措施(常规耕作、深松、秸秆还田、有机肥)处理夏玉米田间试验观测的土壤体积含水率以及夏玉米的叶面积指数、生物量、产量等观测结果,对玉米的遗传特性参数进行率定,并利用2015年不同处理条件下土壤体积含水率以及夏玉米的叶面积指数、生物量、产量等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模型率定过程中,2013年夏玉米的叶面积、生物量及产量模拟的归一化的相对均方根误差(RRMSE)和绝对相对误差(ARE)均小于16%。在验证过程中,2015年产量实测值与模拟值之间的RRMSE和ARE分别在1.3%~12.6%和0.8%~12.4%;生物量实测值与模拟值的RRMSE和ARE分别为3.0%~7.3%和2.6%~5.3%;叶面积指数实测值与模拟值之间的RRMSE和ARE分别为2.5%~3.3%和3.6%~7.6%。此外,模拟产量与实测产量具有较佳的相关性,模拟值和实测值较一致。综上,DSSAT模型中的CERES-Maize模型能较好地模拟豫西褐土区夏玉米的生长过程、生物量以及产量。
关键词: DSSAT模型 玉米 深松 秸秆还田 有机肥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