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9805条记录
金银花中戊唑醇、苯醚甲环唑的残留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2017

摘要:为解决金银花种植过程中农药的使用问题,以金银花为试验对象,选用广谱杀菌剂戊唑醇和苯醚甲环唑,采用常量、倍量、二次和三次灌根处理,对最终的残留含量进行分析。头茬花各处理中苯醚甲环唑均未检出,而二茬花中戊唑醇的残留量为0.14~0.22 mg/kg,存在残留超标风险。建议使用10%苯醚甲环唑4000倍液灌根处理,防治金银花土传病害,灌根2~3次,安全间隔期15天。

关键词: 金银花 戊唑醇 苯醚甲环唑 农药残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固相萃取柱法分离sn-2位单甘酯的研究

中国油脂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寻与气相色谱分析相配套的前处理方法,以高效测定油脂中sn-2位(β位)脂肪酸组成及含量。考察了胰脂酶添加量对甘油三酯酶解程度的影响,并采用Florisil固相萃取柱对酶解产物中sn-2位单甘酯的分离纯化条件进行优化。采用高温气相色谱法分析Florisil固相萃取柱对油脂酶解产物中sn-2位单甘酯的分离能力,结果表明经过Florisil固相萃取法分离得到的sn-2位单甘酯纯度能达到95%;气相色谱法分析常见的7种油脂的sn-2位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Florisil固相萃取法与传统薄层色谱法测得的sn-2位脂肪酸组成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关键词: 油脂 sn-2位单甘酯 酶解 薄层色谱 Florisil固相萃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3种药剂对山药短体线虫病的田间防治效果

河北农业科学 2017

摘要:为了筛选防治山药短体线虫病的高效、低毒杀线虫剂,在山药品种棒药上,以不施药为对照(CK),选用10.5%阿维·噻唑膦颗粒剂(播种沟撒施)、42%威百亩水剂(随水浇灌)和99.5%氯化苦液剂(土壤注射)3种杀线虫剂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3种杀线虫剂均对山药短体线虫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且可以明显提高商品山药率和商品山药产量,其中,42%威百亩水剂和99.5%氯化苦液剂处理效果较好,对山药短体线虫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5.10%和93.35%,增产率分别为546.10%和472.37%。42%威百亩水剂施用效果最好,且施药方法简单、方便,更具推广应用的潜力。

关键词: 山药 短体线虫病 杀线虫剂 田间防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氮、磷、钾配施对不同土壤类型小麦-玉米产量及灌水利用率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等量灌溉条件下,不同氮(N1、N2、N3、N4小麦生长季节分别为120、180、240、360 kg/hm~2,玉米生长季节分别为180、270、360、450 kg/hm~2)、磷(P1、P2分别为90、135 kg/hm~2)、钾(K1、K2分别为75、150 kg/hm~2)配施对通许、西平和安阳3个不同土壤类型地区小麦、玉米产量及灌水利用率的影响,以期为指导当地农民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与不施肥(CK)处理相比,不同氮、磷、钾配施均能够显著提高小麦、玉米及小麦-玉米周年产量和灌水利用率。在小麦季,通许、西平和安阳3个地区分别以N3P2K2、N3P2K1和N2P2K1处理产量和灌水利用率最高,产量分别为8 606 kg/hm~2、9 977 kg/hm~2和10 305 kg/hm~2,分别较CK增产28.95%、52.48%和32.71%,灌水利用率分别为9.56 kg/m~3、11.09 kg/m~3和11.45 kg/m~3。在玉米季,通许、西平和安阳3个地区则分别以N4P2K2、N4P2K1和N2P2K2处理产量和灌水利用率最高,产量分别为10 998 kg/hm~2、8 828 kg/hm~2和11 715 kg/hm~2,分别较CK增产32.44%、55.29%和28.21%,灌水利用率分别为12.22 kg/m~3、9.81 kg/m~3和13.02 kg/m~3。通许、西平和安阳3个地区分别以N3P2K2、N4P2K1和N1P2K2处理小麦-玉米周年产量和灌水利用率最高,周年产量分别为19 515 kg/hm~2、18 576 kg/hm~2和21 080 kg/hm~2,分别较CK增产30.29%、51.92%和24.70%,灌水利用率分别为10.84 kg/m~3、10.32 kg/m~3和11.71 kg/m~3。

关键词: 小麦 玉米 产量 灌水利用率 氮、磷、钾配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粘虫抗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种群的交互抗性与生化抗性机制

农药学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指导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下称甲维盐)在粘虫Mythimna separate Walker防治上的合理使用,测定了粘虫抗甲维盐种群对5种常用杀虫剂的交互抗性及其生化抗性机制。结果表明:粘虫抗甲维盐种群对阿维菌素(抗性倍数RR_(50)=21.80)、毒死蜱(RR_(50)=17.68)和灭多威(RR_(50)=10.85)均具有中等水平的交互抗性,与辛硫磷(RR_(50)=6.00)和氟氯氰菊酯(RR_(50)=5.65)之间交互抗性水平较低。酶抑制剂胡椒基丁醚(PBO)、马来酸二乙酯(DEM)、三丁基三硫磷酸酯(DEF)和磷酸三苯酯(TPP)在粘虫敏感种群和抗性种群生物测定中对甲维盐毒力均有显著的增效作用。粘虫抗甲维盐种群细胞色素P450和b_5含量及O-脱甲基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羧酸酯酶活性均显著高于敏感种群,分别为敏感种群的3.23、3.65、3.63、1.64和2.66倍。研究表明,体内解毒代谢酶活性提高可能是粘虫对甲维盐产生抗性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 粘虫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 交互抗性 生化抗性机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甘薯品种茎尖脱毒与快繁特性分析

河南农业 2017

摘要:甘薯(Ipomoea batatas Lam)既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和饲料作物,在世界范围广泛种植。甘薯病毒病是一种世界性甘薯病害,广泛存在于世界甘薯产区,对甘薯的品质和产量造成巨大的危害。我国山东、江苏、北京等地的调查显示,由病毒病造成的甘薯产量损失一般在20%~30%,严重的在50%以上。甘薯病毒病病毒种类多,新病毒多,复合侵染现象严重,单一病毒侵染比例仅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搔菌方式对瓶栽工艺白灵菇子实体形成的影响

中国食用菌 2017

摘要:在瓶栽工艺工厂化生产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搔菌方式对白灵菇(Pleurotus eryngii var.tuoliensis)子实体形成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搔菌方式对白灵菇子实体形成早晚和数量影响显著,搔菌方式3(打开瓶盖,用专用工具将老菌种清理干净,在料面中间搔1个点孔)和方式5(打开瓶盖,不清理料面老菌种,用专用工具在料面形成2个点孔)使白灵菇子实体形成早,疏蕾强度低,是较好的搔菌方式。不同搔菌方式对单瓶白灵菇产量没有影响。

关键词: 白灵菇 瓶栽工艺 搔菌方式 疏蕾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氟环唑在小麦及土壤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英文)

农药学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评价氟环唑在小麦生产上使用的残留安全性,建立了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检测氟环唑在小麦植株、小麦籽粒及土壤中残留的分析方法,并对氟环唑在小麦植株、小麦籽粒和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及小麦植株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添加水平为0.01、0.1和2 mg/kg(小麦籽粒和土壤)和0.01、0.1和10 mg/kg(小麦植株)下,氟环唑的回收率为82%~93%,相对标准偏差为3.0%~9.7%。氟环唑在小麦植株、小麦籽粒和土壤中的定量限均为0.01 mg/kg。氟环唑在小麦植株和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3.5~8.4和10~30 d。当以有效成分112.5 g/hm~2的剂量施药2次、采收间隔期为21 d时,小麦籽粒中氟环唑的残留量为<0.05 mg/kg,低于中国制定的小麦中氟环唑的最大残留限量值(0.05 mg/kg)。建议氟环唑在小麦上使用时最大剂量为有效成分112.5 g/hm~2,施药2次,安全间隔期为21 d。

关键词: 氟环唑 小麦 土壤 残留 消解动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粘红酵母CA815固态发酵废弃烟梗产油脂的Plackett-Burman优化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17

摘要:目的资源化利用废弃烟梗(waste tobacco stem,WTS)并获取微生物油脂的廉价发酵基质。方法以一株粘红酵母(Rhodotorula glutinis)CA815为出发菌株,采用摇瓶方式固态发酵WTS,发酵后加入适量生理盐水并混合均匀,双层纱布过滤获得固态发酵的酵母生物量,采用酸热法提取酵母细胞油脂;采用Plackett-Burman(PB)实验设计法对影响微生物油脂产生的相关因素进行方差及贡献率分析。结果 PB试验结果统计学分析表明:在选择的11个相关因素中,酵母粉、蛋白胨和培养时间是影响酵母油脂产量的3个关键供试因素,粘红酵母CA815生物量最高值可达79.00 mg/g,油脂的最高产量可达4.633?g/g。结论粘红酵母CA815以WTS为主要基质,通过添加适量酵母粉和蛋白胨、优化培养时间,既可资源化利用WTS,又可通过固态发酵的方式获得微生物油脂。

关键词: 烟梗 固态发酵 油脂 Plackett-Burman设计 粘红酵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转基因杂交棉‘豫棉50’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英文)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7

摘要:‘豫棉50’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选育的中早熟棉花新品种,2016年7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豫审棉2016002)。为了充分了解转基因杂交棉‘豫棉50’棉花新品种的品种特性及配套简化栽培技术要点,加快其在棉花生产中的推广应用。本研究详细介绍了‘豫棉50’的选育过程,对2012~2014年河南省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3年26点次试验数据进行汇总。结果表明‘豫棉50’在河南省杂交棉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表现突出,是集高产、优质、抗病虫于一体的转基因杂交棉棉花新品种。

关键词: 转基因杂交棉 ‘豫棉50’ 产量 纤维品质 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