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两种新型灌溉制度——调控亏缺灌溉(RDI)和交替根区灌溉(APRI)在葡萄上应用的研究进展
《果树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葡萄是一种对水分十分敏感的果树,在我国大陆性季风气候下,合理的水分管理措施对葡萄产业的发展十分重要。笔者综述了在滴灌方式下,作为研究热点的2种灌溉制度——调控亏缺灌溉(PRD)和交替根区灌溉(APRI)的技术特点、对葡萄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在生产中实施的注意事项,为生产者们制定合理的灌溉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制定合理的调控亏缺灌溉和交替根区灌溉制度可以减小植株无效的营养生长,促进根系生长,解决滴灌方式下根系上浮的问题,同时提高果实品质,维持甚至提高产量,还有利于树体营养的贮存。其中交替根区灌溉技术相对容易掌握,对产量影响不大,对生产者而言风险较小,适宜作为今后研究和应用的重点。此外,2种灌溉制度之间的系统比较也应作为今后的研究重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度变化对重金属植物有效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江苏农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及重金属污染研究一直是植物生态学研究领域的热点。温度变化一方面通过改变植物的生长和发育、细胞膜的流动性、细胞膜上重金属运输载体的数量和种类来影响重金属的植物有效性,另一方面通过改变环境介质中重金属的赋存形态和分布规律,进而影响重金属的植物有效性。国际标准化组织和美国国家研究委员定义植物有效性是个动态过程,即环境有效性、环境植物有效性、毒理植物有效性。关于重金属的植物有效性,国内外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本文综述了温度变化影响重金属植物有效性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今后研究方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光谱分析Q型烟粉虱化学感受蛋白CSP1与β-紫罗兰酮的相互作用
《植物保护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烟粉虱在入侵过程中的寄主选择性与其化学感受系统对寄主植物挥发物的分子识别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化学机理,通过荧光、紫外光谱和圆二色谱等技术分析了烟粉虱化学感受蛋白Bt CSP1与一种重要的植物挥发物成分—β-紫罗兰酮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β-紫罗兰酮与Bt CSP1在不同温度时的猝灭机理不同,300 K(27℃)时二者的亲和力较弱,表观结合常数KA为2.44×105L/mol,较低温290 K(17℃)和高温310 K(37℃)时的3.22×105L/mol和3.23×105L/mol均要低,表明Bt CSP1与β-紫罗兰酮在不同的温度下呈现不同的结合机理,低温时为静态猝灭,而高温时为动态猝灭。通过热力学参数和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分析,β-紫罗兰酮与Bt CSP1蛋白结合时发生了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结合距离为5.2 nm。圆二色谱结果显示,随着β-紫罗兰酮浓度的升高,Bt CSP1蛋白中α-螺旋比例逐渐减少,由纯蛋白时的63%下降到55.9%,二级结构发生了变化。
关键词: 烟粉虱 化学感受蛋白 β-紫罗兰酮 荧光光谱 作用机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白菜繁种株花期主要异常症状的识别
《中国蔬菜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白菜制种的花期管理很重要,田间繁种株经常会因无地膜覆盖、缺水、肥害、激素危害、病虫害和二茬花危害等导致生长不良或出现异常症状。相比之下,除草剂残留和矮壮素的危害具有更强的隐蔽性、突发性,黄萎病(疑似)、霜霉病、根肿病以及根部线虫亦均已在制种田发生,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北京市不同品种杏吸滞颗粒物能力研究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以北京地区经济林两个品种杏"串枝红"和"龙王帽"为研究对象,定量分析经济林吸滞环境中颗粒物质量浓度,充分发挥经济林的生态效益。【方法】采集两个品种杏的叶片,应用气溶胶再发生器(QRJZFSQ-I)测定两个品种杏叶片吸滞空气中TSP、PM10、PM2.5、PM1.0的能力。【结果】"串枝红"单位叶面积吸滞颗粒物能力比"龙王帽"强,吸滞TSP、PM10、PM2.5、PM1.0量分别是"龙王帽"的2.54、1.80、1.72、1.57倍;10月份不同品种杏单位叶面积吸滞TSP、PM10、PM2.5、PM1.0的量最多,"串枝红"单位叶面积吸滞量分别为:(4.87±0.05)μg/cm2、(3.90±0.07)μg/cm2、(2.02±0.008)μg/cm2、(0.87±0.09)μg/cm2,"龙王帽"单位叶面积吸滞量依次为:(2.58±0.008)μg/cm2、(2.52±0.05)μg/cm2、(1.14±0.12)μg/cm2、(0.56±0.09)μg/cm2;5月和7月单位叶面积吸滞各粒径颗粒物的量相对最少;"串枝红"和"龙王帽"单位叶面积吸滞PM10和TSP、PM2.5和PM10、PM1.0和PM2.5之间均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串枝红"依次为0.978 2、0.969 8、0.998 3,"龙王帽"依次为0.998 8、0.984 6、0.995 3。【结论】不同品种杏单位叶面积吸滞颗粒物能力不同,各粒径颗粒物吸滞量的变化趋势一致,"串枝红"吸滞颗粒物能力整体比"龙王帽"强,通过本研究发现经济林在提供果品的同时也发挥着重要的生态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时间序列图像的玉米植株干旱胁迫表型检测方法
《农业工程学报 》 2016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快速准确获取植物表型数据,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时间序列多图像的玉米植株干旱胁迫表型检测方法。首先,以固定时间间隔获取干旱胁迫条件下玉米植株一天内的图像数据,采用统计学习方法对图像序列进行初始背景分割,非局部均值(non-local mean,NLM)滤波对初始背景分割进一步求精,去除变化光照条件对图像序列分割的影响。在植株器官分割阶段,融合植株形态先验知识,通过逐行扫描和邻域数量判断拆分植株器官像素。最后,提出了叶片角度比值的干旱胁迫表型参数计算方法。结果显示,耐旱植株的叶片角度比值一天内从0.63上升到0.70后再降到0.65,而非耐旱植株的叶片角度比值维持在0.65左右,随时间变化不大。研究结果为阐明玉米植株耐旱表型参数与环境参数的协同变化关系,以及不同基因型玉米植株环境应激反应的细微形态变化提供方法和技术解决方案。
关键词: 图像处理 图像分割 算法 植物表型 干旱胁迫 玉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密度枣园植草草地生产性能对刈牧的响应
《草地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混播饲草在不同密度枣园内对刈牧处理的响应,分别于4m×3m,4m×5m,4m×7m枣园内带状混播种植多变小冠花、白三叶、百脉根,2013和2014年度,平均每隔20d进行刈牧,测定其地上生物量,并且取草样测定CP,NDF和ADF含量,2014年度最后1次刈牧时,在刈牧区和未刈牧区每隔20cm分层测定地下生物量。结果表明,在枣园密度为4m×5m时,饲草地上生物量在2013年和2014年分别达到2169和2008kg·hm~(-2),显著高于低密度枣园(P<0.05),对应CP产量分别达443和402kg·hm-2。刈牧处理,显著降低了饲草根系生物量(P<0.05),且饲草根系消减系数降低,根系浅层化。虽然刈牧影响饲草的可持续利用,但降低了饲草根系与枣树根系的竞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北京市乡村地域多功能时空分异研究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北京13个区县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乡村地域多功能评价模型,分析乡村经济发展、农产品生产、社会保障、生态服务及旅游休闲五项功能的时空分异特征,并探讨其未来的功能定位。结果表明,乡村地域各类功能空间分布差异明显:经济发展功能和社会保障功能集中于近郊平原区,农产品生产功能集中于远郊平原区,生态服务与旅游休闲功能集中于远郊山区。受经济发展基础、地理区位、地形条件及相关政策等因素的影响,近郊平原区、远郊平原区和远郊山区三类区域之间以及区域内部的五项功能的发展程度存在明显差异。未来将结合地区资源现状及发展差异,围绕区县乡村地域功能定位合理配置资源,促进各区县乡村功能的全面协调发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