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木薯干粉及调制温度对肉仔鸡生产性能和养分消化利用的影响
《畜牧兽医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旨在研究木薯干粉添加水平及调制温度对肉仔鸡生产性能和养分消化利用的影响。试验采用4×3二因子析因试验设计,设4个木薯干粉添加水平(0、15%、30%、45%)和3个调制温度(60、75、90℃)。1 920只1日龄科宝公雏随机分为12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鸡。试验期为21d。结果表明,木薯干粉添加水平和调制温度间交互作用显著影响饲粮硬度和持久性(P<0.05),极显著影响肌胃淀粉消化率和肠道淀粉消化速率(P<0.01)。随着木薯干粉添加水平的升高,饲粮硬度和持久性极显著(P<0.01)或显著递减(P<0.05),淀粉在空肠前段的消化率和肠道淀粉消化速率均极显著递增(P<0.01)。45%木薯干粉添加组料重比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并显著高于15%组(P<0.05),但饲粮干物质表观消化率和表观利用率、AME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干物质表观消化率显著低于15%组(P<0.05),而AME显著低于15%和30%组(P<0.05)。45%木薯组饲粮淀粉在肌胃、空肠后段和回肠前段的消化率极显著高于15%组和对照组(P<0.01)。空肠前段的淀粉消化率和肠道淀粉消化速率均随木薯干粉添加水平升高而极显著递增(P<0.01)。随着调制温度的升高,饲粮硬度和持久性均呈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递增。75℃调制组肉仔鸡平均日增重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且该组平均日采食量显著低于90℃组(P<0.05),而肌胃、空肠后段淀粉消化率和肠道淀粉消化速率均显著低于90℃组(P<0.05)。60℃调制组料重比,肌胃、空肠前段、空肠后段淀粉消化率和肠道淀粉消化速率均显著低于90℃组(P<0.05),而干物质表观消化率和表观利用率显著(P<0.05)、AME极显著(P<0.01)高于90℃组。研究结果提示,在本试验条件下,饲粮适宜的木薯干粉添加水平和调制温度分别为30%和75℃。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唐古特莨菪中生物碱的分离、鉴定与生物活性研究
《草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唐古特莨菪中生物碱对农业害虫(螨)的生物活性,可为利用该植物研制新型植物源杀虫(螨)剂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采用柱色谱分离法从唐古特莨菪地上部分分离得到2个生物碱类化合物,通过MS、NMR确定了其化学结构,分别为莨菪碱、东莨菪碱。采用微量点滴法和玻片浸渍法测定了莨菪碱、东莨菪碱对甘蓝蚜、桃蚜等9种蚜虫和朱砂叶螨、二斑叶螨等4种叶螨的触杀活性。结果表明,莨菪碱对禾谷缢管蚜、桃粉蚜、豆蚜和绣线菊蚜具有较强的触杀作用,LC50值分别为257.863,275.459,344.645和344.717 mg/L。东莨菪碱对豆蚜和禾谷缢管蚜具有较强的触杀作用,LC50值分别为311.585和392.309 mg/L。对照药剂鱼藤酮对甘蓝蚜和棉蚜具有较强的触杀作用,LC50值分别为399.542和436.124 mg/L。对甘蓝蚜等9种蚜虫的触杀作用,莨菪碱强于或与东莨菪碱相当;对豆蚜、禾谷缢管蚜的触杀作用,莨菪碱和东莨菪碱均强于鱼藤酮;对甘蓝蚜、桃蚜和棉蚜的触杀作用,莨菪碱和东莨菪碱均弱于鱼藤酮。莨菪碱和东莨菪碱对截形叶螨、山楂叶螨、二斑叶螨和朱砂叶螨具有较强的触杀作用。2种生物碱对4种叶螨的毒力相当,对二斑叶螨和朱砂叶螨的毒力(201.027~224.172 mg/L)均高于截形叶螨和山楂叶螨(257.014~332.698 mg/L)。对照药剂鱼藤酮对截形叶螨、山楂叶螨的LC50值分别为196.847和224.592 mg/L,其毒力高于莨菪碱和东莨菪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来源1-MCP处理对冷藏富士苹果保鲜效果的影响
《保鲜与加工 》 2015
摘要:以富士苹果为试材,研究(0±0.5)℃条件下冷藏180 d期间两种不同来源和不同浓度(0.5、1.0μL/L)的1-MCP处理对富士苹果采后生理及贮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富士苹果属呼吸跃变型果实,与空白对照相比,两种不同来源的1-MCP处理均可明显降低冷藏期间果实的乙烯释放量和呼吸强度,较好地保持果实硬度,对富士苹果的商品品质和风味的维持具有良好的作用效果,但对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含量影响不显著。结论:除1.0μL/L浓度的1-MCP处理抑制乙烯释放速率的作用效果极显著好于0.5μL/L浓度处理外,两种不同来源与不同浓度1-MCP处理冷藏富士苹果的保鲜效果无显著差异。
关键词: 富士苹果 1-MCP 不同来源 呼吸强度 乙烯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渭河上游长期设施种植对土壤盐渍化及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甘肃农业科技 》 2015
摘要:通过田间采样方法,以不同种植年限的温室和露地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长期连作蔬菜对温室土壤p H、全盐和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年限温室菜地土壤(0~20 cm)p H都明显低于露地,且随种植年限的延长p H逐渐降低,p H与种植年限显著负相关,年均降低0.05个单位;土壤全盐含量与种植年限呈显著正相关,年均增加0.18百分点。连续14 a种植蔬菜的温室,土壤已出现轻微的盐渍化现象,土壤全盐含量达到3.4 g/kg,是露地土壤的6.35倍,应考虑采用深翻、覆盖及灌溉排盐等措施控制盐渍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国鉴谷子品种陇谷11号的选育
《中国种业 》 2015
摘要:陇谷11号由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以抗拿扑净种质DSB98-6作父本、自育品系材料8519-3-2作母本杂交选育而成。2009年通过甘肃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甘认谷2009001),2010年通过国家谷子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国品鉴谷2011003),2012年甘肃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定颁布品种标准(DB62/T2291-2012),2013年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该品种具有丰产潜力大、品质较好、抗病性强、抗拿扑净等特点,适宜山西北部、陕西北部、河北张家口、内蒙古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脱涩处理方法对磨盘柿品质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甘肃舟曲磨盘柿为原料,研究酒精、石灰水、CO2、温水等四种人工脱涩方法的脱涩效果以及脱涩后柿果的品质,分别在脱涩处理后0、24、48、72、96、120、144、168 h测定柿果肉可溶性单宁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利用质构仪测定不同脱涩方法处理后磨盘柿果肉的硬度、弹性、内聚力、咀嚼性等质地指标,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4种人工脱涩方法都可有效去除涩味,温水处理48 h后完全脱涩,CO2、酒精、石灰水分别处理96、96、120 h后可溶性单宁物质含量低于味觉阈值,质构分析测试显示4种脱涩处理后果肉质地差异较大,其中温水脱涩后果肉硬度降低较大,并有褐变迹象,CO2、石灰水脱涩处理后果肉硬度较大,但石灰水脱涩处理后柿果表面有明显残留。CO2使用浓度和操作温度还需进一步研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普通小麦兼抗型成株抗性品系的培育、鉴定与分子检测
《作物学报 》 2015 CSCD
摘要:小麦条锈病、叶锈病和白粉病是我国小麦的重要真菌病害,培育兼抗型成株抗性品种是控制病害最为经济有效和持久安全的方法。本研究选用由成株抗性育种方法培育的21份冬小麦高代品系和96份春小麦高代品系,在多个环境下进行这3种病害的成株期抗性鉴定,并利用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检测了兼抗型基因Lr34/Yr18/Pm38、Lr46/Yr29/Pm39和Sr2/Yr30的分布。田间鉴定表明,21份冬小麦品系中有17份兼抗3种病害,占80.9%;96份春小麦品系中有85份兼抗3种病害,占88.5%。分子标记检测发现,21份冬小麦品系均含QPm.caas-4DL,其中7份还含QPm.caas-2BS,9份还含QPm....
关键词: 普通小麦 兼抗型 成株抗性 条锈病 叶锈病 白粉病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河西灌区小麦与豆科作物间作和复种模式研究
《核农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小麦与豆科作物的间复种高效种植模式,本试验在河西绿洲灌区,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小麦间作大豆、小麦复种毛叶苕子等5个种植模式。结果表明,以复种毛叶苕子压青处理小麦产量最高,为7175kg·hm-2;间作、复种豆科作物的处理经济效益均高于单作小麦,以小麦间作大豆根茬处理经济效益最高,为23142元·hm-2,较单作小麦增值45.6%。毛叶苕子压青处理能显著提升土壤养分含量,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分别提升了3.5、0.4、12.2 mg·kg-1和2.4g·kg-1,具有较好的经济与生态效益。研究结果表明小麦间作、复种绿肥作物种植模式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为当地绿肥作物生产提供实践指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