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宁夏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7974条记录
光伏电站建设对植物群落与土壤特征的影响

草业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光伏电站建设对荒漠草原植被和土壤的影响,本研究以宁夏境内2个建成后植被恢复时间分别为1和2年的光伏电站为对象,设置光伏板间(BJ)、光伏板下(BX)和光伏电站外(对照,CK)3个处理进行植被调查和土壤采样,比较不同处理下植物群落与土壤理化特征的差异,并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植被恢复1年,植物群落盖度、地上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均为对照样地最高;土壤有机质、全磷、全钾和有效磷含量均为光伏电站区显著高于光伏电站外对照样地;植被恢复2年,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土壤全钾、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显著高于CK。植物群落盖度和地上生物量与土壤pH呈正相关,与土壤电导率、有机质、碱解氮含量呈负相关,ShannonWiener指数与土壤电导率、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呈正相关。土壤pH值和有机质含量是影响植物群落特征最主要的因子。研究结果表明,光伏电站建设对植被群落及土壤理化特征产生影响,电站建设过程中对生态的破坏可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恢复。

关键词: 光伏电板 植物群落特征 土壤理化性质 宁夏荒漠草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砧穗组合苹果果实成熟期香气物质分析

中国南方果树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探究新疆野苹果+M26+礼泉短富、新疆野苹果+M26+岩富10、新疆野苹果+M26+玉华早富、八棱海棠+SH1+长富2号、八棱海棠+长富2号、八棱海棠+礼泉短富等6个宁夏主栽砧穗组合苹果果实风味品质差异,在银川市西夏区芦花乡试验基地8年生树上采成熟期果实样品,测定果实生理品质以及香气成分,并基于香气成分的活性值采用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筛选特征香气物质。结果表明,砧穗组合对苹果果实单果质量、果形指数、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等品质指标有显著影响,不同砧木的礼泉短富在单果质量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方面有显著差异,不同砧木的长富2号在各品质指标上无显著差异。从6个砧穗组合的果实中共检出81种挥发性物质,包括醇类9种、酯类31种、酸类3种、醛类5种、萜烯类26种和其他类7种;在香气物质总含量中,酯类占27.2%~43.35%,萜烯类占19.65%~34.24%,其他类别均在14%以下。各砧穗组合特有香气成分为2~10种。法尼醇、己醛、丁酸乙酯、辛酸乙酯和己醇为八棱海棠+SH1+长富2号和八棱海棠+长富2号果实香气的主要特征物质。癸醛为新疆野苹果+M26+礼泉短富果实香气的主要特征物质。反式-2-己烯醛、己酸己酯、己酸乙酯和辛酸为新疆野苹果+M26+玉华早富、新疆野苹果+M26+岩富10和八棱海棠+礼泉短富果实香气的主要特征物质。

关键词: 苹果 砧穗组合 挥发性化合物 OVA PCA OPLS-DA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播种后不同时间滴灌对麦后复种油葵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宁夏农林科技 2024

摘要:为探索宁夏引黄灌区春麦后复种油葵播种后最佳滴灌时间,共设定6个滴灌时间处理,开展复种油葵播种后不同滴灌时间对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播种后滴灌时间的差异对复种油葵的株高、盘径、单盘粒重、百粒重和产量等性状有影响。随着播种后滴灌时间的延迟,产量呈现递减趋势,其中7月12日滴灌处理的复种油葵皮壳率最低,单盘粒重较大,结实率和百粒重较高,株高中等,产量为3 174.75 kg·hm-2,显著高于7月15日之后的滴灌处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的相关性大小依次排序为皮壳率(-0.853)、百粒重(0.676)、单盘粒重(0.656)、株高(-0.424)、盘径(0.305)、结实率(-0.204)。

关键词: 麦后复种 油葵 滴灌 农艺性状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草秧及瘤胃生物缓冲剂对滩羊生长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

饲料研究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旨在研究粗饲料中添加甘草秧及颗粒饲粮中添加瘤胃生物缓冲剂对滩羊生长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试验选择3月龄体重为(19.0±2.5)kg的滩羊公羔9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羊.饲粮精粗比70:30,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Ⅰ组饲喂基础饲粮+25%甘草秧(替代等量玉米秸秆),试验Ⅱ组饲喂基础饲粮+25%甘草秧+0.5%瘤胃生物缓冲剂.预试期15 d,正式试验期90 d.结果显示,各组滩羊的生长性能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Ⅱ组的白蛋白(ALB)含量和眼肌面积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试验Ⅰ组滩羊的碱性磷酸酶(AKP)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Ⅰ组的蛋氨酸和胱氨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总氨基酸、谷氨酸、甘氨酸、精氨酸、天冬氨酸和丙氨酸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表明,在饲粮中添加甘草秧和瘤胃生物缓冲剂不影响滩羊的生长性能,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滩羊的抗氧化能力,增加羊肉中的氨基酸含量,改善滩羊肉品质.

关键词: 滩羊 甘草秧 瘤胃生物缓冲剂 生长性能 肉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共培养体系下牛骨骼肌细胞对脂肪细胞的调控作用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大理石纹是衡量肉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由牛骨骼肌细胞与牛脂肪细胞共同发育形成.通过最大程度模拟体内肉质形成过程中牛骨骼肌细胞和脂肪细胞互作效应,建立体外两种细胞共培养体系,探究共培养体系下牛骨骼肌细胞分泌和代谢因子对脂肪细胞的调控作用.[方法]采用组织块法和酶消化法分别分离牛脂肪细胞和骨骼肌细胞.利用表型鉴定法和标志基因表达谱鉴定法共同鉴定所分离细胞的纯度和分化潜能,进一步构建牛骨骼肌细胞和牛脂肪细胞条件培养基交换共培养体系以及 Transwell 共培养体系,通过实时荧光定量 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qPCR)、EdU 染色和油红 O染色等方法检测共培养条件下牛骨骼肌细胞分泌和代谢产物对脂肪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结果]成功构建了两种牛骨骼肌细胞与脂肪细胞的共培养体系.条件培养基交换共培养下,牛脂肪细胞增殖标志基因PCNA、CDK2、CCNE2和CCND1的表达极显著下调(P<0.01);此外,成脂标志基因FABP4和PPARγ的表达显著下调(P<0.05);LPL的表达极显著下调(P<0.01).另一方面,在Transwell共培养条件下,牛脂肪细胞增殖标志基因CCND1的表达显著下调(P<0.05);PCNA、CDK1和CCNE2的表达极显著下调(P<0.01),且成脂标志基因FABP4的表达显著下调(P<0.05),PPARγ、C/EBPβ和LPL的表达极显著下调(P<0.01).[结论]牛骨骼肌细胞分泌和代谢产物可通过抑制脂肪细胞增殖标志基因 PCNA、CDK1、CDK2、CCNE2和CCND1以及成脂标志基因PPARγ、FABP4、C/EBPβ和LPL的表达抑制牛脂肪细胞的增殖与分化.以上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探究肉牛肌内脂肪沉积的分子机制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 脂肪细胞 骨骼肌细胞 共培养 细胞互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药防治越冬代稻水象甲的效果及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中国植保导刊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明确不同杀虫剂减少宁夏越冬代稻水象甲数量和叶片取食斑数的作用,以及防治后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在越冬代成虫盛发期选用6种杀虫剂开展田间试验。调查发现:药后1~15 d,氯虫苯甲酰胺、除虫菊素处理的虫口防效均在80%以上,处理区内残虫少;球孢白僵菌处理区水稻叶片新增取食斑的数量最少;球孢白僵菌、鱼藤酮处理区水稻较对照增产明显,增幅分别为10.82%和18.40%。

关键词: 稻水象甲 杀虫剂 取食斑 防效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宁夏春小麦品种抗倒伏相关性状分析及综合评价体系构建

作物杂志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与春小麦抗倒伏性密切相关的性状指标,构建宁夏春小麦抗倒伏评价体系,以宁夏历年选育的60个春小麦品种为研究对象,对植株茎秆形态特征、穗部性状、茎秆强度及抗倒伏指数等25个性状进行测定和分析,明确不同品种性状间差异,采用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筛选出与春小麦抗倒伏性密切相关的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和线性回归构建春小麦抗倒伏评价体系。结果表明,60个春小麦品种在茎重、茎长和抗倒伏指数表型性状上变异明显;与抗倒伏指数相关性较大的性状是第二节间抗折力、穗重和茎秆强度,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第二节间抗折力对抗倒伏指数的直接通径系数最大,穗重和茎秆强度对抗倒伏指数的相关系数和直接通径系数大小排序不一致,主要由于农艺性状之间相互影响造成;重心高度、穗重、植株鲜重、茎粗、茎秆强度、第二节间抗折力、第二节间茎长等8个性状可作为宁夏春小麦抗倒伏性鉴定指标。

关键词: 春小麦 抗倒伏 茎秆强度 主成分分析 评价体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宁夏肉牛滩羊产业生产经营体系研究

当代畜牧 2024

摘要: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健全完善的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构建产业体系和生产体系的关键是提升农业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效率。构建经营体系的关键则在于创新农业经营模式。本文通过对肉牛滩羊产业品种选育、饲草料生产、高效养殖、屠宰加工、产品销售等环节调查分析,旨在探究肉牛滩羊产业生产、经营体系现状、存在的问题,总结借鉴典型经验,提出优化改进措施和对策建议,为政府推进宁夏草畜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宁夏 肉牛滩羊产业 生产经营体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疆忍冬育苗栽培技术研究

绿色科技 2024

摘要:为探究新疆忍冬快速出苗技术,设计了一系列试验,涵盖了从种子处理、育苗方法到栽培技术的全过程。研究结果显示:将新疆忍冬种子在45℃的温水中浸种48 h发芽率最高,在浸种后第11 d时发芽率可达91%。与大田育苗相比,温室育苗在出苗率、苗高和地径方面均有显著提升。在栽培处理方面,温室苗的移栽成活率比大田苗高出53.13%。综上所述,新疆忍冬的最佳育苗和栽培方法为:种子在45℃温水中浸泡48 h,随后进行6 d的沙藏处理,最后在温室中播种育苗75 d后进行移栽。

关键词: 新疆忍冬 浸种 温室育苗 大田育苗 移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MaxEnt模型预测气候变化下苜蓿切叶蜂的潜在地理分布

应用昆虫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苜蓿切叶蜂Megachile rotundata是苜蓿的高效传粉昆虫之一,为明确苜蓿切叶蜂的潜在地理分布区域,为指导苜蓿切叶蜂的扩繁地选择及引种风险评估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基于当前苜蓿切叶蜂在全球的分布点,使用MaxEnt模型评估其在不同气候情景下全球以及中国的潜在地理分布,筛选主导其分布的环境因子。【结果】MaxEnt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值为0.951,模型预测结果可靠性较高;最热季节的平均气温bio10是影响苜蓿切叶蜂分布最主要的气候因子,累积贡献率为31.4%。历史气候情景下,苜蓿切叶蜂在全球的分布集中在欧洲和北美洲,在中国集中于中西部地区的西藏、青海、甘肃、新疆和宁夏等地;未来气候情景下,其在全球的总适生区收缩,在中国的总适生区扩张。苜蓿切叶蜂在全球的高适生区分布随气候变暖逐渐北移,高适生区面积在低强迫时增加,高强迫时减小;在中国的高适生区随气候变暖不断增加,主要集中于西藏和青海等地。【结论】苜蓿切叶蜂在中国的适生区较为广泛,未来实现进一步扩繁的可能性较高,最热季节的平均气温bio10可作为选择适宜扩繁地的首要考虑因素,且在引种和本土扩繁时需加强风险评估、有害生物检疫及蜂群管理。

关键词: MaxEnt模型 独居蜂 传粉 引种 气候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