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9805条记录
西瓜新品种‘福祺早抗6号’的选育

中国瓜菜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福祺早抗6号’是以自交系‘QH-18’为母本、‘QA-12’为父本配制而成的西瓜杂种1代品种。该品种中早熟,全生育期99 d,果实发育期29 d。易坐果,果实椭圆形,果形指数1.26,果皮绿底覆深绿齿带,果皮厚度1.04 cm,果皮硬,耐贮运。平均单果质量3.83 kg,667 m~2产量3200 kg以上。瓜瓤红色,瓤质脆,口感佳,品质优,果实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1.83%,边部9.33%。适宜河南省及周边地区早熟栽培。2013年5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关键词: 西瓜 新品种 ‘福祺早抗6号’ 杂种1代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运城市土地资源承载力动态评价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

摘要:以山西省运城市为研究对象,从耕地承载力、经济人口承载力、土地生态承载力3个方面选取18个评价指标,构建了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均方差法明确了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对运城市1995、2000、2005、2010、2012、2014、2016年7个时段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运城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经历了下降、回升两个阶段;土地资源承载力等级处于Ⅳ~Ⅴ级;2005年是运城市土地资源承载力变化的转折点.最后分析了运城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土地资源承载力提升建设对策.

关键词: 运城市 土地资源 承载力 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花生栽培种与野生种(Arachis oteroi)人工杂交双二倍体的创制和鉴定

作物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花生野生种是改良花生栽培种的重要基因资源。为了利用野生花生的抗性基因,本研究利用花生栽培品种豫花9331与二倍体野生种A.oteroi人工杂交,借助胚拯救和染色体秋水仙素加倍,创制一个双二倍体杂种Am E-4,并利用荧光原位杂交和分子标记技术准确鉴定了该双二倍体。观察结果表明,Am E-4的叶片与豫花9331存在显著差异,而主茎高、侧枝长和总分枝数等性状与豫花9331差异不显著。Am E-4开花期较豫花9331推迟60 d,结实性与荚果发育状况较差,不利于Am E-4的育种利用。同时,开发了57个追踪Am E-4中A.oteroi染色体的显性或共显性SSR标记,为创制和鉴定花生栽培种A.oteroi易位系或渐渗系奠定分子基础。

关键词: 花生 双二倍体 花生野生种 分子标记 荧光原位杂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品种芝麻冠层结构及其光合特性

西北农业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解析芝麻群体冠层结构和功能特性,揭示产量形成的生理生态机制,为芝麻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以‘豫芝11'、‘郑芝98N09'和‘大粒杂'为供试品种,对其群体冠层结构参数、光合生理及产量指标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从初花期到成熟期,‘大粒杂'的平均叶倾角(MLA)大于‘豫芝11'和‘郑芝98N09',‘大粒杂'的冠层开度(DIFN)始终高于其他2个品种;现蕾期到成熟期光合速率最高。相对于‘大粒杂'和‘郑芝98N09',‘豫芝11'在盛花期叶面积指数(LAD最高,冠层开度最小,利于光截获和光能利用。对产量构成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在测试的3个品种中,‘豫芝11'产量最高,‘大粒杂'虽然千粒质量较高,但因单株蒴数过少,产量显著低于‘豫芝11'和‘郑芝98N09'。本试验条件下,‘豫芝11'和‘郑芝98N09'冠层结构适宜、群体光分布合理,利于芝麻高产。

关键词: 芝麻 光合特性 冠层结构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NADC30-like毒株流行现状及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防控策略再思考

中国猪业 2017

摘要: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在我国流行已20余年,但其病原变异的复杂程度在进一步加大,流行程度也并未明显减弱,特别是2013年以来,NADC30-like毒株的出现导致了PRRS再次大范围的流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本次PRRS疫情的大范围流行是在高强度免疫弱毒疫苗的基础上发生的,这提醒有必要对PRRS的现行防控措施进行重新的梳理和反思。

关键词: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 NADC30-like 防控措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播量对直播稻郑旱10号产量及根系生理性状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直播稻品种郑旱10号为供试材料,探讨不同播量(90、120、150、180、210 kg/hm2)对直播稻郑旱10号产量及根系生理性状的影响,以期为直播稻适宜播量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与指导。结果表明,直播稻郑旱10号的产量随播量增加先显著增加后显著降低,当播量为150 kg/hm2时,产量最高,为10.64 t/hm2。直播稻郑旱10号的叶片净光合速率在齐穗后逐渐下降,随播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播量为150 kg/hm2时达到最大。地上部干质量随生育进程的推进而增加,根干质量、根系总吸收表面积和活跃吸收面积均随生育进程的推进先增加后降低,齐穗期达到最大;地上部、根干质量和根系总吸收表面积、活跃吸收面积在分蘖中期、穗分化始期和齐穗期均随播量增加而增加,而在成熟期随播量增加先增加后降低,播量为150 kg/hm2时达到最大。根系氧化力和根系生长素、玉米素+玉米素核苷含量均随生育进程的推进先增加后降低,穗分化始期达到最大;均随播量增加而降低,其中齐穗期和成熟期在播量大于150 kg/hm2时,降低更加明显。综上,当播量为150 kg/hm2时,直播稻郑旱10号的叶片净光合速率最大,成熟期地上部、根干质量和根系总吸收表面积、活跃吸收面积最大,根系氧化力、根系生长素、玉米素+玉米素核苷含量较大,产量最高。

关键词: 播量 直播稻 产量 根系吸收面积 根系氧化力 根系激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华北地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变异分析

河南农业科学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华北地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的遗传变异情况,通过对2014—2016年从河南、河北、山东、山西4省采集的疑似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病料进行检测,将扩增得到的PRRS阳性样品的ORF5基因进行测序,分析华北地区2014—2016年PRRSV的变异情况。结果表明,2014—2016年华北地区流行毒株与国内外代表性毒株核苷酸同源性在84.6%~99.8%;抗原位点比对结果显示,变异株中和表位第37—44位氨基酸为SH(I/L/F)QLIY(N/K),诱骗表位27—30位氨基酸为(V/A)L(V/A)N;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以CH-1a为代表的变异株、以VR-2332为代表的经典毒株以及NADC30毒株在华北地区同时存在。可见,华北地区PRRSV流行情况复杂。

关键词: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 ORF5 序列分析 进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国内花生生产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2017

摘要:花生是中国重要的油料与经济作物,在促进农民增收和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笔者简述了中国当前花生生产发展概况,根据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种植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分析了目前花生生产在品种与种子、栽培技术、机械化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中国花生生产技术未来发展趋势和方向。分析认为,为进一步挖掘花生产量潜力,必须加强关键生产技术的研究与集成。笔者最后就国内花生生产技术的发展提出了建议,为促进花生生产水平的提高和花生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花生 生产技术 存在问题 发展趋势 建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品种众麦1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种业导刊 2017

摘要:众麦1号是由河南省睢县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而成的小麦品种,于2004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豫审麦2004019。该品种半冬性中晚熟,株高适中,抗倒伏,成穗多,穗较大,结实性好,产量三要素协调,增产潜力大,综合抗性好,抗逆性强,具有较广阔的利用前景。2012年众麦1号在河南省的种植面积达到43.4万hm~2,成为全省小麦五大主导品种之一,获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介绍了众麦1号的选育目标、选育过程及品种特征特性,并提出了配套栽培技术。

关键词: 小麦品种 众麦1号 品种选育 特征特性 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期免耕对不同土层土壤结构与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农业机械学报 2017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长期翻耕与免耕条件下不同土层深度土壤结构稳定性及其有机碳分布特征,在长期定位试验中分层(0~10 cm、10~20 cm、…、90~100 cm)采集免耕和常规耕作处理下混合土样和原状土样进行土壤结构与有机碳的测定,结果表明:(1)随着土层的加深,0.5~2.0 mm和大于2.0 mm粒级团聚体含量表现为逐渐降低的趋势,而其他粒级团聚体含量呈增加趋势。免耕更利于提高大粒级团聚体(>0.5 mm)的含量,且土壤结构的稳定性显著提高,其作用深度在50 cm以上。(2)随着土层的加深,土壤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均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再趋于稳定的趋势。免耕处理在0~80 cm土层的土壤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均高于常规耕作处理。(3)随着土层的加深,不同粒级团聚体总有机碳含量呈降低趋势,大粒级团聚体中含有较高的有机碳。免耕更利于0~40 cm土层不同粒级团聚体总有机碳含量的提高。随着土壤团聚体粒级的降低,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呈降低趋势。与常规耕作相比,除0.053~0.250 mm粒级团聚体外,免耕提高了0~20 cm土层各粒级团聚体中活性有机碳含量。(4)随着土层的加深,各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对土壤总有机碳的贡献率表现为先降低后增加再降低的趋势。不同粒级团聚体中,大于2.0 mm和小于0.053 m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在0~100 cm土层均低于其他粒级团聚体。在0~20 cm、30~40 cm和90~100 cm土层,免耕处理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累积贡献率均高于常规耕作。

关键词: 常规耕作 免耕 土壤结构 土壤有机碳 有机碳贡献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