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9805条记录
科技评价常用方法比较及农业科研机构评价方法建议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17

摘要:科研机构是科技发展和创新的重要承担主体,科技绩效管理是落实国家创新驱动战略要求的重要保障,建立科学、合理、可作操性强的科技绩效评价体系是绩效评价的基础。文章探讨了科研绩效评价原则,将常用的评价方法,如同行评议法、德尔菲法和文献计量法等的优点与不足、适用范围等进行了梳理和评述,并针对农业科研机构的特点,给出了科技评价方法建议,以期为农业科研机构绩效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农业科研机构 科技评价 评价原则 层次分析法 德尔菲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学科发展评价研究——以生态建设学科为例

图书情报导刊 2017

摘要: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生态建设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以SCI和SSCI数据库为统计源,选取2005—2015年以生态建设为主题的期刊论文,利用SATI和Cite Space等工具对生态建设研究论文的时间分布、内容分布等进行了统计与分析,构建了生态文明研究的知识体系,形成了指导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从而进一步推进我国生态建设研究良性发展。

关键词: 生态建设 文献计量 可视化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亚临界芝麻饼粕中糖类与蛋白质的综合利用研究

河南农业科学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充分利用亚临界芝麻饼粕中糖类和蛋白质,以可溶性糖质量浓度和产率为考察指标,选择最佳工具酶酶解芝麻饼粕中的糖类,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试验对酶解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制备可溶性糖,随后利用碱提酸沉法从酶解后的芝麻饼粕中提取芝麻蛋白质。结果表明,酶解制备可溶性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采用α-淀粉酶与纤维素酶(酶活力之比为1∶1)组成的复合酶、酶解温度37.0℃、酶解时间2.5 h、pH值5.0、料液比5%、加酶量69.4 U/g,芝麻中可溶性糖产率达86.8%。在pH值10.5、温度45℃、料液比5.6%、酶解时间20 min的工艺条件下,对酶解后得到的芝麻饼粕沉淀采用碱提酸沉法提取蛋白质,蛋白质的提取率为41.2%,纯度为86.5%。以上研究证实,酶解结合碱提酸沉可以实现芝麻饼粕中糖类与蛋白质的综合利用,为亚临界芝麻饼粕的综合开发开辟了新的途径。

关键词: 亚临界芝麻饼粕 糖类 蛋白质 酶解 碱提酸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河南省畜牧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河南畜牧兽医(市场版) 2017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效液相色谱-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联用技术测定富硒大米中的5种硒形态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17

摘要: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ydride generation-atomic fluorescence spectrometry,HPLC-HG-AFS)检测富硒大米中硒代胱氨酸(Se Cys2)、甲基硒代半胱氨酸(Me Se Cys)、亚硒酸根(Se IV)、硒代蛋氨酸(Se Met)和硒酸根(Se VI)的方法。方法选择Hamilton PRP-X100阴离子交换色谱柱,对流动相浓度、p H值以及提取条件进行选择优化。样品采用链霉蛋白酶E水解超声提取方式,使用40 mmol/L的磷酸氢二铵溶液(p H 6.0)作为流动相。结果 20 min内可以完全分离5种硒形态,各种硒形态标准曲线线性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9,检出限分别为3.7、1.7、1.2、4.2、7.2μg/L。加标回收实验显示富硒大米中硒的主要存在形态即硒代蛋氨酸回收率范围在95.1%~98.2%,其他4种硒形态回收率范围均在80.4%~102.5%。结论本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测定大米中硒的5种形态。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 富硒大米 硒形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与美国花生生产成本及收益比较分析

农业科技管理 2017

摘要:文章分析了2000~2015年中美花生种植面积、生产成本及收益,发现我国花生生产成本不断提高,我国花生在生产方式、科技运用和政府支持等方面与美国相比存在较大差异,说明我国花生生产有较大提升空间,建议通过加快机械化研究与推广、发展花生适度规模化经营、进一步提高花生生产科技含量、加强花生的区域化和专用化生产布局、加大政策补贴力度等措施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促进产业发展。

关键词: 中国 美国 花生 生产成本 收益 比较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蓝型油菜抗旱机制及育种研究进展

河南农业科学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干旱胁迫是农业生产上长期存在的非生物逆境因子,严重影响甘蓝型油菜的生长发育和产量。近年来,国内外研究人员尝试采用各种生物学手段解析甘蓝型油菜的抗旱遗传机制,培育抗旱甘蓝型油菜品种。简要概述了甘蓝型油菜抗旱相关性状QTL定位、干旱胁迫下的应答蛋白等抗旱分子机制及抗旱育种方面的研究进展,为提高甘蓝型油菜抗旱性提供相关理论参考,以加快甘蓝型油菜抗旱育种的研究进程。

关键词: 油菜 干旱胁迫 抗旱机制 抗旱育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芽孢杆菌LL17的分离鉴定及其对仓储烟叶霉变菌的抑制效果

烟草科技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有效控制仓储烟叶的霉变,从烟草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出1株芽孢杆菌LL17,采用平板对峙法和牛津杯扩散法研究其对3株储烟霉变菌的拮抗效果,并结合培养特征、形态特征、生化特征和16S r DNA基因序列分析对菌株LL17进行了分类学鉴定。结果显示,LL17菌株在分类学上属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在平板对峙法和牛津杯扩散法的培养平板上均观察到明显的抑菌区,表明LL17菌株对供试的3株仓储烟叶霉变菌具有较强的拮抗作用。且LL17菌株无菌滤液对供试的2株曲霉分生孢子有明显的拮抗作用,可影响孢子萌发或导致菌丝畸变。因此,菌株LL17在储烟霉变的生物防控中可能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和价值。

关键词: 仓储烟叶 霉变 芽孢杆菌 鉴定 拮抗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河南省芝麻育种成果回顾与展望

河南农业科学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产量、品质、农艺性状、选育方法及系谱来源等方面对河南省历年审定(鉴定)通过的67个芝麻品种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从中找出芝麻育种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河南省的芝麻育种科研发展方向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河南省育成芝麻品种的平均产量水平从914.81 kg/hm~2上升到1 307.29 kg/hm~2,促进了河南省芝麻生产水平从381.60 kg/hm~2提高到1 422.16 kg/hm~2;品质方面整体提高不大,粗脂肪含量从55.54%提高到56.75%;农艺性状方面也由分枝、晚熟类型向单秆、早熟类型演变。育种方法简单、亲本来源单一、遗传基础狭窄是河南省芝麻育种的现状,今后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的芝麻育种方法相结合,选育出具有高产、优质、早熟、闭蒴、有限生长等性状并适合机械化生产的芝麻品种,将是河南省乃至全国芝麻育种的主攻方向。

关键词: 芝麻 育种成就 产量 品质 农艺性状 育种方法 系谱分析 河南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农业科研单位精神文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创建第二届省级文明单位为例

农业科技管理 2017

摘要:文章结合农业科研单位实际,以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创建第二届省级文明单位为例,对创建工作基础、工作机制、提升职工素质和创建水平等创建工作的主要做法和取得的主要成效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以期为农业科研单位在创建精神文明单位方面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农业科研单位 精神文明建设 创建省级文明单位 探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