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绵羊体外受精技术条件的比较研究
《黑龙江畜牧兽医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解绵羊体外受精技术条件,比较研究了卵泡液、受精时间和季节对绵羊卵母细胞体外培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卵母细胞成熟培养液中添加绵羊卵泡液(SFF)组的卵裂率和囊胚率均优于添加同等浓度的牛卵泡液(BFF)组;受精22 h和18 h的囊胚率差异显著(P<0.05),受精22 h和14 h的卵裂率差异极显著(P<0.01)。秋季绵羊体外受精的卵裂率和囊胚率均高于夏季,差异显著(P<0.05),但秋季与春季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因此,进行绵羊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培养时,培养液中添加SFF受精时,精卵共培养22 h的效果较好。在绵羊的繁殖季节(秋季)进行体外受精较春季和夏季的结果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基因型大豆糖分积累规律的研究(Ⅰ)——可溶性总糖含量积累规律的研究
《作物杂志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豆光合作用的主要产物是糖类,本文选用6个不同基因型的大豆品种,运用框栽的方法,研究了大豆可溶性总糖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不同营养器官的可溶性总糖的最大含量值出现在结荚期,荚果中的可溶性总糖表现出持续降低的变化规律。在大豆生育过程中,叶柄是各器官中糖类代谢比较旺盛的部位,可溶性总糖含量为叶柄>叶片>根>茎,秣食豆总糖含量最高;小金黄、丰收10和绥农14叶柄和根中总糖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971、0.905、0.932),龙选1号、不结瘤大豆和秣食豆的叶柄和根中的总糖含量达到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874、0.850、0.657)。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期不同施肥对暗棕壤甲烷氧化菌群落特征与功能的影响
《环境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不同施肥方式对我国旱地农田土壤甲烷氧化影响的微生物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利用PCR-DGGE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结合甲烷氧化速率和土壤性质测定,探索了长期不同施肥条件下暗棕壤的"土壤性质-甲烷氧化菌群落特征-土壤甲烷氧化速率"关系.结果表明,有机肥和无机肥配施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甲烷氧化速率,降幅为61.2%,而单独施用有机肥或无机肥对暗棕壤甲烷氧化速率的影响不显著;与对照相比,有机肥处理土壤甲烷氧化菌多样性指数增加91.9%,有机肥和无机肥配施处理增加102.5%,而单施无机肥后土壤甲烷氧化菌多样性指数变化不明显;有机肥处理土壤的pmoA基因丰度显著增加,平均pmoA基因丰度为不施用有机肥的12.7倍;土壤甲烷氧化速率与甲烷氧化菌的群落结构和比活性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63和0.684,但与甲烷氧化菌群落丰度和多样性不相关;甲烷氧化菌的群落结构和比活性与土壤pH值、全氮和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上述结果说明,长期不同施肥可以通过改变暗棕壤的pH值、全氮和有机质含量等土壤性质,改变甲烷氧化菌群落结构和比活性,进而影响土壤甲烷氧化速率;有机肥和无机肥配施土壤甲烷氧化菌多样性和丰度大幅度增加,而甲烷氧化速率却显著降低,说明有机肥和无机肥配施土壤中只有部分微生物发挥了甲烷氧化活性,但有待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暗棕壤 甲烷氧化菌 pmoA基因 实时定量PCR 甲烷氧化速率 冗余分析 Monte Carlo检验 PCR-DGGE
绿豆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参数分析
《作物杂志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26份绿豆种质资源的7个农艺性状进行了遗传参数分析。结果表明,株高、节数的遗传力较高,受环境影响较小,可在早世代进行选择;单株荚数、单株粒重的变异系数大,相对遗传进度较大,直接选择效果较为理想;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的结果表明,单株荚数与单株粒重关系密切,对单株粒重的贡献最大,在选育高产绿豆新品种时应加以重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密度对大豆群体冠层微气象特征及产量的影响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垦农4号大豆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密度对大豆群体光合有效辐射强度、温度、相对湿度、CO2浓度、风速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群体冠层的微气象特征存在差异,高密度与低密度群体之间差异显著。光合有效辐射强度及风速均随着密度的增加呈递减趋势。温度、湿度及CO2浓度具有明显的日变化规律,昼夜温差在14~17.3℃,群体的相对湿度正午12∶00时最低,高低密度群体湿度差相隔3%;群体间不同层次的CO2浓度越接近地面越高,从06∶00到12∶00时,密度为36万株/hm2的群体(即P2.4)各冠层CO2浓度均为最大。随种植密度增加,群体内单株荚数、粒数和粒重逐渐减少。当密度为36万株/hm2时,群体产量最高。
关键词: 大豆 光合有效辐射强度 温度 相对湿度 风速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粘着式信息素诱捕器捕获小菜蛾试验及图像识别系统的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为实现对小菜蛾发生状况进行监测,减少人工作业,本试验系统观测了粘着式性信息素诱捕器捕获小菜蛾的效果及小菜蛾体态状况,并进行摄像,通过图像处理与分析,研究害虫自动识别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根据害虫所占面积和体态特征进行识别,对面积较大的害虫识别很容易;对不能进行面积识别的害虫,根据其颜色等进行主成分分析,小菜蛾的正确识别率达到96%,从而可以实现小菜蛾与其它害虫的自动识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野猪、家猪及其杂种猪CAPN1基因PCR-RFLP分析
《黑龙江畜牧兽医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进一步揭示猪CAPN1基因变异与肌肉生长的关系,试验采用直接测序的方法寻找SNPs及利用PCR-RFLP检测技术分析不同基因型在野猪、民猪、大白、长白、杜洛克及野家杂种猪中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在2个分别引起NaⅢ、EcoRⅡ酶切位点改变的SNPs位点,各基因型在6个品种(品系)间的分布存在着极显著差异(P<0.01),并且NaⅢ位点等位基因的分布在瘦肉型猪中以B为优势基因,在脂肪型猪中以A为优势基因,NaⅢ位点的突变可能与瘦肉率有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繁殖季节和非繁殖季节布氏田鼠种群参数和生理特点的差异
《生态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在繁殖季节(6月份)和非繁殖季节(10月份),采集了内蒙古自治区阿尔善宝力格地区的布氏田鼠样本,比较其种群参数与生理指标,探讨了布氏田鼠社群结构和生理特征的季节性差异,并分析了原因。结果表明,布氏田鼠的年龄组成和性比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繁殖季节洞口系数小,种群性比接近1,主要由当年新生鼠和越冬鼠组成;非繁殖季节洞口系数大,种群性比偏雄,主要由当年新生鼠组成。繁殖器官在繁殖季节显著大于非繁殖季节,保持了更高活性。非繁殖季节个体的胴重比更高,且雄鼠高于雌鼠,表明非繁殖季节个体和雄鼠具有更好的营养状态;同时,非繁殖季节个体具有更小的肾上腺和更大的脾脏,说明非繁殖季节中的布氏田鼠表现出更低的应激状态和更强的免疫能力。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布氏田鼠的种群参数和生理特点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这与不同季节中布氏田鼠采取的生存策略有着紧密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