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珠江中下游草鱼渔业生物学特征研究
《南方水产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9—2020年珠江中下游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种群调查数据,对其群体结构和生长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草鱼种群个体体长介于103~665 mm,平均体长为(347.89±96.73) mm;体质量介于21.4~6 650.0 g,平均体质量为(986.87±842.96) g。草鱼种群年龄结构为0+~5+龄,优势年龄组为1+、2+和3+龄,占样本总数的92.8%。草鱼体长(L)和体质量(W)呈显著幂函数关系,为匀速生长类型。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参数:L∞=1 187 mm,k=0.128,t0=-0.282,W∞=31 344.51 g,生长特征指数φ=5.26,生长拐点年龄为8.29。总死亡系数Z=0.58,自然死亡系数M=0.29,捕捞死亡系数F=0.29,开发率E=0.5。草鱼雌雄个体数的比例为1.07∶1,性腺成熟度以Ⅱ期为主,相对繁殖力为46.28粒·g-1。与历史资料相比发现,草鱼生长性能下降,种群呈现小型化,繁殖力下降,为促进珠江中下游草鱼资源的恢复,建议降低捕捞强度,开捕体长应大于791 mm,体质量应大于9 279.11 g。
 全文链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请求原文
                                                        PRIME HLB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水产品中5种硝基咪唑
《分析试验室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水产品中5种硝基咪唑类药物(洛硝唑、甲硝唑、异丙硝唑、地美硝唑、氯甲硝咪唑)残留量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方法。样品经乙酸铵缓冲液分散后,用0.1%氨水乙腈超声提取,提取液经PRiME HLB小柱及PSA吸附剂净化后,UPLC-MS/MS检测,基质匹配标准曲线内标法定量。结果表明,水产品中5种硝基咪唑类药物的平均回收率在83.5%~110.3%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1.9%~12%之间,在0.5~10 ng/mL线性范围内,线性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7,检出限为0.5μg/kg,定量限为1.5μg/kg。该方法能满足水产品中硝基咪唑类残留的检测需求。
关键词: 水产品 硝基咪唑类 残留 PRiME HLB小柱
 全文链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请求原文
                                                        外来鱼类雀鳝与本地斑鳢功能反应的比较
《水生生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评估外来鱼类雀鳝对本地鱼类资源的捕食效率及与本地肉食鱼类摄食的差异,研究对眼斑雀鳝(Lepisosteus oculatus)捕食鲮(Cirrhinus molitorella)、广东鲂(Megalobrama terminalis)和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的功能反应进行了实验研究,并与本地生态位相似肉食性鱼类斑鳢(Channa maculata)的功能反应进行了比较。研究分析了雀鳝和斑鳢的功能反应类型,建立了功能反应曲线,估计了资源消耗率相关的参数,并结合功能反应模型和食物转化效率模拟了2种鱼类的种群增长趋势。结果表明:雀鳝与斑鳢的功能反应类型均为Type-Ⅱ型; 2种捕食者的袭击率(P=0.383)及食物处理时间(P=0.663)均无显著性差异,表明2种捕食者在单位资源消耗率上并无明显差别;雀鳝的相对生长效率显著高于斑鳢(P<0.05),而食物转化效率则无显著差异(P=0.132);雀鳝的种群增长快于斑鳢且具有更高的稳定种群密度。研究为系统评估外来鱼类雀鳝的生态影响提供了基础,采用的量化功能反应的方法可为其他外来鱼类生态影响的评估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外来鱼类 雀鳝 斑鳢 功能反应 单位资源消耗率 生态影响
 全文链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请求原文
                                                        小龙虾质量安全风险如何防控
《农产品市场 》 2021
摘要:随着小龙虾的养殖量和消费量逐年增加,给小龙虾养殖生产也带来了一定的质量安全风险。那么该如何保障小龙虾养殖质量安全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质量与标准研究中心联合农业农村部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武汉)提出以下技术指导意见。
 全文链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请求原文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进度影响因素分析
《黑龙江科学 》 2021
摘要:本文对影响施工进度的各个因素和主要原因加以阐述和分析,并结合自身实践有针对性地提出以事前控制、动态管理为主的对策,对提高施工进度管理水平,确保建筑工程项目按时保质保量完工,促进施工进度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具有较大的意义。
 全文链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请求原文
                                                        气相分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渔业水质中氨氮含量方法的建立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 2021
摘要:本研究优化了样品贮运条件及前处理步骤,建立了气相分子吸收光谱仪测定渔业水质中氨氮的方法。实验将样品采集于棕色玻璃瓶中,调节pH至1~3,采样运输时间小于6 h可常温运输。样品摇匀后,直接上机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发现:氨氮在0.1~2.0 mg/L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0.999 9。检出限为0.003 mg/L,定量限为0.013 mg/L。对两个浓度为(1.49±0.06) mg/L、(2.02±0.12) mg/L的水质氨氮环境标准样品进行测定,结果分别为(1.49±0.02)和(1.99±0.01)mg/L。两家实验室使用该方法对相同的养殖淡水和海水进行了检测以及加标回收实验,实验室间的相对相差为3.60%~7.40%,方法回收率为90.00%~105.00%,相对标准偏差为0.36%~3.26%。结果表明:本方法简单、快速、准确度高、重复性好、易于推广,适用于渔业水质中氨氮的批量检测。[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21,11(4):23-30]
 全文链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请求原文
                                                        基因组Ⅰ型和Ⅴ型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调查造成中国西北某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养殖场幼鱼出现持续性死亡的病因,采用组织病理切片观察及分子鉴定的方法对患病虹鳟进行了鲑鳟常见病毒筛查,同时采用系统发育分析、电镜观察、滴度测定及人工回归感染等方法对分离获得的毒株进行了基因型分析、显微结构观察及毒力特性分析等研究。结果表明:患病虹鳟的肝、脾及肾组织细胞发生广泛性坏死,并伴随空泡化及溶解等现象;由病鱼内脏组织制备的组织匀浆悬液均能够感染CHSE-214细胞并产生典型细胞病变(CPE);从该养殖场的不同养殖区域共分离到3株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infectious pancreatic necrosis virus, IPNV),其中IPNV-F1和IPNV-W2属于基因组Ⅰ型,分别与IPNV中国分离株WZ2016(KX355401)和ChRtm213(KX234591)同源性最高,VP2基因片段序列一致性分别为100%和98.5%,IPNV-W1属于基因组Ⅴ型,与意大利毒株IPNV/O.mykiss/I/PN/208/Mar88(MG543567)同源性最高,二者的VP2基因片段序列一致性为99.1%;接种病毒后的CHSE-214细胞内存在大量呈晶格状排列的无囊膜病毒粒子,3株IPNV分离株在CHSE-214细胞上的平均滴度分别为107.43 TCID50/0.1 mL(IPNV-F1)、107.30 TCID50/0.1 mL(IPNV-W1)和107.29 TCID50/0.1 mL(IPNV-W2);分别以0.1 mL/尾的剂量向健康虹鳟幼鱼腹腔注射各IPNV分离株,在攻毒后60 d内虹鳟未出现死亡,攻毒后30 d时,病毒在组织中的平均滴度分别为104.50 TCID50/0.1 g组织(IPNV-F1)、105.38 TCID50/0.1 g组织(IPNV-W1)和104.13 TCID50/0.1 g组织(IPNV-W2),攻毒后60 d时,病毒在组织中的平均滴度下降为103.43 TCID50/0.1 g组织(IPNV-F1)、104.50 TCID50/0.1 g组织(IPNV-W1)和103.21 TCID50/0.1 g组织(IPNV-W2)。研究表明,该发病养殖场同时存在基因组Ⅰ型和Ⅴ型的IPNV,本研究首次从同一养殖场分离到两种基因型的IPNV,可为中国传染性胰脏坏死病(IPN)的防控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请求原文
                                                        我国近海捕捞渔船管理组织化与实施限额捕捞制度探析
《渔业研究 》 2021
摘要:总可捕量制度是渔业资源管理的产出控制措施,提高近海渔船管理组织化水平有助于推进我国实施限额捕捞制度.目前,辽宁、山东、浙江、福建和广东5省已开展限额捕捞试点工作,从国际渔业资源管理的实践来看,提高基层渔船管理组织化水平是承接和参与限额捕捞制度的基础.温州市通过创新"合作社+渔船"管理模式,构建了"捕捞+加工+运输"的海上生产链条,保证了单鱼种丁香鱼限额捕捞试点工作的顺利实施.笔者在实地调研和文献查阅的基础上,分析了现阶段我国近海捕捞渔船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包括县级渔业主管部门的管理能力有限、乡镇政府参与管理的代理权限不足、村委会参与管理的动力不足.为促进限额捕捞制度深入实施,本文提出推广应用基层渔船管理组织化的"福州模式"、做好限额捕捞试点工作与基层渔船管理组织创新的衔接、开展基层渔船管理组织化相关配套政策措施研究等对策建议,旨在服务近海渔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目标.
关键词: 近海捕捞业;渔船;组织化管理;限额捕捞
 全文链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请求原文
                                                        黄河口西南侧潮下带中国对虾放流迁移跟踪
《中国水产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黄河口西南侧潮下带是渤海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 (Osbeck,1765)]重点增殖放流区。本研究于2020年4—12月采用定点设站结合生产调研对此海域内小岛河河口中国明对虾放流迁移进行跟踪调查,研究增殖放流中国明对虾在放流早期迁移和入海后的分布特点及放流效果,为优化放流技术策略、提高增殖放流效率提供实践参考。结果显示,小岛河河口放流虾苗开闸后进入河道,沿河道向外迁徙, 3~7 d进入海域,未发现对虾个体溯河上游;不同大小的幼虾出闸、滞留放流通道时长不同,小个体虾出池慢、滞留河道时间长,大个体虾出池快、入海时间短;潮下带开阔海区内,仅在进入放流期后的6—8月出现中国明对虾,且其数量逐月减少, 8月开捕后中国明对虾分布数量和范围急剧减少至基本不出现。上述结果进一步证实黄河口西南侧潮下带区现存中国明对虾应来源于当年增殖放流群体,建议在类似小岛河河口的开阔河口区,增殖放流中国明对虾时选用相对大规格的虾苗,以缩短开闸放流滞留时间,获得更高放流效率。
 全文链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请求原文
                                                        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分级管理的实践与分析-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为例
《农业科技管理 》 2021
摘要:文章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为例,对2012-2018年基本科研业务费院所两级管理情况进行了分析,总结了院所两级管理取得的成效和应注意的问题,并提出了加强顶层设计、加大支持力度、完善管理机制等优化建议,以期为农业科研单位进一步完善专项分级管理机制、提升专项管理水平、提高专项使用效益等提供参考.
关键词: 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管理;院所分级管理
 全文链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