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8323条记录
长江口凤鲚仔稚鱼主要繁殖季节的时空分布特征

中国水产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掌握凤鲚(Coilia mystus)早期资源在长江口的时空分布特征,于2019年5—10月在长江口沿岸水域设置10个调查站点,对凤鲚的仔、稚鱼及其环境因子进行逐月采样,统计分析了凤鲚的体长、发育期及丰度等数据,研究了凤鲚在长江口的主要繁殖时间及早期个体分布情况,并利用GAM模型分析了丰度分布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 5—10月是长江口凤鲚的主要繁殖期,其中5—8月为繁殖盛期。长江口北支的东旺沙-北八滧-启隆乡沿岸水域为凤鲚仔稚鱼主要分布水域,为长江口凤鲚的重要育幼场。GAM分析结果表明,长江口凤鲚仔稚鱼的分布主要受盐度、温度和溶解氧的影响, 3个环境因子均对凤鲚仔稚鱼丰度的影响显著(P<0.05), GAM最优模型偏差解释率为65.50%。凤鲚仔稚鱼的最适盐度在5~12,温度在20~28℃时相对适宜,凤鲚仔稚鱼生长适宜的溶解氧为5.2~8.0 mg/L。

关键词: 凤鲚 仔稚鱼 时空分布 GAM模型 长江口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甲基紫颗粒大小对混合均匀度测试影响研究

智慧农业导刊 2021

摘要:文章研究了甲基紫颗粒大小对混合均匀度测试影响;对通过3种不同直径标准筛的甲基紫作为示踪剂进行混合均匀度测试进行了试验。通过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得出颗粒越大的甲基紫,混合均匀度测试结果越小,越容易偏离真实混合均匀度值,给出了使用大颗粒甲基紫为示踪剂时产生偏差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 混合机 甲基紫 混合均匀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汤旺河下游大麻哈鱼产卵场河段大型底栖动物物种多样性和水体污染状况

湿地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7年12月至2018年5月,在汤旺河下游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keta)产卵场河段,采用常规采样方法,开展了大型底栖动物和水体污染状况调查,以期为大麻哈鱼种群恢复提供研究基础。研究结果表明,大麻哈鱼产卵场河段中有大型底栖动物4门6纲50种,其中昆虫纲物种的数量最多;冬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平均丰度和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44.80±81.71) ind./m2和(4.42±3.81) g/m2,优势种为条纹角石蚕(Stenopsyche marmorata)、蚊型前突摇蚊(Proclaclius culiciformis)和八目石蛭(Herpobdella octoculata);春季,大型底栖动物的平均丰度和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36.89±101.25) ind./m2和(16.99±21.05) g/m2,优势种为蚊型前突摇蚊和黑龙江短沟蜷(Semisulcospira amurensis);冬季和春季,河流水体都被轻度污染,水体中的溶解氧、氨氮、总磷、总氮和硝酸盐含量是影响春季大型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因子。汤旺河下游大麻哈鱼产卵场河段中的大型底栖动物资源丰富,丰度较高,能够满足大麻哈鱼幼鱼等底栖动物食性的鱼类对饵料的需求,但是其水体被轻度污染,因此,应该加强对集水区湿地和农业的生态管理,禁止损坏河道底质和破坏河流水生态系统的人类活动,改善河流水体的健康状况,以维持大麻哈鱼产卵场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大麻哈鱼 产卵 多样性 水体 汤旺河下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7α-甲基睾酮对大口黑鲈生长及性腺发育的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建立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生理雄鱼诱导技术,以出膜后15 d体长(15.1±0.09) mm的大口黑鲈为研究对象,分别使用含有17α-甲基睾酮(MT)的日粮饲喂60d。饲料MT添加量分别为0mg/kg(MT0)、50 mg/kg (MT50)和100 mg/kg (MT100),分析其对大口黑鲈生长、性别分化、性类固醇激素含量及性腺发育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MT50和MT100组大口黑鲈的体长和体重均显著低于MT0组(P<0.05),MT50和MT100组的雄性率均为100%,显著高于MT0组(45%);性腺组织切片显示,MT诱导获得的生理雄鱼性腺结构与MT0组雄鱼相似。性类固醇激素测定结果显示, MT50和MT100组生理雄鱼血清中雌二醇的含量均显著低于MT0组雌鱼(P<0.05),MT50组生理雄鱼睾酮的含量显著高于MT100组(P<0.05),与MT0组雌鱼无显著差异(P<0.05)。此外,与MT0组雌鱼相比, MT50和MT100组生理雄鱼性腺中Dmrt1和Gsdf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而Foxl2和Cyp19a1a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0.05)。研究结果表明, MT添加投喂能有效诱导出膜后15 d的雌性大口黑鲈转为生理雄性个体,适宜添加量为50~100 mg/kg。本研究为大口黑鲈全雌品种培育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17α-甲基睾酮 性逆转 大口黑鲈 性类固醇激素 基因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低氧和酸化胁迫对大黄鱼早期发育阶段消化生理的影响

海洋渔业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早期发育阶段低氧和酸化胁迫对其消化生理的影响,实验设置4个处理组,分别为对照组[溶解氧(DO)=7.0 mg·L-1,pH=8.1]、低氧组[溶解氧(DO)=3.5 mg·L-1,pH=8.1]、酸化组[溶解氧(DO)=7.0 mg·L-1,pH=7.3]和低氧-酸化组[溶解氧(DO)=3.5 mg·L-1,pH=7.3],每个处理组4重复,每个重复放置大黄鱼受精卵4.0×104粒,并在实验开始后(记录为0 d)和受精卵孵化后1 d、3d、5d、10d、15d、20d、27d分别测定其淀粉酶、胰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实验结果表明:低氧胁迫对大黄鱼早期发育阶段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均较为明显;其中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主要发生在10 d以后;对胰蛋白酶活性的影响更为明显,其酶活性在前10 d各时间点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低氧胁迫和酸化胁迫对脂肪酶活性的影响均主要发生在5~10 d仔鱼刚开口阶段,此阶段低氧胁迫和酸化胁迫均导致脂肪酶活性相比同期对照组显著降低.酸化胁迫对胰蛋白酶的影响则主要体现在5d之前,导致此阶段胰蛋白酶活性明显较高.低氧-酸化双重胁迫对大黄鱼早期发育阶段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相比单一因子胁迫有一定的加剧作用.

关键词: 低氧;海洋酸化;大黄鱼;消化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带一路"视域下中马渔业合作潜力分析及新时期发展策略研究

热带农业科学 2021

摘要:马来西亚是东南亚的热带国家,也是世界上捕捞和养殖渔业的主产国之一.通过实地调研马来西亚国家部分捕捞、养殖和加工企业,同时借助马来西亚渔业局、渔业发展局相关资料库以及东南亚渔业发展中心资料库、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数据库和联合国商贸统计数据库,对马来西亚的海洋捕捞、水产养殖、内陆捕捞、进出口贸易以及渔业管理部门和政策法规进行系统阐释,分析了马来西亚渔业发展的制约因素,结合中国马来西亚开展渔业合作的机遇、优势、存在的问题及现有的挑战探讨双方合作潜力,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 马来西亚;渔业;一带一路;合作;策略和建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丰鲢繁殖生物学研究

淡水渔业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对长丰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 Changfeng)新品种的性腺发育、性成熟年龄和繁殖力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龄长丰鲢的性腺发育不明显,处于Ⅰ期;2龄长丰鲢性腺均处于Ⅱ期,肉眼可分辨雌雄;3龄长丰鲢的性腺处于Ⅲ~Ⅳ期,部分个体发育到Ⅳ期,初次性成熟;4龄长丰鲢的性腺均发育至Ⅳ期,适宜繁殖。长丰鲢雌鱼的最小性成熟年龄为3冬龄,最小体质量为2.20 kg,最小体长为47.40 cm,雄鱼的最小性成熟年龄3龄,最小体质量为2.10 kg,最小体长为52.30 cm。3、4、5、6龄长丰鲢的平均绝对繁殖力分别为617 641、761 167、1 598 551、1 684 025粒,平均相对繁殖力分别为218 616、129 342、215 769、215 657粒/kg;长丰鲢绝对繁殖力和体质量、体长均呈二项式相关。3龄长丰鲢卵径约为983.7μm,而4、5、6龄长丰鲢的平均卵径分别为1 082.6、1 069.2、1 090.0μm;初次性成熟的卵径较小,之后再次性成熟时卵径之间无明显差异。

关键词: 长丰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 Changfeng) 繁殖生物学 性腺发育 繁殖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近海大型海藻生态修复策略与典型案例

应用海洋学学报 2021 CSCD

摘要:随着人类对海洋过度开发,我国近海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多处海域出现重度富营养化现象。目前,国内外不仅对海水富营养化现象日益关注,而且积极寻求有效的生态修复方案,其中应用大型海藻进行海洋生态环境修复得到普遍认可。大型海藻修复不仅有助于实现生态环境良性循环,构建稳定的海洋生态系统,还可使得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本研究基于我国近海生态环境问题以及相应的大型海藻修复策略展开综述,对现有的大型海藻生态修复特点及近海封闭海域、半封闭海域和开放海域生态修复工程案例进行总结,以期对我国近海富营养化海域生态修复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近海环境 富营养化 大型海藻修复 修复案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罗非鱼遗传改良技术和耐盐新品系培育的研究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21

摘要:本研究利用收集的以色列红罗非鱼、吉富品系、奥利亚罗非鱼、尼罗罗非鱼等群体,采用人工定向交尾和人工授精技术,进行罗非鱼群体内和群体间杂交,构建了罗非鱼家系,开展了罗非鱼生长性状遗传参数评估及选择的遗传进展研究.利用构建的80个家系共2496个个体体重数据,将家系标记时的平均体重、池塘、雌、雄等因子组合,建立了动物模型,应用SAS和ASReml统计分析软件,估计其体重的遗传力和育种值.结果显示,遗传力为0.46±0.070.利用评估的家系育种值,组建3个高育种值家系为实验组,3个平均值育种值家系为对照组,进行了后代在盐度为32‰左右的海水中生长对比测试,其中高育种值家系后代平均体重为520.6g,平均育种值家系的平均体重为452.8 g,选育组比对照组的体重增加了14.97%.结果表明,以不同罗非鱼群体作为基础群体,采用本研究的遗传改良技术可以获得较好的选育效果.

关键词: 罗非鱼;家系;选育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产养殖生产信息化技术发展研究

渔业现代化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产养殖生产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在产业生产全链条的高度集成和综合应用,对中国水产养殖产业信息化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能够有效改变传统的渔业生产方式,促进企业生产向精准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本研究从产业发展和技术应用的角度,对水产养殖生产信息化的基本任务进行了分析.总结了生产信息化基本技术环节,从信息采集、智能决策、企业信息化模式和智慧服务组件4个方向梳理了国内外水产养殖信息化技术发展现状和研究进展.最后针对水产养殖智能技术深度应用过程中碰到的困难与挑战,从提升信息采集能力、知识和数据的智能应用、实现全面感知和装备智能化等方面提出了水产养殖生产信息化技术发展方向和应用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水产养殖;生产信息化;精准化;智能化;发展现状;发展对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