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8323条记录
真蛸染色体核型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东海沿海捕获的野生真蛸(Octopus sinensis)为实验材料,用含秋水仙素终浓度为0.005%的海水活体暂养的方法,取鳃和肾脏细胞,利用热滴片法制备染色体标本,对其核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真蛸的二倍体染色体条数为60条,核型公式为2n=14 m+26 sm+12 st+8 t,其染色体臂数(NF)为100.未发现带有随体和次溢痕的染色体和异型染色体,推断真蛸可能为常染色体性别决定类型.本研究可为蛸属的细胞遗传学研究及真蛸种质鉴定和资源保护提供基础资料和参考依据.

关键词: 真蛸;染色体;核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凡纳滨对虾进口亲虾子一代群体的遗传变异分析

南方农业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进口亲虾直接繁殖子一代种苗群体的遗传变异情况,旨在评估遗传特征与养殖生产性能的关联性,为我国养殖对虾优质种苗大数据建设及质量评估体系的完善提供基础数据支持.[方法]以来源于正大神湾虾苗场的Stock 1~Stock 5群体、正大漳浦虾苗场的Stock 6群体、海尚种苗培育基地的Stock 7和Stock 8群体及中海水产种苗科技有限公司的Stock 9群体等9个不同批次凡纳滨对虾进口亲虾子一代种苗为研究对象,利用11个微卫星分子标记(M1、Pvan1758、Pvan1815、HLJN-008、HLJN-023、TUMXLv7.121、TUMXLv8.256、TUMXLv9.43、TUMXLv10.312、TUYFLvL16.1a和TUDGLv1-3.224)对不同凡纳滨对虾种苗群体进行遗传变异分析.[结果]9个凡纳滨对虾种苗群体的等位基因数(Na)、有效等位基因数(Ne)、观测杂合度(Ho)、期望杂合度(He)、Shannon's信息指数(I)和多态信息含量(PIC)的平均值分别在5.5455~8.8182、3.2795~5.4735、0.3769~0.5182、0.6189~0.6948、1.2823~1.6092和0.5863~0.6646,即各凡纳滨对虾种苗群体均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具体排序为Stock 3>Stock 2>Stock 4>Stock 5>Stock 7>Stock 6>Stock 9>Stock 8>Stock 1.在9个凡纳滨对虾种苗群体中有91.82%的遗传变异源自群体内,仅有8.18%的变异源自群体间.Stock 2、Stock 3、Stock 4和Stock 5等4个群体间及Stock 7群体与Stock 8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Fst)均小于0.05(0.0079~0.0371),即群体间无遗传分化,而其他群体间表现为轻度遗传分化(0.05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进口亲虾;子一代群体;遗传变异;微卫星分子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鱼养殖模式对气单胞菌属细菌群落影响分析

水产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草鱼池塘精养、山塘养殖以及鱼菜共生养殖3种养殖模式下气单胞属细菌群落特征差异,2017年5—7月(养殖投喂旺盛期)用采水器在池塘两端和中部采集表层15 cm处水样,混合均匀后,装入灭菌塑料瓶中,低温保存;在池塘两端和中部用采泥器采集表层底泥,现场各无菌称取5 g底泥,置于装有135 mL的无菌生理盐水的塑料瓶中,振荡混匀,低温保存。水样和底泥样4 h内带回实验室,利用RS平板分离法分离水体和底泥样本中的细菌,通过16S rDNA测序方法鉴定、分析分离细菌。试验结果表明,共分离细菌54株,为10属22种,其中气单胞菌属23株,假单胞菌属8株,柠檬酸杆菌属6株,肠杆菌属7株,泛菌属、沙雷氏菌属各3株,果胶杆菌属、沙门氏菌属、克吕沃尔菌属、勒克氏菌属细菌各1株。按细菌种类分,维氏气单胞菌数量最多,为12株,嗜水气单胞菌次之,为10株,烟粉肠杆菌6株,弗氏柠檬酸杆菌5株,其他细菌1~2株不等。不同养殖模式下细菌种类和数量分析表明,鱼菜共生养殖系统细菌种类和数量最多,达到12种21株,潜在致病菌占比较少,草鱼精养殖池塘细菌种类最少,为5种13株,致病菌占比较高。细菌环境分布特征表明,维氏气单胞菌多分布在水体,嗜水气单胞菌多分布于底泥中。

关键词: 养殖模式 鱼菜共生 细菌分布 气单胞菌属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线粒体控制区的中国近海竹荚鱼种群遗传结构和种群历史动态分析

热带海洋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竹荚鱼(Trachurusjaponicus)是中国近海主捕鱼种之一,在海洋食物网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然而环境污染和过度捕捞导致其出现种群数量衰退以及个体趋于小型化等现象。为了解中国近海竹荚鱼的种群遗传格局,文章以线粒体DNA控制区为遗传标记研究了东海大陆架、福建近海和南海北部湾竹荚鱼群体的遗传结构以及种群历史动态。结果表明,中国近海竹荚鱼整体呈现高单倍型多态性(Hd=0.998±0.001)和高核苷酸多态性(π=0.01259±0.00041)的遗传多样性特征。单倍型网络图呈现为星形辐射状的单一谱系,利用最大似然法构建的系统进化树也未发现谱系分化。不同海区地理群体的分子方差分析显示东海群体和南海北部湾群体间无遗传分化,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群体内部(99.39%)。中性检验和核苷酸歧点分布分析结果暗示各海区竹荚鱼群体(东海、南海北部湾)以及整个群体均经历过近期的种群扩张。中国近海竹荚鱼群体呈现为遗传均匀的种群结构,可以作为一个单一的种群加以管理,人类高强度捕捞压力尚未影响其种群恢复潜力。

关键词: 竹荚鱼 遗传多态性 种群遗传结构 种群历史动态 线粒体控制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北盐碱池塘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安徽农业科学 2021

摘要:为研究东北碳酸盐型盐碱池塘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与水质因子变化特征之间的相关性,于2020年8—10月在黑龙江水产研究所盐碱水渔业利用(大庆)研究中心对3个中低碱度池塘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鉴定出浮游植物共计6门、65种,各池塘不同月份的优势种存在差异,但均表现出优势种较多且优势度较低的特点,浮游植物分布较为均匀,生态系统较为稳定。基于浮游植物群落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对各养殖池塘进行水质评价,结果显示,1#、2#池塘整体处于富营养化状态,4#池塘始终均处于清洁-寡污状态。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3个池塘浮游植物的总生物量和丰度与水质因子的相关性存在差异,氨氮、溶解氧、温度、总磷、总氮、亚硝态氮、碱度、pH均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影响。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特征 环境因子 盐碱池塘 水质调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测定牡蛎糖原含量的微量反应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南方水产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研究以新鲜近江牡蛎(Crassostrea ariakensis)软体组织为实验材料,通过比较分析不同蒽酮硫酸比例、不同反应时间的吸光值确定最优反应条件,并对方法的最低检出限、重复性、稳定性和精确性进行评价,最终建立了牡蛎糖原含量的微量检测体系。建立的微量反应体系体积为300μL,主要包括0.2%蒽酮硫酸溶液200μL,样品待测液100μL;沸水浴反应时间为10 min。该方法的葡萄糖最低检出限为0.001 5 mg·mL-1,标准曲线变异系数小于4%,证实该方法具有较高的检测灵敏度;显色反应完成后,室温条件下120 min内其吸光值基本不变,稳定性较高;测定牡蛎外套膜、鳃、唇瓣、性腺、肝胰腺、闭壳肌的加标回收率介于95.3%~105.8%,说明该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因此,该研究建立的微量反应体系测定牡蛎糖原的方法具有试剂用量小、操作简单、单样品成本低等优势,同时重复性、稳定性、精确性均较高,适用于大批样品批量测定。该研究为快速、高效完成牡蛎样品糖原的检测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方法。

关键词: 牡蛎 糖原 微量反应体系 蒽酮硫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汉平原克氏原鳌虾分级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21

摘要:采用重点调查、抽样调查和问卷调查等方式对江汉平原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的分级情况进行了调研.调查发现江汉平原克氏原螯虾在养殖、销售、烹饪和加工等环节中进行分级操作与不论等级、统购统销现象并存.规格是上述分级的主要划分指标,兼顾以感官指标为主的其他分级要素.本研究分析了江汉平原克氏原螯虾分级存在问题和原因,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旨在为克氏原螯虾分级评价以及等级划分体系合理化与标准化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 江汉平原;克氏原鳌虾;分级现状;存在的问题;对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罗非鱼鱼糜自然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对其品质形成的影响

食品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罗非鱼鱼糜自然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演替规律,结果显示Firmicutes和Proteobacteria为整个发酵过程主要微生物菌门,特别是Firmicutes,随着发酵时间逐渐延长,发酵30 h后的相对含量接近90%.Lactococcus、Pediococcus、Enterococcus、Lactobacillus等微生物菌属均可适应罗非鱼鱼糜发酵环境,随着发酵时间延长而迅速增加.Lactococcus是罗非鱼发酵鱼糜中最主要的属,发酵18 h内的相对丰度从12.6%显著增长到64.9%,其次为Pediococcus,发酵第30小时的相对含量达到13.2%.罗非鱼发酵鱼糜品质指标分析显示,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凝胶强度、白度、硬度和菌落总数逐渐增加,而pH值、黏性、弹性、咀嚼性和内聚性与发酵初始相比有所下降.利用Pearson和主成分分析等统计学分析方法分析核心微生物菌属与鱼糜品质的相关性,结果显示Lactococcus、Pediococcus、Enterococcus、Enterobacter、Citrobacter等产酸菌属的增加与发酵鱼糜pH值的下降,以及凝胶强度、白度、硬度等关键鱼糜品质指标的改善呈显著正相关.结果表明,Lactococcus、Pediococcus、Enterococcus等乳酸菌属,特别是Lactococcus,在罗非鱼发酵鱼糜品质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定向分离筛选适用于罗非鱼发酵鱼糜的功能微生物和靶向改善罗非鱼发酵鱼糜品质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关键词: 发酵鱼糜;微生物菌群;罗非鱼;品质;高通量测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第十二届国际海洋生物技术大会反映的新进展

海洋学报 2021 CSCD

摘要:海洋生物技术是规模化生产和利用海洋生物资源获取海洋生物产品和服务的系统工程技术。自1989年日本东京第一届国际海洋生物技术会议以来,国际海洋生物技术在促进海水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开发海洋生物制品、保护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以及建设"和谐海洋"等领域得到迅猛发展,不仅促进了传统海洋生物产业的转型升级,还催生了包括海洋天然药物、海洋生物材料等许多新的产业生长点。第十二届国际海洋生物技术会议于2019年9月9-13日在日本静冈召开,会议以"下一代的海洋生物技术"为主题,旨在全球范围内交流海洋生物技术研究和开发的最新进展,强化一个国际层面的"政府-学术-产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平台。这次会议最大的特点是把青年科学家、企业家和政策制定者推向了大会交流的一线。本文针对本次会议反映的新进展,提出我国未来5~10年特别值得关注的重点方向,建议把青年人才特别是学术、工程和产业融合型人才的培养放到最重要的位置,及时布局下一代海洋生物技术的原始创新和新兴产业孵化的战略制高点。

关键词: 海洋生物技术 海水养殖 海洋生物产业 组学 生物制品 环境保护 产业政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精氨酸水平对松浦镜鲤幼鱼生长、抗氧化能力和肠道消化酶活性及其组织学结构的影响

水产学杂志 2021

摘要:在水温(23±1)℃下,将360尾初始体质量为(6.84±0.02)g的松浦镜鲤(Cyprinus carpio Songpu),随机分为5组,每组4个重复,饲养在200 L控温循环水族箱中,饲喂以鱼粉和酪蛋白为蛋白源(含蛋白32.24%)、鱼油和豆油为脂肪源(含6.12%)、用甘氨酸调节氮平衡的等氮等能饲料精氨酸水平分别为0%(A0)、0.6%(A0.6)、1.2%(A1.2)、1.8%(A1.8)和2.4%(A2.4),探讨饲料精氨酸水平对松浦镜鲤幼鱼生长、肠道消化酶活性、抗氧化能力及肠道组织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精氨酸各组松浦镜鲤的特定增长率(SGR)和末体质量(FBW)显著高于对照组;A1.2组和A1.8组肠体指数显著高于A0组(P<0.05),A1.8和A2.4组的肠长指数显著高于A0组(P<0.05);A2.4组松浦镜鲤前肠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A0、A0.6和A1.2组(P<0.05),A1.8和A2.4组后肠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A0组(P<0.05);A1.8和A2.4组前肠和中肠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A0组(P<0.05)。A1.8组中肠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A0组(P<0.05);A1.2组前肠和中肠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高于A0组(P<0.05);A2.4组前肠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A2.4组后肠和A1.8组中肠T-AOC显著高于A0组(P<0.05);A2.4组前肠和中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A1.8和A2.4组前肠和后肠谷胱甘肽(GSH)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A2.4组中肠GSH含量显著高于A0、A0.6和A1.2组(P<0.05)。A2.4组前肠和中肠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各添加组后肠NOS和S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添加精氨酸显著增加了前肠皱襞高度(P<0.05),A1.8组和A2.4组中肠和后肠皱襞高度显著高于A0组(P<0.05);A1.8和A2.4组的中肠绒毛宽度显著高于A0组(P<0.05)。A1.2组中肠肌层厚度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A1.8组后肠肌层厚度显著高于A0组(P<0.05)。综上,饲料中添加1.8%~2.4%的精氨酸可以提高松浦镜鲤幼鱼肠道消化吸收能力和抗氧化能力,促进松浦镜鲤的肠道发育。

关键词: 松浦镜鲤 精氨酸 生长性能 抗氧化 肠道发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