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8323条记录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食品原料中烟酰胺单核苷酸的含量

食品科技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建立烟酰胺单核苷酸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方法,分析不同食品原料中烟酰胺单核苷酸的含量。样品经5%甲醇水溶液提取,采用Shim-pack WAX-2色谱柱分离,流动相为乙腈与5%乙腈水溶液(含20 mmol/L乙酸铵、20 mmol/L氨水),梯度洗脱15 min,流速为0.5 mL/min,柱温为30 ℃,在质谱正离子模式下采用多反应监测模式进行测定,定量离子对为m/z335.0/123.0。在该条件下,烟酰胺单核苷酸在10~1000 μg/L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R2=0.9999),检出限为5.0 μg/L,定量限为10.0 μg/L,回收率为90.14%~105.49%,相对标准偏差为1.47%~4.82%。该方法前处理简单、选择性高、回收率良好,适用于不同种类食品原料中烟酰胺单核苷酸的定量分析。采用该方法分析发现,不同食品原料中烟酰胺单核苷酸含量存在明显差异,番茄、香菇、黄豆、鳄梨、对虾、南极磷虾是其良好的天然食物来源。研究结果可为烟酰胺单核苷酸相关膳食营养搭配、产品开发与质量评价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关键词: 烟酰胺单核苷酸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蔬菜 水果 水产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末次盛冰期以来巴伦支海-喀拉海古海洋环境及海冰研究进展

海洋通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巴伦支海-喀拉海是北冰洋最大的边缘海,能够对环境变化做出快速的响应和反馈,是全球气候变化最为敏感的区域之一,其古海洋环境演变及海冰变化研究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末次盛冰期以来,该区域的古海洋环境受到太阳辐射、海流强度、海平面变化、温盐环流和河流输入等因素影响发生了一系列不同尺度的波动。巴伦支海受到北大西洋暖水和极地冷水两大水团相互作用的影响,在水团交界处(极锋)由于不同水团性质的差异,导致其海水温度、盐度及海冰发生剧烈变化。而喀拉海则受到叶尼塞河和鄂毕河大量淡水输入影响,海流系统较巴伦支海相对复杂,沉积物主要来源于河流输入的陆源物质,并可以通过磁化率的分析明确区分两条河流的陆源物质。由于受到冷水和暖水的相互作用,巴伦支海-喀拉海海冰变化迅速,并且在全新世中晚期存在0.4 ka和0.95 ka的变化周期,但海冰变化的影响因素并不是单一的,而是气候系统内部各因子相互作用的结果。目前古海冰重建研究工作主要为定性研究,定量研究相对较少,所选用的重建指标也相对单一,另外存在年代框架差、分辨率低等不足。本文以巴伦支海和喀拉海为中心,总结了其快速气候突变事件、古温度盐度、海平面及海冰的变化,对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并通过分析末次盛冰期以来古海洋环境研究的不足,提出了相应的展望。

关键词: 巴伦支海 喀拉海 末次盛冰期 古海洋环境 海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改扩建工程对博贺渔港水体交换能力影响研究

中国水运(下半月) 2021

摘要:博贺渔港是茂名市唯一的国家级中心渔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渔港急需进行改扩建,而渔港的扩建改造必然会对该区域的水流产生一定影响,并改变区域的水体交换能力,开展博贺渔港改扩建工程前后水体交换能力的研究十分必要的.本文基于二维非结构有限体积数值模型,对博贺渔港改扩建前后水体交换能力开展了数值模拟研究,评估工程前后港内水体半交换周期.研究表明:工程后由于纳潮量增加以及口门拓宽,湾内的水体交换能力较工程前有所增强,工程前的水体半交换周期为8.25d,方案一、方案二的水体半交换周期分别为5.87d和6.75d.

关键词: 博贺渔港;水体交换;数学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海典型岛礁的鹦嘴鱼群落结构组成

生态学杂志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明确人类活动对鹦嘴鱼群落结构的扰动作用,可为鹦嘴鱼的保护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根据2020年7月在南海典型岛礁的调查数据显示,共发现鹦嘴鱼4属20种,其中,美济礁和晋卿岛均为14种,海南陵水9种。生物多样性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和丰富度指数D)均呈现美济礁(3.09、0.81、2.50)>晋卿岛(2.32、0.61、2.27)>海南陵水(1.66、0.52、1.44)的变化趋势。远海岛礁到近岸人口密度增加和生物多样性指数降低,表明美济礁、晋卿岛和海南陵水受到捕捞强度依次增强。另外,摄食功能群中易受到人类干扰的生物侵蚀类(excavators)鹦嘴鱼的数量和重量百分比依次为美济礁(28.96%、26.27%)>晋卿岛(15.86%、10.60%)>海南陵水(1.15%、0.51%);同样,对过度捕捞敏感的牧食类(browsers)也表现为美济礁(1.64%、0.82%)>晋卿岛(1.29%、0.76%)>海南陵水(0、0),摄食功能群结构组成的空间变化也反映了各区域捕捞压力的差异。进一步将各摄食功能群的鹦嘴鱼体长进行标准化处理后(即体长与Fishbase数据库中对应物种的最大体长的比值),发现晋卿岛>美济礁>海南陵水(P<0.05),该结果符合中度干扰假说,中度捕捞能降低物种的种内竞争,有利于晋卿岛的鹦嘴鱼获取更多的空间和食物资源,但长期的过度捕捞容易导致鹦嘴鱼个体减小。

关键词: 鹦嘴鱼 中度干扰假说 摄食功能群 人类扰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孰优孰劣:河蟹后期育肥方法一线调研

科学养鱼 2021 北大核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的重庆岩原鲤人工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水生生物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重庆市长寿和涪陵地区岩原鲤(Procypris rabaudi)人工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采用PCR扩增获得175尾岩原鲤个体的线粒体DNA控制区(mt DNA D-loop)部分序列片段。对其中692 bp序列分析共发现11个单倍型,其中Hap1为主要单倍型,占总样本的76.57%。单倍型Hap10演化速率较快,并且与单倍型Hap6遗传距离最远。长寿及涪陵地区岩原鲤人工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分别为0.4100±0.0550和0.3970±0.0820,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0013±0.0003和0.0013±0.0004。通过与长江上游江段野生群体(苍溪江段、合江江段、木洞江段、通江江段、万州江段、武隆江段、习水河和唐河)及北碚区人工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比较,发现岩原鲤长寿及涪陵地区人工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明显低于野生群体,但略高于北碚人工养殖群体。为保持岩原鲤人工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应尽量选择遗传距离较远的亲本进行配对,并定期补充不同遗传背景的个体作为后备亲鱼。

关键词: 线粒体DNA控制区 遗传多样性 单倍型 人工养殖群体 岩原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西兰渔业发展概况及对中国渔业发展的启示

渔业信息与战略 2021

摘要:新西兰海域辽阔,渔业资源开发利用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渔业在新西兰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从渔业资源、渔业类型、渔船数量、捕捞产量、水产品加工与流通、渔业捕捞配额制度及对外合作等方面分析了新西兰渔业发展的现状,并指出了新西兰渔业发展面临着非商业捕捞区渔业资源破坏严重、渔业作业方式对海洋生态造成负面影响、使用的渔具渔法有待改进和新冠肺炎疫情对水产品出口造成巨大冲击4个方面的问题,同时研究了新西兰渔业管理部门所采取的积极措施,通过总结新西兰渔业发展的经验,对中国的渔业发展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新西兰 渔业现状 渔业合作 启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极磷虾油对小鼠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2021

摘要:为探究南极磷虾油对脂多糖所致肠黏膜屏障损伤的预防作用及其机制,选取32只雄性小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脂多糖组)、南极磷虾油干预组和鱼油干预组。前两组灌胃橄榄油,后两组分别灌胃400 mg/kg(以体重计)以橄榄油为溶剂稀释的南极磷虾油或鱼油,每日1次。连续干预4周后,正常组小鼠经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其余3组注射10 mg/kg(以体重计)脂多糖,6 h后处死小鼠。苏木精-伊红染色后,观察小鼠小肠组织病理学变化;测定小鼠血清和小肠中二胺氧化酶活性,蛋白免疫印迹法分析紧密连接蛋白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蛋白表达;检测髓过氧化物酶和一氧化氮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促炎细胞因子mRNA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分析TLR4/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实验结果显示,南极磷虾油预防性干预能显著抑制脂多糖所致小鼠小肠绒毛长度与隐窝深度比值的降低;下调血清二胺氧化酶水平,提高小肠二胺氧化酶活性,增加肠道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Occludin和ZO-1蛋白表达水平;抑制髓过氧化物酶活性、诱导性一氧化氮合酶蛋白表达和一氧化氮含量升高,降低TNF-α、IL-1β和IL-6的mRNA表达以及TLR4/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研究结果表明,南极磷虾油可通过抑制TLR4/NF-κB信号通路预防脂多糖所致肠黏膜屏障损伤,且其效果优于传统鱼油。

关键词: 南极磷虾油 鱼油 脂多糖 肠黏膜屏障损伤 TLR4/NF-κB信号通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养殖密度条件下大黄鱼的生理响应及应激敏感指标的筛选

海洋渔业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在不同养殖密度下的生理响应,并筛选密度应激敏感指标,在34.2 kg·m-3(A组)、22.8 kg·m-3(B组)、11.4 kg·m-3(C组)和5.70 kg·m-3(D组)4种养殖密度下,分析了大黄鱼生长调节、能量代谢、抗氧化和免疫防御相关理化指标的变化情况以及高密度应激状态下大黄鱼功能基因的表达情况,探讨了应激与适应过程中大黄鱼的生理响应规律和相关检测指标作为应激指示指标的可行性。结果显示,A组大黄鱼血清中皮质醇、血糖、乳酸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1,IGF-1)含量以及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活力在应激过程中均出现过显著升高的情况(P<0.05),其中CAT活力在处理结束时仍处于较高的水平,而生长激素含量变化不显著(P>0.05);B组除乳酸和溶菌酶外,其他指标与A组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同时,高密度养殖条件下,肝脏中葡萄糖-6-磷酸酶(G6pase)基因、IGF-1基因和C型溶菌酶(C-lysozyme)基因均出现过高表达。研究表明,高密度养殖条件下,大黄鱼的神经内分泌系统、能量代谢系统、抗氧化系统和免疫系统等参与了应激调节过程;而皮质醇、血糖、SOD和CAT等生理指标在该过程中显示出较好的生物指示作用,适用于作为大黄鱼密度应激的监测指标。

关键词: 大黄鱼 养殖密度 应激反应 免疫调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促进大水面生态渔业高质量发展

科学养鱼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刘家寿:大水面生态渔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刘家寿首先分析了大水面渔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主要有湖泊水库富营养化日益加重、渔业资源严重衰退、投饵与施肥的环境影响、湖泊生态系统的破碎与环境污染、水库投饵式网箱养殖影响、网箱养殖的环境影响、不合理的养殖方式等,水产养殖业并不是水污染的罪魁祸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