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8323条记录
基于连续捕捞试验平台的泵吸技术

机电设备 2021

摘要:如今随着人类对于水产品需求的不断增强,近远海的渔业资源已经大幅减少并面临枯竭。在这一背景之下,为了满足人民的需求,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开始把眼光放到了深远海、极地等人类尚未大规模开发的处女地,极地所蕴藏的大量丰富资源和优质的水产品都是农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和支撑。目前国外对于深远海极地等渔业装备的研究已经进入产业化阶段,但可惜的是在我国该领域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由于深远海海产品的品质极大地依赖于渔船的捕捞设备,因此本文在连续捕捞试验平台上进行泵吸技术系统研究,建立了三维的吸鱼泵模型并试制出样机,且在试验平台上进行反复试验,通过优化关键泵吸参数从而获得令人满意的泵吸试验效果,为深远海捕捞行业的产业化发展供了依据和基础。

关键词: 泵吸技术 吸鱼泵 极地 渔业捕捞 深远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循环水养殖条件下西伯利亚鲟和俄罗斯鲟生长性能及生理指标的比较研究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提供鲟鱼集约化养殖的基础数据,试验采用循环水养殖模式,分别测定西伯利亚鲟和俄罗斯鲟在30日龄时的体长、体重及其变异系数,180日龄时的体长、体重及其变异系数和绝对增长量、相对增长率、特定生长率,以及成活率、血清与肝脏的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总一氧化氮合成酶(T-NOS)活性、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微量丙二醛(MDA)含量,以及肝脏、胃和肠道的脂肪酶活性与淀粉酶活性,胃的蛋白酶活性,比较循环水养殖条件下的西伯利亚鲟和俄罗斯鲟生长性能和生理指标。结果表明:循环水养殖条件下,180日龄西伯利亚鲟和俄罗斯鲟的成活率分别为95%和96%,体长绝对增长量、相对增长率和特定生长率及体重相对增长率和特定生长率均差异不显著(P>0.05),体长和体重变异系数均随日龄增加呈缩减趋势,但俄罗斯鲟的变异系数缩减范围变大。俄罗斯鲟血清中的CAT活性和MDA含量均显著低于西伯利亚鲟(P<0.05),而T-SOD、T-NOS活性和T-AOC两者均差异不显著(P>0.05),俄罗斯鲟肝脏中T-SOD、CAT、T-NOS活性,以及T-AOC和MDA含量均差异不显著(P>0.05)。西伯利亚鲟的各试验组织的脂肪酶活性均高于俄罗斯鲟,其中肝脏与后肠的脂肪酶活性差异显著(P<0.05),而胃、前肠和中肠的脂肪酶活性,肝脏、胃和肠道的淀粉酶活性及胃蛋白酶活性与俄罗斯鲟比较均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西伯利亚鲟和俄罗斯鲟在循环水养殖条件下均可快速生长,但西伯利亚鲟具有更强的抗氧化能力和消化能力。

关键词: 循环水 西伯利亚鲟 俄罗斯鲟 生长性能 生理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在水产品中的应用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21

摘要: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方法,在蛋白质组学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该技术可对待测样品中目的蛋白质进行定性和半定量分析,为探究水产品中蛋白质组成及变化规律带来了新的途径。本文在重点介绍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原理及特点的基础上,系统地总结了近年来该技术在水产品加工、贮藏、品质鉴别及质量安全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对目的蛋白质选择的局限性、水产品研究尚未覆盖、蛋白质受环境改变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就此展望了丰富数据库、多组学方法联合分析等发展前景,以期为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在水产品品质与质量安全相关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 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 水产品 蛋白质组学 质量与安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水力负荷下人工湿地对海水养殖尾水污染物的净化特征

渔业科学进展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海水养殖尾水的达标排放是海水养殖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人工湿地作为一种生态、综合水处理技术,可有效去除养殖尾水中的氮、磷等污染物,获得适宜的水力负荷条件是该技术推广和应用的前提.构建一套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处理系统,研究3种水力负荷条件(V1=0.50、V2=0.19、V3=0.10 m/d)对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养殖尾水的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3种水力负荷状态下,该系统对于海水养殖尾水中主要污染物的处理效果差异显著.进水中的化学需氧量(COD)浓度相对较低时,去除率均较低(最高去除率为36.25%),水力负荷状态对COD的去除率影响不明显.水力负荷为0.50 m/d时,总氮(TN)的去除率为49.50%;在0.10 m/d时,TN去除率达到85.90%.活性磷酸盐(PO43–-P)的去除率受到水力负荷的影响较小,最低去除率为77.44%.水力负荷状态会影响系统内氮、磷的浓度变化:在不同水力负荷下,下行池中氮污染物去除率在80%以上;上行池则会在高水力负荷状态下产生硝酸盐氮(NO3–-N)或亚硝酸盐氮(NO2–-N)的累积,影响出水水质.PO43–-P的吸附转化主要发生在下行池的中上层,水力负荷越大,PO43–-P的吸附转化就越靠近系统后程.

关键词: 海水养殖尾水;人工湿地;水力负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试论如何全面提高海洋档案管理服务能力建设

办公室业务 2021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本文从海洋档案管理服务工作现状入手,介绍了信息技术在海洋档案管理服务中的应用价值,提出提高海洋档案管理服务能力的必要条件和具体举措,以期为海洋档案的公共服务能力提供合理性建议.

关键词: 海洋档案;管理服务;技术支持;数字化;大数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渔业科研试验基地设施装备现代化建设研究-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为例

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 2021

摘要:渔业科研试验基地是开展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水产遗传育种、水产生态健康养殖、加工流通与质量安全、渔业装备与工程等重点研究领域科技创新、研究示范、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的一线平台,承担了我国主要海域和江河流域经济类、珍稀类、濒危类渔业生物资源保护、品种繁育、开发利用的重要使命,是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撑现代渔业绿色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本文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为例,阐述了渔业科研试验基地设施装备现代化的内涵,分析了渔业科研试验基地设施装备现代化建设的不足,提出了有关建议,以期为我国渔业科研试验基地设施装备现代化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 渔业 试验基地 设施装备 现代化 建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升温方式对二段加热鲢鱼糜水分分布和品质的影响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进一步验证改善升温方式可抑制蛋白质凝胶劣化的理论,优化鱼糜制品的加工方式,将微波升温(microwave heating, MH)、微波辅助水浴升温(microwave assistant water bath heating, MWH)和水浴升温(water bath heating, WH)方式,分别应用于传统二段加热法中的低、高温段,研究了不同升温方式对解冻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鱼糜的质构特性、蒸煮损失和水分分布影响。结果表明:所有微波处理组的鱼糜硬度和咀嚼性均低于传统水浴二段加热法,尤其是低、高温段均为MH升温处理的AA组,但各组的内聚性、弹性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低温段MWH、高温段MH升温的BA组蒸煮损失显著低于传统水浴二段加热的CC组(P<0.05),其他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低温段WH、高温段MH或MWH升温的CA或CB组的弛豫时间t23较短,不易流动水分含量P23较高,水分稳定性最好,水的结合能力较强。研究表明,低温段采用微波辅助水浴升温、高温段采用微波升温方式既能提高加热效率又能较少减少蒸煮损失,而低温段采用水浴升温、高温段采用微波辅助水浴升温的鱼糜质构特性相对较好,保留更多的水分在三维网络结构中。本研究结果为快速升温方式避免低盐淡水鱼糜凝胶劣化理论提供基础数据。

关键词: 鱼糜 微波 水浴 水分分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花鲈在长江口不同亚生境中的栖息特征

南方水产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中国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在长江口盐沼湿地不同亚生境的选择利用情况,该研究于春、夏、秋、冬4个季节对九段沙湿地的潮沟、海三棱藨草(Scirpus mariqueter)植被区和光滩3种亚生境进行插网调查采样。结果显示,中国花鲈为长江口盐沼湿地优势种,在春、夏和秋季其空间生态位宽度逐渐减小,而在3种亚生境中的时间生态位宽度依次减小。中国花鲈的数量分布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即春季最多,秋季最少;潮沟中最多,植被区次之,光滩最少。进入长江口盐沼湿地的中国花鲈以幼鱼为主,且集中在春季。潮沟区小规格个体所占比例较高,但光滩和海三棱藨草植被区大规格的个体所占比例高于潮沟。中国花鲈的平均摄食等级在潮沟亚生境呈现从春季到冬季逐渐增大的趋势;在光滩亚生境呈现从春季到秋季逐渐增大而到冬季骤减的趋势;在海三棱藨草亚生境呈现夏季最大,秋、冬季逐渐减小的趋势。中国花鲈平均摄食等级在春、夏、秋季表现为海三棱藨草>潮沟>光滩;而冬季较其他季节特殊,中国花鲈平均摄食等级表现为潮沟>海三棱藨草>光滩。

关键词: 中国花鲈 亚生境 生态位宽度 长江口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刀鲚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安庆段)浮游动物群落结构

水产养殖 2021

摘要:为掌握长江刀鲚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安庆段)(简称"保护区")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现状,于2020年8月、10月和2021年1月在该区域开展浮游动物调查,调查共鉴定出浮游动物31属56种,其中原生动物9属16种,轮虫13属29种,枝角类5属6种,桡足类4属5种;保护区浮游动物优势种共6种,均为原生动物和轮虫,其中针簇多肢轮虫(Polyarthratrigla)为3个季节共有优势种;保护区浮游动物平均密度为495.65 ind./L,平均生物量为0.37 mg/L,其中原生动物和轮虫是浮游动物密度的主要组成部分,生物量的主体则是轮虫;浮游动物物种数及现存量呈现出季节差异,其中三者均在夏季最高,物种数最少的季节为冬季,密度和生物量的最小值则为秋季;空间上,保护区浮游动物物种数和现存量表现为实验区高于核心区,有通江入河口的1#断面及有沙洲分流的分汊汇合水域的4#断面浮游动物现存量较高,在长江干流中这两种水域更利于浮游动物的生存与繁育.整体上,保护区浮游动物较为丰富,生态环境较优,是长江刀鲚较为理想的繁育场所.

关键词: 浮游动物;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群落结构;长江安庆段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COI基因分析长江下游典型水域翘嘴鲌的遗传多样性

淡水渔业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长江下游典型水域翘嘴鲌(Culter alburnus Basilewsky)群体遗传多样性现状,利用线粒体COI基因序列对淀山湖(DSH)、太湖(TH)、长漾湖(CYH)和长江水域江苏段(CJ)的4个翘嘴鲌群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在816 bp的COI基因序列中,碱基A、T、C和G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6.3%、28.7%、26.8%和18.2%,表现出较明显的AT偏倚性;4个群体共检测到302个多态性位点,定义了43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d)为0.639~0.912,表现为CJ>CYH>DSH>TH,核苷酸多样性指数(Pi)为0.005 2~0.087 4,表现为CJ>DSH>CYH>TH。群体间遗传分化系数Fst和遗传距离分析表明,TH群体与其它群体间均存在较高的遗传分化,且与其它群体间的遗传距离均较远。AMOVA分析结果表明,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群体内,群体间遗传分化未达到显著水平。中性检验结果显示DSH群体的Tajima′s D和FuLiF均为负值,表明DSH群体可能经历过群体爆发和扩张事件,可能与淀山湖的形成历史有关。研究表明,翘嘴鲌不同地理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程度不同,4个水域的翘嘴鲌群体遗传多样性均较丰富,每个群体都可单独作为一个保护单元,其中CJ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最高,表明长江江苏段翘嘴鲌种质资源状况较好。

关键词: 翘嘴鲌(Culter alburnus Basilewsky) 线粒体DNA 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COI)基因 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