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大豆组织培养再生植株研究
《大豆科学 》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不同基因型的大豆子叶节在添加适宜 BA和 IBA的 1 / 2 MS培养基上经过二周的预培养和二周芽诱导培养 ,可获得高频率的丛生芽 ,及时将丛生芽从高浓度的 BA转至低浓度 BA培养时芽可长出植株 ,再转至添加 NAA的生根培养基上形成完整的植株。经过 40 - 6 0天的培养 ,每个外植体可得到 2 0 - 3 0个芽。芽增殖数和植株再生率因基因型、激素、切割位点、诱导时间等不同而有明显差异。初步确立了丛生芽发生和植株再生的适宜条件和程序 ,建起了以子叶节为外植体适合用于农杆菌介导和基因枪方法进行遗传转化的高频再生体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粒用高粱粒重的遗传研究
《作物学报 》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 2组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和 组增广 NC 设计研究了粒用高粱粒重的遗传。结果表明 ,粒用高粱粒重的遗传符合加性 -显性模型 ,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真实存在 ,加性效应更为重要 ;有 3个主效基因控制着粒重的遗传 ,大粒对小粒为显性 ,且有超显性遗传 ;雌亲 (不育系 )和雄亲 (恢复系 )的显性、隐性基因频率有极显著差异 ,但不育系间无差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野生大豆遗传多样性中心
《作物学报 》 200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采用群体遗传学方法 ,研究分析了 6172份中国野生大豆资源的数量、遗传多样性指数( Shannon指数 )、 12个性状的综合变异系数及其地理分布。结果表明 :142~ 4 7°N× 12 2~ 12 7°E的东北中南部野生大豆资源分布极广、遗传多样性丰富、综合变异系数高 ;2 34~ 35°N× 113~ 115°E、 38~ 39°N× 113~ 115°E和 34~ 35°N× 10 7~ 10 9°E的黄河中下游和秦岭山区野生大豆次之 ;3 2 6~ 2 7°N× 119~ 12 1°E的东南沿海地区野生大豆遗传多样性、综合变异系数均很高 ,但分布较少。根据遗传多样性、综合变异系数及资源的地理分布 ,提出了中国野生大豆遗传多样性中心及多样性扩散 ,据此推测了中国野生大豆的起源模式 ,为栽培大豆的起源提供了一个重要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亚洲玉米螟不同化性类型的光周期反应
《植物保护学报 》 2000 北大核心
摘要:在变温和恒温条件下研究了吉林省的一、二化性亚洲玉米螟的光周期反应。在变温29~22℃条件下,一化性的公主岭和敦化玉米螟的临界光周期为15h 48min和15h 45min,二化性的公主岭和白城玉米螟为14h 33min和14h 27min。在恒温26℃条件下,一化性的公主岭和敦化玉米螟的临界光周期为14h 53min和14h 55min,二化性的公主岭和白城玉米螟为14h 6min和14h 15min。无论变温或恒温条件下,一化性玉米螟的临界光周期均长于二化性玉米螟。在积温相等的情况下,变温下的临界光周期长于恒温下的临界光周期。人工模拟条件下一化性玉米螟每年发生1代,二化性玉米螟每年发生2代。
水稻杂种优势与遗传分化关系的研究
《作物学报 》 2000 北大核心
摘要:以培矮 64s、 10 8s、N4 2 2 s、L S2 s等 4个两系不育系为母本 ,以韩国籼、中国南方的早中籼 (简称中国籼 )、东北粳 (分东北普通粳和粳杂恢复系 )、华北粳、非洲粳、美国粳等 6个生态型的 4 7个育成品种为父本 ,按照 NC- 设计 ,配制 188个组合。在所配的组合类型中 ,N4 2 2 s/中国籼单株粒重最高 ,其次是 N4 2 2 s/韩国籼、培矮 64s/东北粳、 10 8s/中国籼 ,这些组合类型均为籼粳亚种间的组合 ,说明亚种间巨大的杂种优势。不同组合类型的产量构成因素分析表明 ,与中国南方的早中籼和韩国育成籼稻品种配组的 F1在穗数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与东北粳杂恢复系、美国稻配组的 F1在穗粒数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而与非洲粳配组的 F1在千粒重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华北粳在穗数和穗粒数上处于中间型 ,推测中国籼和韩国籼可能具有穗数上的优势基因 ,美国稻和东北粳具有粒数的优势基因 ,非洲粳具有粒重上的优势基因。比较 4个不育系配组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发现 ,培矮 64s在穗数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培矮 64s、 N4 2 2 s和 10 8s在穗粒数上均具有优势 ,而 LS2 s在千粒重上明显的优势。杂种优势与双亲籼粳分化的相关关系分析表明 ,超亲优势与双亲的籼粳分化关系明显 ,且 DNA上的差异与超亲优势的相关系数明显大于形态指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