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应用微卫星标记进行大豆种质多样性和遗传变异性分析
《遗传学报 》 2000 SCI 北大核心
摘要:微卫星标记又称SSR标记是近年来发展的一种新型的分子标记,可有效地进行基因型鉴定、系谱分析并可估算材料间的遗传距离。用5对SSR引物对15份大豆材料进行扩增,共得到21条多态性条带。每个SSR座位的等位基因数目为3~6个,基因多样性范围为0.439~0.668,对这些材料进行了遗传距离分析。家系分析表明微卫星DNA经过多世代的减数分裂后产生了突变,在RILF8代中有的个体在个别SSR座位等位基因的大小在较小范围内由于重复单位数目的增加或减小而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遗传图谱的构建和分析
《遗传学报 》 2000 SCI 北大核心
摘要:分子标记连锁图的构建为植物基因组的结构和功能分析提供了有力的工具。较高密度的遗传图谱在数量性状基因定位、图位克隆重要农艺性状基因等研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应用栽培大豆长农4和半野生大豆新民6杂交得到的F8代重组自交系,构建了一张较高密度的遗传图谱。该图谱共有240个标记,其中包括2个形态标记、100个RFLP标记、33个SSR标记、42个AFLP标记、62个RAPD标记和1个SCAR标记,分布在22个连锁群上,总长度为3 713.5cM,覆盖了整个基因组。对 72个 RFLP探针的分析表明,其中有 16个能揭示 2个或 2个以上独立分离的遗传位点;说明大豆基因组中存在广泛的同源区域。结果表明本图谱与大豆公共图谱有较好的可比性,可进行一般的QTL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吉林省亚洲玉米螟化性类型与其发育历期的关系
《植物保护学报 》 1999 北大核心
摘要:在26℃、16h光照条件下,一化性的公主岭和敦化越冬代玉米螟的滞育后发育历期为48.48和44.43d,二化性的公主岭和白城越冬代玉米螟为28.29和22.42d,一化性玉米螟的滞育后发育历期长于二化性20d左右。一、二化性玉米螟个体的滞育后发育历期分布各有其特点,两种化性玉米螟的化蛹始期、高峰期和终期均有显著差异,一化性玉米螟均迟于二化性。人工滞育的一、二化性玉米螟的自交F_1代的滞育后发育历期也表现了与越冬代相似的特点,人工滞育的一、二化性玉米螟的杂交F_1代的滞育后发育历期居于双亲之间,且受父本的影响较大。人工饲养的一化性玉米螟F_3代幼虫的发育历期比二化性长3d左右。
大豆蛋白质含量遗传的基因效应分析
《大豆科学 》 199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两个杂交组合(组合Ⅰ:吉林27×吉林28;组合Ⅱ:吉林20×吉林26)的P1、P2、F1 、F2、B1、B2 六个世代,在对世代间蛋白质含量方差分析显著的基础上,以世代平均值模型尺度检验,三参数和六参数联合尺度的多元回归分析检验,研究探讨了大豆子粒蛋白质含量遗传的[d]、[h]、[i]、[j]、[l]各种基因效应及其相对效应估值的大小。世代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世代间蛋白质含量存在显著差异。模型尺度检验及回归分析的联合尺度检验结果表明,2 个组合中有1 个组合(组合Ⅰ)蛋白质含量符合三参数的加性- 显性基因效应模式,而且加性效应为主,其加性效应估值近显性效应的3 倍;六参数模型分析时,两组合加性和显性效应均达极显著;其相对平方和大小,组合Ⅰ分别占总平方和的47.88% 和44.76% ,组合Ⅱ分别占34.53% 和43.98% ,表现为加性和显性效应同等重要。组合Ⅱ模型尺度检验中不符合加性- 显性模式,六参数模式分析时,上位效应[i]亦显著,占总平方和的16.22% 。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