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高效离子交换色谱法分析青枯雷尔氏菌无致病力epsD突变菌株的异质性
《色谱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高效离子交换色谱(HPIEC)技术结合形态观察和胞外多糖(EPS)含量测定,比较分析青枯雷尔氏菌无致病力突变菌株FJAT-91⊿epsD与强致病力出发菌株FJAT-91及自然致弱的无致病力菌株FJAT-1458的异质性。结果表明,菌株FJAT-91⊿epsD与菌株FJAT-91在菌落和菌体形态上均有明显差异,与菌株FJAT-1458的形态相似。胞外多糖含量测定结果表明,菌株FJAT-91⊿epsD的EPS含量((12.64±1.46)μg/mL)显著低于菌株FJAT-91((30.49±2.97)μg/mL),与菌株FJAT-1458的EPS含量((11.30±1.38)μg/mL)相当。高效离子交换色谱分离结果表明,菌株FJAT-91、FJAT-91⊿epsD和FJAT-1458形成的色谱峰个数和保留时间不同,菌株FJAT-91只有单一色谱峰P3,保留时间为6.04 min;菌株FJAT-91⊿epsD有P1和P2两个色谱峰,保留时间分别为0.59 min和4.62 min;菌株FJAT-1458只有单一色谱峰P1,保留时间为0.59 min。对不同色谱峰回收培养,并对回收培养后的菌株进行致病力鉴定。结果表明,番茄植株接种菌株FJAT-91-P3后第4 d开始发病,第10 d发病率达100%;植株接种菌株FJAT-91⊿epsD-P2后第9 d开始发病,第20 d发病率达100%;植株接种菌株FJAT-1458-P1和菌株FJAT-91⊿epsD-P1后,在观察期内均未发病。研究结果可为利用菌株FJAT-91⊿epsD防治作物青枯病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高效离子交换色谱 胞外多糖 青枯雷尔氏菌 无致病力菌株 epsD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福建省寿宁县茶园土壤硒状况及其有效性
《茶叶学报 》 2018
摘要:本研究主要针对福建省寿宁县茶园土壤硒状况及其生物有效性展开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典型茶园土壤全硒含量变幅为0.29~0.84 mg·kg~(-1),平均值为0.57 mg·kg~(-1),83.33%茶园土壤硒含量达到富硒标准;土壤有效硒范围为18.59~36.98μg·kg~(-1),平均值为22.80μg·kg~(-1)。土壤全硒和有效硒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茶园土壤有效硒和p H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与有机质之间的相关性不明显。寿宁县茶叶硒含量为0.035~0.069 mg·kg~(-1),平均0.052 mg·kg~(-1),富硒土壤中茶叶硒的含量明显高于非富硒土壤;茶叶硒含量与土壤全硒含量之间相关性不显著,而与土壤有效硒含量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说明土壤有效硒比土壤全硒更能代表土壤供硒状况。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田间环境下土壤-水稻系统重金属的迁移特征
《福建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为阐明土壤重金属(Cd、Pb、Cr、As、Hg)对水稻的迁移转化,采集福建闽西地区的水稻主产区土壤、水稻植株样品,对土壤-水稻系统中重金属含量特征、水稻对土壤重金属的富集性、重金属在土壤-水稻系统中的迁移转化特性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水稻籽粒中5种重金属均在不同程度上超过国家食品安全标准,污染排序为Pb>Cd>As>Cr>Hg,土壤中5种重金属的污染排序为Hg>Cd>Pb>Cr>As;水稻籽粒对土壤中5种重金属的富集能力基本为Cd>As>Cr>Hg>Pb,5种元素在水稻植株各器官的迁移特征一般呈现根部>茎叶>籽粒的现象,其中Cd元素最容易向水稻植株迁移,Pb元素最不易迁移。土壤理化性质均不同程度影响水稻的迁移系数,其中土壤pH的作用相对明显,低pH可促进重金属在土壤-水稻中的迁移吸收。
关键词: 重金属 土壤-水稻系统 富集系数 迁移特征 理化性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橄榄CaICE1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分析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橄榄(Canarium album)抗寒相关转录因子ICE1的调控功能,采用RT-PCR技术克隆了‘福榄1号’的ICE1,命名为CaICE1,并进行生物信息学、qRT-PCR表达模式和相关miRNA预测分析。结果表明,CaICE1 cDNA序列的开放阅读框长度为1 650 bp,可编码549个氨基酸(GenBank登录号MG459422)。Ca ICE1为不稳定亲水性蛋白质,含有跨膜结构、磷酸化位点以及HLH保守结构域,定位于细胞核,与枳的ICE1亲缘关系较近。CaICE1密码子偏好性较弱,AGA、AGG、TGG和CCA可能为其最优密码子群。CaICE1主要在橄榄花、种子和叶中大量表达,-3℃低温胁迫下CaICE1表达水平比常温显著上升。psRNAtarget预测结果表明,CaICE1可能是miR825、miR477、miR5658、miR1436和miR394等多个逆境响应miRNA的靶基因。因此,CaICE1可能在橄榄低温胁迫过程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且可能受miRNA的调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菜用大豆蔗糖转运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
《大豆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揭示菜用大豆SUT基因的结构特点,并为提高其表达活性提供理论依据,利用RT-PCR技术克隆菜用大豆SUT基因,长度为1 634 bp,编码区1 566 bp,编码一个含有521个氨基酸残基的多肽.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SUT理论等电点9.33,理论分子量55.19 kD,是疏水性蛋白.SOMPA分析表明,SUT各个氨基酸残基对应的二级结构为α螺旋45.11%、β折叠14.20%、无规则卷曲36.47%和β转角4.22%;氨基酸序列和结构分析显示SUT蛋白包含1个保守区,即MFS2 domain和12个跨膜区.SignalP分析表明该蛋白没有信号肽.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菜用大豆GmSUT蛋白与绿豆(Vignaradiata var.radiata)的亲缘关系最近,同源性达93.28%.将该蛋白与拟南芥的9个SUC蛋白比对表明GmSUT与AtSUC2的亲缘关系最近,属于SUT1亚族.
关键词: 菜用大豆 蔗糖转运蛋白 生物信息学分析 GmSUT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太子参对免疫损伤动物机体免疫保护作用的荟萃分析
《中国动物保健 》 2018
摘要:本文利用荟萃分析方法循证评价太子参用于免疫损伤动物机体免疫保护作用的有效性,为中药太子参在动物免疫保健方面的药理研究及应用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依据。笔者借助计算机检索国内外文献,收集从建库起至2018年9月太子参对免疫损伤小鼠免疫保护作用的临床试验研究。按照标准筛选纳入文献,采用RevMan软件进行荟萃分析。共纳入5篇文献14项试验,样本量335只,其中太子参干预试验组264只,免疫损伤模型对照组71只。Meta分析结果表明:较对照组,试验组可显著恢复小鼠胸腺重量[MD=6.23,95%CI(3.28,9.18),P<0.01],显著恢复小鼠脾脏重量[MD=8.50,95%CI(1.70,15.29),P<0.01],显著提高小鼠免疫细胞的吞噬活性指数[MD=1.55,95%CI(0.89,2.22),P<0.01],上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Meta分析结果较稳定,但所纳入文献存在一定的发表偏倚性。太子参显著有利于动物机体免疫功能的恢复,免疫保护作用安全有效,即太子参在开发新型免疫保健类兽药或功能型饲料添加剂方向存在较大潜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美洲南瓜转录组SSR信息分析及其分子标记开发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 2018 CSCD
摘要:该文对美洲南瓜(Cucurbita pepo L.)开展转录组测序分析,共获得83 650条Unigene,利用MISA软件搜索1 Kb以上的15 356条Unigene,共检测出7 478个SSR位点,分布于5 786条Unigene中,出现频率为48.7%,平均分布距离为4.08 Kb。优势重复基序为单核苷酸、二核苷酸和三核苷酸,分别占总SSR的47.90%、20.57%和22.36%。二核苷酸重复基序中以AG/CT为优势重复基序,三核苷酸重复基序以AAG/CTT为主。利用Primer 3.0共设计出5 786对SSR引物。从114对有效扩增引物中随机选择50对引物,对28个美洲南瓜种质进行多态性验证分析,其中35对(占70%)引物表现稳定可重复的多态性。利用UPGMA作图,将28份供试材料分为2类。利用美洲南瓜转录组数据进行SSR标记开发能获得较高频率的SSR位点,且类型丰富,为美洲南瓜遗传多样性分析和遗传图谱构建提供更丰富可靠的标记选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