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行距对旱直播粳稻产量及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东北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用3个粳稻品种(系),设置4个播种行距,研究水稻旱直播不同行距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穗部性状、茎秆物理特性和抗倒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水稻产量随行距的加大先增后降,3个粳稻品种(系)均在20 cm行距处理产量最高;有效穗数随着行距的增加而减小,穗粒数、千粒重、结实率随行距的增加呈增加趋势。(2)随着行距的加大,不同品种(系)穗长,着粒密度,一、二次枝梗数以及实粒数均呈增加趋势,一、二次枝梗比值,一、二次枝梗粒数比值随着行距的加大而降低。(3)随着行距增加,整株鲜重、穗重、穗下节间/秆长增加,相对重心高降低;茎秆基部节间N1、N2的鲜重,节间粗,干重逐渐增大,节间长逐渐缩短。(4)随着行距增加,单茎抗推力与N1、N2节间抗折力,弯曲力矩均呈增加趋势,倒伏指数降低。(5)相关分析表明:N1、N2、N3节间抗折力与穗长、每穗粒数、着粒密度、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单茎抗推力、基部节间鲜重、干重、茎粗、弯曲力矩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相对重心高呈负相关。适宜的行距,有利于控制基部节间配置比例,优化穗部性状,在提高产量的同时,有助于提高水稻旱直播抗倒伏能力。


延黄牛CIDEC基因多态性及与肉质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中国畜牧杂志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延黄牛CIDEC基因多态性及其与肉质性状的影响,试验以80头延黄牛为研究对象,利用PCR法与Sanger测序法结合的方式检测CIDEC基因外显子中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NP),并与肉质性状数据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延黄牛CIDEC基因外显子4第56 bp、75 bp和165 bp处存在突变位点,A56G存在AA、AG和GG 3种基因型;C75T存在CC、TC 2种基因型;C165T存在CC、TC、TT 3种基因型;群体遗传参数分析可知,A56G处纯合度0.727 8、有效等位基因数1.374,C75T纯合度0.975 3、有效等位基因数1,C165T纯合度0.585 8、有效等位基因数1.707,多态信息含量(PIC)表现为第1、2处SNP位点为低度多态(PIC<0.25),第3处SNP位点为中度多态(0.25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乡村振兴背景下滨州市畜牧业发展水平研究
《东北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力发展畜牧业是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滨州市7个县市区畜牧业发展水平进行研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从供给能力、产量能力、产值三个因素中选取15个指标,构建了滨州市畜牧业区域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结果表明,滨州市内各县区畜牧业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各县区畜牧业发展水平由高到低分别为阳信县、沾化区、无棣县、邹平市、滨城区、博兴县、惠民县。为了更好地发展滨州市畜牧业,滨州市应在强化金融政策落实机制、扩宽畜牧业养殖渠道、营造良好畜牧业发展环境和强化龙头企业和品牌建设方面制定措施。


实时荧光PCR"自下而上"不确定度评定方法在转基因玉米成分测定中的应用
《玉米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中建立转基因成分实时荧光PCR定量检测方法的"自下而上"不确定度评定模型,提出利用实验室自制校准品测定的不确定度评定方法,将标准曲线参数斜率(a)、截距(b)和y(测定Ct值)作为输入量,获得测定结果的扩展不确定度.以转基因玉米CC-2定量检测定值为例,利用建立的实时荧光PCR定量检测"自下而上"的不确定度评定模型,采用自制校准品开展不确定度评定.结果表明,3个子样测定值的标准不确定度分别为17.74%、17.62%和17.38%,合成不确定度为10.15%,扩展不确定度为20.30%.按照本模型将转基因实验室间测定结果进行比对,结果表明,3个实验室测定的扩展不确定度分别为20.30%、13.53%和15.15%.


长期施肥对黑土和棕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及驱动因素
《中国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比较长期不同施肥措施对两种典型土壤(黑土和棕壤)团聚体分布和稳定性的影响,探究影响团聚体稳定性的关键因素,为缓解土壤结构退化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依托34年黑土和45年棕壤长期定位试验,选取两定位点共有的不施肥(CK)、化肥(NPK)、化肥配施有机肥(NPKM)处理,以及黑土特有的化肥配施秸秆(NPKS)处理、棕壤特有的有机肥——猪厩肥(M)处理,采集0—20 cm土层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化学性质,采用湿筛法对土壤团聚体进行筛分。【结果】相比于CK,NPK处理下黑土和棕壤大团聚体(>0.25 mm)比例显著降低8.6%和11.3%,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分别显著减少18.6%和10.7%,说明单施化肥导致黑土和棕壤团聚体稳定性显著降低;NPKM和M处理下棕壤的MWD分别显著增加44.2%和17.9%,而NPKM处理下黑土MWD未发生显著变化,但NPKS处理下黑土MWD显著提高11.8%,说明在棕壤中施用猪厩肥,黑土中秸秆还田是提高团聚体稳定性的重要措施。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主要受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长期施用化肥(NPK)导致黑土和棕壤的pH和交换性钙、镁离子(Ca2+、Mg2+)降低,阻碍了大团聚体的形成和稳定。施用有机物料(M、NPKM、NPKS)抑制了土壤pH的降低,提高土壤颗粒态有机碳(POC)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MAOC)的含量,促进有机碳与铁铝氧化物、钙镁离子的结合,推动了黑土和棕壤颗粒的团聚过程,进而维持和提高了团聚体的稳定性。综合分析表明,影响黑土团聚体稳定的因素从大到小依次为络合态氧化铝(Alp)、Ca2+、POC、pH、MAOC,其中黑土团聚体稳定性与Alp显著负相关,与其余因素显著正相关。影响棕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关键因素从大到小依次为POC、络合态氧化铁(Fep)、pH、Mg2+、Ca2+、无定形态氧化铝(Al_o)、Alp、无定形态氧化铁(Fe_o),其中棕壤团聚体稳定性与Al_o和Fe_o显著负相关,与其他因素显著正相关。【结论】化肥配施有机物料(猪厩肥、秸秆)可以抑制土壤酸化,通过增加土壤POC和Ca2+含量,提高黑土和棕壤团聚体的稳定性,是延缓土壤结构退化的重要施肥措施。
关键词: 长期施肥 黑土 棕壤 团聚体稳定性 有机碳组分 铁铝氧化物


东北半干旱区浅埋滴灌下玉米高产高效的尿素硝酸铵溶液投入阈值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滴灌玉米尿素硝酸铵溶液(UAN)对尿素的增效作用及适宜投入阈值,在吉林省半干旱区(乾安县)开展连续2年(2020—2021年)的田间定位试验,以UAN为试验材料,设6个氮肥用量[0 kg(N)·hm-2、100 kg(N)·hm-2、140 kg(N)·hm-2、180 kg(N)·hm-2、220 kg(N)·hm-2和260 kg(N)·hm-2],并以尿素优化用量处理[Urea,220 kg(N)·hm-2]为对照,研究玉米产量与构成、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氮素利用率、土壤氮素含量及氮素平衡差异。结果表明,施氮显著提高了玉米产量,并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当氮肥用量超过180 kg·hm-2后,增产幅度不显著,且高于Urea处理,两年平均增幅为2.02%。增产原因是施用UAN提高了玉米每穗粒数和百粒重。对于施用UAN的处理来说,玉米各生育期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干物质转运量和吐丝后干物质积累对籽粒贡献率总体随施氮量增加呈增加趋势,当施氮量增至180 kg·hm-2后以上指标不再显著增加,但均高于Urea处理(2021年吐丝后干物质积累对籽粒贡献率除外);氮素回收率、氮素农学利用率和氮素偏生产力随氮肥用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且相同氮肥用量下,UAN处理较Urea处理分别提高4.45%、2.09 kg·kg-1和2.09 kg·kg-1。与Urea处理相比,相同用量下UAN处理降低了60~100 cm土壤无机氮含量,使氮素损失量较Urea处理降低7.51%。通过拟合施氮量与玉米产量、氮素回收率和土壤表观氮素损失量,确定UAN适宜用量为188.90 kg·hm-2,相应玉米产量为11 863.42 kg·hm-2,氮素回收率为44.21%,氮素表观损失量为151.79 kg(N)·hm-2。与传统尿素优化用量处理(Urea)相比,UAN的施用可在降低14.14%氮肥用量的前提下,使得玉米产量增加4.78%,氮素回收率增加7.61%,氮素表观损失量降低29.55%。以理论最高产量施氮量95%为置信区间,确定UAN适宜施氮范围为179~198 kg(N)·hm-2。综上所述,与施用尿素相比,施用UAN可减少氮素投入总量,获得更高的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并降低氮素损失,是东北半干旱区实现玉米减氮增效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玉米 浅埋滴灌 尿素硝酸铵溶液 东北半干旱区 氮素利用效率 氮素表观平衡


种衣剂拌种对花生根腐病的防治研究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以2个高感根腐病的花生品种为试验材料,评价4种种衣剂单剂及复配组合共8个处理对花生出苗和苗期生长的影响及对根腐病的防治效果,筛选出苗率高、防病效果佳的种衣剂。采用种子包衣法进行根腐病田间药效试验,以不包衣为空白对照(CK)。研究表明各包衣处理对花生出苗和植株生长有促进作用,可降低产量损失,对2个花生品种的根腐病防效分别为11.42%~36.94%,17.53%~34.01%。主茎高、出苗率和产量与病情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与防治效果呈极显著正相关。ZYJ1(2.5%咯菌腈+25%嘧菌酯+24%噻呋酰胺)三元复配可用于防治花生根腐病,起到保苗壮苗、降低感病程度的作用,且促进增产,对根腐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