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饲喂不同处理方式的玉米秸秆粗饲料对肉牛甲烷排放及瘤胃功能的影响
《畜牧与饲料科学 》 2024
摘要:[目的]探究饲喂不同处理方式的玉米秸秆粗饲料对肉牛甲烷排放及瘤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17月龄、平均体重(375±5)kg的健康草原红牛和延黄牛各3头,采用2×2双因素试验设计,分为2个阶段进行饲喂试验,每个阶段预饲期15 d,正饲期3 d;第1阶段草原红牛饲喂青贮玉米秸秆(QH组),延黄牛饲喂干玉米秸秆(JY组);第2阶段草原红牛饲喂干玉米秸秆(JH组),延黄牛饲喂青贮玉米秸秆(QY组)。记录试验牛的初重和末重以及采食量,计算平均日增重和干物质采食量;采用大型动物开放回流呼吸测热装置测定甲烷排放量;采集瘤胃液样品进行pH值以及氨态氮、瘤胃微生物蛋白、总挥发性脂肪酸、乙酸、丙酸、丁酸含量测定,利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瘤胃微生物区系,采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分析瘤胃液代谢产物。[结果](1)延黄牛的末重、平均日增重极显著(P<0.01)高于草原红牛,干物质采食量显著(P<0.05)低于草原红牛,甲烷排放量与草原红牛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QH组和QY组的末重、平均日增重、干物质采食量极显著(P<0.01)高于JH组和JY组,甲烷排放量极显著(P<0.01)低于JH组和JY组。(2)草原红牛的瘤胃发酵参数指标与延边黄牛相比差异均不显著(P>0.05);与JH组和JY组相比,QH组和QY组的瘤胃液pH值,氨态氮、乙酸、丁酸含量,以及乙酸/丙酸比例极显著(P<0.01)降低,瘤胃微生物蛋白、总挥发性脂肪酸和丙酸含量极显著(P<0.01)升高。(3)4组肉牛的瘤胃微生物优势菌门均为厚壁菌门、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这3个菌门的总相对丰度在73.75%~81.22%;肉牛品种、玉米秸秆不同处理方式,以及肉牛品种与玉米秸秆不同处理方式的交互作用对瘤胃微生物门水平物种的相对丰度均无显著(P>0.05)影响。与JH组和JY组相比,QH组和QY组瘤胃中解琥珀酸菌属、丁酸弧菌属和瘤胃球菌属的相对丰度极显著(P<0.01)升高,而梭菌属和普雷沃菌属的相对丰度则极显著(P<0.01)降低;肉牛品种、肉牛品种与玉米秸秆不同处理方式的交互作用对瘤胃微生物属水平的相对丰度均无显著(P>0.05)影响。(4)从不同组别肉牛瘤胃代谢物中共筛选出二级差异代谢物525个,其中,显著性差异二级代谢物10个;二级差异代谢物喹啉酸、延胡索酸、肾上腺皮质激素、L-谷氨酸、苯乳酸、左旋肉碱、邻苯二酚显著富集在9条通路上,其中,延胡索酸在色氨酸代谢、癌症的中心碳代谢、精氨酸生物合成和苯丙氨酸代谢通路上显著富集。瘤胃属水平微生物相对丰度与瘤胃液差异代谢物浓度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显示,延胡索酸浓度与普雷沃菌属相对丰度呈极显著(P<0.001)负相关。[结论]饲喂青贮玉米秸秆粗饲料可以有效降低肉牛的甲烷排放量,提高日增重,改善瘤胃发酵功能,降低瘤胃中普雷沃菌属的相对丰度。饲喂青贮玉米秸秆粗饲料肉牛的低甲烷排放量与瘤胃液中延胡索酸浓度升高有关。
关键词: 肉牛 粗饲料 玉米秸秆 甲烷排放 瘤胃微生物区系 代谢物差异


转基因大豆多靶标质粒DNA标准分子的研制及应用
《生物技术通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了确保转基因检测技术的标准化和准确性,开发一种适用于转基因大豆定性定量检测的多靶标质粒标准分子.[方法]针对 13 种转基因大豆转化体的分子特征信息,合成了含有多靶标序列的核酸片段,通过将外源片段插入pUC57 质粒多克隆位点并经大肠杆菌转化,研制了含有 27 个转基因大豆靶标序列的质粒DNA标准分子pUC57-SOY.采用普通PCR、单重、双重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方法对DNA标准分子pUC57-SOY的靶标特异性进行测试,利用 13 种大豆转化体进行定量检测适用范围和定值参数性能进行评估.[结果]在普通PCR检测中,质粒DNA包含的 24 种检测靶标,均能稳定扩增,且无非特异性扩增产物,表明质粒DNA标准分子pUC57-SOY在实际检测中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方法测试表明,质粒标准分子的不同浓度与靶标扩增效率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性.以pUC57-SOY标准分子为阳性参照物,应用标准曲线内插法,实际样品检测结果与预期相一致.[结论]开发的多靶标质粒标准分子pUC57-SOY表现出符合转基因成分定性定量检测要求的优良性能.在定性检测中,24 种检测靶标均能稳定检测出并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在定量检测中,可实现一个标准分子对应 13 种靶标的精准测定.因此,该研究创制的质粒标准分子pUC57-SOY可作为转基因大豆检测的阳性对照品.
关键词: 转基因成分检测 转基因大豆 质粒DNA标准分子 定量


蔬菜嫁接砧穗互作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生物技术通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嫁接技术是园艺作物增产、改良品质和增强抗逆性最经济有效的手段之一,其应用范围仍在不断扩大.除了要求嫁接技术不断提高外,还需进一步探索嫁接亲和性与砧穗互作的机制.嫁接成活包括一系列的生理、生化过程,嫁接激活、激素通路或参与维管束形成相关基因都有可能参与嫁接组织的再生重建,明确其调控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嫁接是砧木/接穗相互识别与作用的过程,砧穗间长距离信号传导是理解嫁接生理的基础.不同基因型的砧木/接穗嫁接组合,嫁接植株在生长发育、表型、产量及胁迫抗性方面表现不同.本文就蔬菜嫁接砧穗互作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如嫁接成活、砧穗间遗传信号传递、嫁接与表观遗传变化及嫁接与基因表达,以期为深入研究蔬菜嫁接分子机制提供理论参考,为砧木选择和蔬菜种质材料创新提供指导.
关键词: 蔬菜嫁接 嫁接愈合 遗传物质传递 表观遗传修饰 基因表达调控


莱氏绿僵菌与异色瓢虫协同增效防治蚜虫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莱氏绿僵菌(Metarhizium rileyi)和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二者联用能否实现协同增效作用,为高效生物防治蚜虫提供理论依据和应用技术.[方法]通过莱氏绿僵菌孢子喷施异色瓢虫成虫、喷施蚜虫后饲喂异色瓢虫,分别以不喷施莱氏绿僵菌的异色瓢虫和饲喂不喷施莱氏绿僵菌蚜虫的异色瓢虫为对照,测定莱氏绿僵菌对异色瓢虫的直接和间接致病力;对蚜虫喷施莱氏绿僵菌,测定饥饿不同时间的异色瓢虫对其取食选择性;并测定取食莱氏绿僵菌处理的蚜虫后异色瓢虫对蚜虫的捕食能力、产卵量及卵孵化率等指标,明确取食莱氏绿僵菌处理的蚜虫对异色瓢虫捕食蚜虫能力的影响;分别设置先施用莱氏绿僵菌再释放异色瓢虫和单独释放异色瓢虫两个处理,以虫口减退率为指标,利用控制试验测定莱氏绿僵菌与异色瓢虫联合应用对蚜虫的防治效果.[结果]直接致病力与间接致病力评价均表明,异色瓢虫存活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饥饿处理 0 h,莱氏绿僵菌处理组中异色瓢虫对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取食选择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但在饥饿处理24和48 h后,处理组与对照组间取食选择率均未出现显著差异,这与捕食功能反应模型结论相符;莱氏绿僵菌处理组和对照组的异色瓢虫对豌豆蚜的瞬时攻击率分别为0.6585和0.6479,差异不显著(P>0.05);莱氏绿僵菌处理组和对照组的异色瓢虫连续 7 d的单雌产卵量分别为 161.67 和 167.33 粒,卵孵化率分别为 65.60%和 67.60%,均未出现显著差异(P>0.05);施用莱氏绿僵菌后再释放异色瓢虫处理组在释放瓢虫后第 2-3 天表现出更好的豌豆蚜控制效果,在第 2-4 天表现出更好的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控制效果.[结论]莱氏绿僵菌对异色瓢虫在捕食能力、产卵量及卵孵化率方面无明显影响,且施用莱氏绿僵菌后释放异色瓢虫对蚜虫的防治效果得到提高,二者具有协同增效的作用.


HPLC法测定工业大麻中大麻二酚和四氢大麻酚的不确定度评定
《东北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工业大麻中大麻二酚(CBD)和四氢大麻酚(THC)的不确定度进行评估,依据《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 1059.1-2012)和《化学分析中不确定度的评估指南》(CNAS-GL006-2019),建立了HPLC法测定工业大麻中CBD和THC的不确定度评定的数学模型,逐层对测定过程中各不确定度来源进行分析,对各不确定度分量进行计算,再对测定结果进行合成不确定度和扩展不确定度评估。结果表明,检测CBD过程中,不确定度来源的主要因素所占分量由大到小排序为:标准溶液配制>标准工作曲线拟合>重复次数>提取>样品称量;检测THC过程中,不确定度来源的主要因素所占分量由大到小排序为:标准工作曲线拟合>重复次数>标准溶液配制>提取>样品称量。CBD结果平均值为0.166 g/100 g,扩展不确定度为0.031 2 g/100 g,取值结果为X=(0.166±0.031 2)g/100 g,包含因子k=2;THC平均值为0.052 2 g/100 g,扩展不确定度为0.003 44 g/100 g,取值结果为X=(0.052 2±0.003 44)g/100 g,包含因子k=2。此方法适用于类似条件下CBD和THC测定不确定度的评定。
关键词: 不确定度评定 工业大麻 大麻二酚 四氢大麻酚 高效液相色谱法


新时期农业科技成果扩散共享机理研究
《农业科技管理 》 2024
摘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科技成果的扩散效率是农业技术推广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所在。文章在对国内农业技术推广扩散模式进行回顾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现存问题引入共享的概念,研究探索农业科技成果扩散共享机理,并结合案例提出了立足产业需求、强化市场导向,全方位提高农技推广效率和质量;利用新手段、新平台推动农业科技与产业融合,成果与市场结合;建立长效机制,探索实现农业科技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及加强农技人员和职业农民培育等建议,以期更好地提升农业科技成果的扩散共享效率,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关键词: 农业科技成果 农业技术扩散 农业科技扩散共享 机理研究 农户


黑土与潮土铁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碳对长期秸秆还田的响应
《中国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旨在探究不同旱地土壤中不同类型铁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碳含量和性质的差异及其对长期秸秆还田的响应。【方法】基于1990年开始位于我国吉林公主岭和河南郑州的黑土和潮土长期定位施肥试验,选择长期定位试验中的不施肥对照(CK)、单施化肥(NPK)和化肥+秸秆还田(NPKS)3个处理进行。通过连续浸提法获取土壤中络合铁(FePP)、非晶型铁氧化物(FeHH)及晶型铁氧化物(FeDH),探究不同形态铁氧化物及其结合态有机碳的含量差异;结合紫外可见光谱分析,探究铁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碳的性质差异。【结果】与CK及NPK处理相比,NPKS处理下黑土有机碳含量显著提高了18.1%和14.9%,潮土有机碳含量显著提高了46.1%和13.3%。两种土壤中FePP含量均低于FeHH及FeDH含量,但络合铁结合态有机碳(OCPP)含量明显高于非晶型铁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碳(OCHH)及晶型铁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碳(OCDH)含量,可占总铁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碳含量的71.4%—93.2%,说明OCPP是铁氧化物结合有机碳的主要存在形态。与NPK相比,NPKS处理黑土中FePP含量显著降低了65.6%,FeHH含量显著降低了17.8%,FeDH含量没有显著变化;潮土中FePP含量显著增加了15.9%,FeHH含量没有显著变化,FeDH含量显著提高了24.6%。NPKS较NPK处理显著降低了黑土中总铁氧化物结合有机碳的含量,其中OCPP降低了11.3%,OCDH增加了53.7%,OCHH没有显著变化,而对潮土中总铁氧化物结合有机碳含量没有显著影响。进一步对每克铁氧化物结合有机碳含量的分析发现,与NPK相比,NPKS处理显著增加了黑土中3种铁氧化物结合有机碳的能力,而对潮土中结合有机碳的能力没有显著影响。FePP主要与疏水性较强、芳香性较弱的大分子有机碳结合,FeHH主要与疏水性、芳香性均较强的小分子有机碳结合,而FeDH主要与一些疏水性及芳香性均较差的大分子化合物结合。【结论】与单施化肥相比,长期秸秆还田后黑土和潮土中晶型和非晶型铁氧化物结合有机碳的含量均显著增加,而络合铁结合有机碳在黑土中显著降低,在潮土中无变化。这是秸秆还田后土壤有机碳水平提升且在土壤类型中存在差异的重要机制之一。


吉林省李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特种经济动植物 》 2024
摘要:阐述吉林省李生产区果园规划、栽植技术、土壤管理、肥水管理、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和花果管理相关技术要点,以期为李优质高效栽培提供参考。


三个数字PCR平台在动植物DNA定量检测中的应用比较
《东北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数字PCR是一种不依赖外部标准样品和标准曲线的绝对定量技术,在定量检测中应用广泛。本研究针对QX200微滴式数字PCR、Naica微滴芯片数字PCR、DropDx-2044微流控芯片数字PCR等三个数字PCR平台,分别测定动植物样品特异性DNA序列拷贝数。比较不同数字PCR平台的测定结果、检测通量以及检测成本,评价三个数字PCR平台在DNA精准定量检测方面的特性。结果表明:三个数字PCR平台在动植物定量检测的适用性、线性相关性、正确度和精密度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在检测通量、检测成本以及操作简便性方面,Naica数字PCR平台优势明显。本研究对实验室有效控制检测成本以及开展不同类型样品的定量检测提供了技术参考。
关键词: 精准定量检测 应用比较 QX200微滴式数字PCR Naica微滴芯片数字PCR DropDx-2044微流控芯片数字PCR


优化组合技术对秸秆体外发酵、肉牛生产及经济效益影响的研究进展
《饲料研究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我国秸秆资源饲料化利用率较低,主要是由于秸秆的粗蛋白含量低,木质纤维素含量高,限制了瘤胃微生物对秸秆营养物质的降解,因此直接饲喂秸秆无法满足肉牛的营养需要.优化组合技术可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收获时期秸秆粗蛋白、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选择适宜的复合处理,改善秸秆适口性和营养结构,提高秸秆饲料利用率,对解决我国优质粗饲料短缺和秸秆资源饲料化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介绍了优化组合技术对秸秆体外发酵产气量、微生物蛋白、体外发酵参数及营养水平的影响,阐述优化组合技术原理及其对肉牛生长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瘤胃发酵、微生物区系和养殖效益的影响,以期提高秸秆资源饲料化的合理利用,为秸秆优化组合技术在肉牛生产中的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