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水分胁迫程度对不同耐旱型玉米品种强弱势籽粒发育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不同程度水分胁迫对玉米强势粒和弱势粒发育的生理响应机制,在控制条件下开展连续两年的池栽玉米试验,选用两个耐旱型玉米品种为材料,设置耐旱型品种+不胁迫(T1)、耐旱型品种+中度水分胁迫(T2)、耐旱型品种+重度水分胁迫(T3)、干旱敏感型品种+不胁迫(T4)、干旱敏感型品种+中度水分胁迫(T5)、干旱敏感型品种+重度水分胁迫(T6)共计6个处理,研究不同程度水分胁迫下玉米强势粒和弱势粒的灌浆特性、淀粉合成、激素含量和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水分胁迫显著影响玉米强势粒和弱势粒的灌浆进程,干旱敏感型玉米品种弱势粒在灌浆后期(45 d、55 d)的灌浆速率与各取样时期的百粒重下降幅度均高于耐旱型玉米品种,中度和重度水分胁迫下的灌浆速率分别平均下降了30.73%和35.36%。弱势粒的最大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下降幅度均高于耐旱型玉米品种,其中中度和重度水分胁迫下最大灌浆速率分别平均下降了24.97%和39.68%,平均灌浆速率分别下降了23.54%和36.70%。水分胁迫可显著影响玉米强弱势粒淀粉含量、酸性蔗糖转化酶、淀粉合成酶、蔗糖合酶和ADPG焦磷酸化酶活性与生长素、细胞分裂素和脱落酸含量,以干旱敏感型玉米品种弱势粒变化幅度为最高。与未经水分胁迫处理相比,干旱敏感型玉米品种的产量、穗长、穗直径和穗粒数下降幅度均较高,其中中度和重度水分胁迫下的玉米产量平均下降9.83%和18.57%,成熟期弱势粒百粒重下降幅度均较高,中度和重度水分胁迫下平均下降23.51%和36.34%。综上所述,水分胁迫通过影响玉米弱势粒的淀粉合成与灌浆充实对玉米最终产量产生显著影响,且重度水分胁迫对其影响更为显著。


农业科学家精神特质与弘扬践行路径探析-以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技东北创新中心)为例
《农业科技管理 》 2024
摘要:弘扬践行农业科学家精神,既是推动农业强国建设的时代需要,也是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不忘科研初心、牢记为农使命的现实需求。农业科学研究因其研究周期长、连续性强、不确定因素多等特点,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农业科学家所特有的精神特质。文章通过对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技东北创新中心)百余年科研活动发展中形成的典型农业科学家代表的基本情况、代表性成果及其特有的工作经验、科研品质等进行分析,总结挖掘其所具有的共性精神特质,并梳理已在弘扬践行科学家精神上形成的较为成熟的经验做法,结合实际从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宣传教育、厚植爱农情怀、坚持求真务实等方面提出了弘扬践行农业科学家精神的路径,以期为鼓舞和激励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创造更多重大科技成果,更好地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支撑农业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关键词: 农业科学家 农业科学家精神 科技创新 科研生态 农业科技进步


生理环境下羟基脯氨酸清除羟基自由基的反应机制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的M06-2X、MN15方法以及处理溶剂效应的SMD模型方法,研究了生理环境(310.15 K,1.013×10~5 Pa,水液相)下4-羟基脯氨酸(4-Hyp)与羟基自由基(OH·)的反应机制。研究发现:OH·与4-Hyp的反应有H提取、与不饱和C加成和单电子转移3个通道。理论计算表明:H提取反应有显著的优势,OH·与4-Hyp的H提取反应能垒在5.3~36.0kJ/mol之间,反应均伴随放热效应(热力学允许的过程);OH·加成到4-Hyp不饱和C的能垒为77.7 kJ/mol,反应微弱吸热;4-Hyp的单电子向OH·转移的能垒为248.5 kJ/mol。结果表明,生理环境下4-Hyp易通过提供H原子的方式消除OH·。
关键词: 羟基脯氨酸 羟基自由基 密度泛函理论(DFT) 自洽反应场理论 过渡态 电子转移 自由能垒


环总科线虫1种中国新纪录种的描述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环总科线虫是一类具有环型食道、根外寄生(少数为半内寄生)植物寄生性线虫,其寄主范围广,主要生活在农作物与木本植物根系周围。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女贞根围土壤中分离获得1种环总科线虫种群,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分离到的环总科线虫为腓尼基半轮线虫(Hemicriconemoides phoenicis)。雌虫体长501.2 (439.2~519.6)μm,环形食道,有两个唇环,口针基球呈锚形,长为82.3 (79.8~85.2)μm,受精囊呈椭圆形且充满圆形的精子细胞,尾长29.8 (28.4~32.7)μm,幼虫和雌虫形态相似,雄虫未见。利用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 ML)对该线虫18S rDNA基因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表明该线虫种群和H. phoenicis (MN660076)环总科半轮属线虫群体聚类在最高置信度(100%)的分支上。H. phoenicis是我国迄今首次报道的新纪录种,枣椰树是其首选寄主植物,女贞也是其寄主,拓宽了H. phoenicis的寄主范围。
关键词: 环总科线虫 腓尼基半轮线虫 形态鉴定 分子鉴定 中国


22份抗寒梨品种果实品质综合评价
《经济林研究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探究抗寒梨果实品质评价的主要影响指标,为建立果实品质评价体系,区域梨品种优化升级及合理区划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22份抗寒梨品种果实为试材,测定6个品质指标,采用差异性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根据前4个主成分得分及相应权重计算综合得分并对参试品种进行排名。【结果】同一品质指标参试品种间存在明显差异,变异系数在11%~85%。果形指数与其他5项品质指标间相关性不显著;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与可溶性糖含量,糖酸比与固酸比呈极显著正相关(P <0.01);可滴定酸含量与糖酸比、固酸比呈极显著负相关(P <0.01)。转化数据后提取出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可达99.58%;主成分1代表指标糖酸比、固酸比,主成分2代表指标可溶性固形物,主成分3代表指标果形指数,主成分4代表指标可滴定酸。果实品质综合评价中‘寒露梨’‘寒酥梨’‘南果梨’‘寒香梨’‘红南果’5个品种综合得分靠前。聚类分析在遗传距离为9时将22份抗寒梨品种分为5类;类群Ⅰ包含10份品种,为秋子梨或含秋子梨血缘品种;类群Ⅱ包含4份品种,总体表现果形整齐,外观品质突出;类群Ⅲ的5份品种和类群Ⅳ的2份品种多含有苹果梨血缘,但类群Ⅳ品种果实更为酥脆;类群Ⅴ仅有1份品种‘寒露梨’,其糖酸比与固酸比显著高于其他品种,风味甘甜。【结论】果形指数、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糖酸比、固酸比等可作为抗寒梨果实品质综合评价的核心指标;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结果比较一致,可对抗寒梨果实品质进行综合评价。


预制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东北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吉林省作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加工基地,具有预制菜产业发展得天独厚的资源和产业基础.我省居民的餐饮方式及消费理念也逐渐由消费型转向享受型,食品的安全、营养、健康成为人们对菜肴的主要需求,因此大力发展预制菜产业具有重要意义,但我省的预制菜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如何高质量发展预制菜产业仍是一个新课题.本研究主要阐述了吉林省预制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吉林省产业发展实际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以期为打造"吉菜"特色预制菜品及吉林省预制菜产业发展提供借鉴.


不同粗饲料组合对肉牛生长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瘤胃发酵参数及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粗饲料组合对肉牛生长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瘤胃发酵参数及微生物区系的影响。选择18头体重为(517±9) kg的健康西门塔尔杂交牛,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牛。3组分别饲喂50.0%玉米秸秆+50.0%精料(A组)、16.7%羊草+33.3%玉米秸秆青贮+50.0%精料(B组)、16.7%玉米秸秆+33.3%玉米秸秆青贮+50.0%精料(C组)的试验饲粮。预试期15 d,正试期90 d。结果表明:1) B组的平均日增重(ADG)显著高于A、C组(P<0.05),C组的ADG显著高于A组(P<0.05)。B组的料重比显著低于A组(P<0.05)。2)B组的干物质(DM)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A组(P <0.05),B组的酸性洗涤纤维(ADF)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A、C组(P<0.05)。3) B、C组的瘤胃液氨态氮(NH3-N)含量显著低于A组(P<0.05)。B组的瘤胃液乙酸、丙酸、丁酸、异丁酸、戊酸和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A、C组(P<0.05),且C组的瘤胃液丁酸含量显著低于A组(P<0.05)。4) C组的Simpson指数显著低于B组(P<0.05)。B组的瘤胃普雷沃氏菌科UCG-003(Prevotellaceae_UCG-003)相对丰度显著高于A组(P<0.05),A、B组的拟杆菌目RF16群(Bacteroidales_RF16_group)相对丰度显著高于C组(P<0.05),C组的瘤胃WCHB1-41相对丰度显著高于A、B组(P<0.05)。由此可见,16.7%羊草+33.3%玉米秸秆青贮的粗饲料组合可提高肉牛DM和ADF表观消化率、部分挥发性脂肪酸含量和瘤胃中增加纤维分解菌活性有益菌的相对丰度,提高肉牛生长性能。
关键词: 玉米秸秆青贮 生长性能 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 瘤胃发酵参数 瘤胃微生物区系


东北地区大豆种质资源耐密抗倒性综合评价及品种筛选
《东北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综合评价东北地区大豆品种的耐密抗倒特性,筛选耐密抗倒高产大豆品种,本研究以75份大豆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常规密度20万株/hm2和高密度30万株/hm2处理,测定关键生育期倒伏相关指标以及成熟期农艺性状及产量性状指标。以高密度与常规密度条件下各耐密抗倒相关性状比值为基础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分析对大豆耐密抗倒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4个耐密抗倒性状相关的单项指标可转化为7个相对独立的综合指标,累计贡献率72.041%,同时结合各品种的产量及倒伏级别,进一步筛选出黑农43等8份耐密抗倒高产材料,为东北大豆密植高产栽培和耐密品种选育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农林生物质热解过程中氮的迁移转化规律的研究
《太阳能学报 》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用秸秆、松木、花生壳3种生物质为原料,研究其氮的赋存形态,并进行热解实验,对比研究3种生物质热解过程氮的迁移转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农林生物质中氮主要以蛋白质的形式存在,部分以无机氮形式存在,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NH3和HCN的产率不断增加,约75%的NH3在400~500℃内产生,来自焦油氮和蛋白氮的脱氨反应,约80%的HCN在500~800℃内通过焦油和焦炭中杂环氮的开环反应产生。焦炭氮的产率不断下降,稳定的蛋白氮通过交联环化反应贮存在焦炭中生成吡咯氮(N-5)和吡啶氮(N-6),部分会环状缩合成季氮(N-Q)或加氧形成氧比氮(N-X)。焦油氮的产率先增后减,不稳定的蛋白氮分解形成焦油氮,并通过脱氢生成腈氮或环化形成杂环氮。此外,生物质中的三大组分和碱金属也会影响三相氮的分配。


大豆种质资源苗期对氟磺胺草醚耐受性初步评价
《东北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氟磺胺草醚是大豆生产上常用的苗后除草剂之一,过量施用可能引发药害。本研究在温室内对主要来源于东北地区的346份大豆种质资源进行盆栽种植,V2期喷施2倍量苗后除草剂氟磺胺草醚,根据叶片药害指数来评价大豆资源对氟磺胺草醚的耐受性。结果表明,所有大豆资源在过量施用氟磺胺草醚的情况下,幼苗叶片均有药害发生,药害指数在11.30~73.33,平均值为36.68。供试材料中未发现高耐材料,表现为耐(T)的材料有18份,占供试材料的5.2%。来源于吉林省的材料对氟磺胺草醚的耐受性高于来源于黑龙江省和辽宁省的材料;育成品种(系)对氟磺胺草醚的耐受性显著高于地方品种的耐受性。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药害指数与粒色、生长习性、茸毛色、蛋白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叶形和脂肪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本研究可为大豆对氟磺胺草醚耐受性遗传和分子机制研究提供基础材料,也可以为大豆安全生产和氟磺胺草醚的合理施用提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