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分子标记辅助选育优质甜糯玉米新自交系
《福建农业学报 》 2024 CSCD
摘要:【目的】创制优质甜糯玉米新自交系,探索玉米育种改良新途径,为果穗上同时出现甜、糯粒的玉米新品种选育奠定基础。【方法】以生产上主推的京科糯2000为材料,经三代系谱选育出优质糯玉米种质GMC013,利用其与甜玉米雪甜7 401杂交、自交四代;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田间选择,聚合玉米胚乳淀粉合成途径中的甜质基因sh2和糯质基因wx,系谱选育优质甜、糯玉米新自交系。【结果】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成功创制出甜玉米自交系GM102和糯玉米自交系GM104和GM112。田间试验表明,自交系在生育期、株高、穗位高、穗长、穗粗、鲜百粒重和出籽率等方面达到甜、糯玉米关于品质与外观粒型的认定标准。【结论】利用分子辅助选择技术结合田间选择可精准、高效地创制新的优异玉米自交系,为福建鲜食玉米品种选育提供重要的种质储备与遗传改良资源。
关键词: 鲜食甜加糯玉米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sh2基因 wx基因


福建省大豆胶孢炭疽病菌对吡唑醚菌酯的抗性风险分析
《福建农业学报 》 2024 CSCD
摘要:【目的】探明福建省大豆胶孢炭疽菌群体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程度及其与其他杀菌剂的交互抗性。【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2023年分离自福建省5个地区的112株大豆胶孢炭疽菌进行敏感性分析,以药剂驯化法获得抗性突变体,测定抗性突变体的遗传稳定性、适合度及对4种不同杀菌剂之间的交互抗性。【结果】吡唑醚菌酯对112个菌株的EC50值介于0.068 2~1.030 9μg·mL-1,变异系数为15.12,敏感性频率分布为连续性单峰曲线,符合偏正态分布,EC50平均值(0.203 6±0.121 5)μg·mL-1,可作为大豆胶孢炭疽菌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基线;从2株大豆胶孢炭疽菌野生菌株中诱导获得4株中抗吡唑醚菌酯的突变体,1株低抗吡唑醚菌酯的突变体,突变频率为8.3×10-4,其抗药性性状能稳定遗传,抗性突变体与其亲本菌株相比,对温度的敏感性存在差异,抗性突变体菌丝的生长速率、产孢能力及致病力略低于其亲本菌株的生存适应度,抗性突变体在田间可能存在一定适合度代价,但抗性突变体具有一定的自然竞争优势;吡唑醚菌酯与不同类杀菌剂多菌灵、苯醚甲环唑、咪鲜胺之间不存在交互抗性,与同属一类的杀菌剂啶氧菌酯存在明显的交互抗性。【结论】福建省大豆胶孢炭疽菌对吡唑醚菌酯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但存在中等抗性风险,生产中可将吡唑醚菌酯与不同类杀菌剂多菌灵、苯醚甲环唑、咪鲜胺混合或交替使用,以延缓大豆胶孢炭疽菌抗药性的产生。
关键词: 大豆胶孢炭疽菌 吡唑醚菌酯 敏感基线 抗性风险 交互抗性


山茶花SEPALLATA(SEP)家族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
《福建农业科技 》 2024
摘要:花型特征是山茶花重要的观赏性状之一,为了揭示山茶花SEP基因结构特征及其与山茶花重瓣花型的关系,采用同源克隆结合RACE方法进行山茶花SEP基因克隆,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SEP基因在不同花型山茶花品种中的表达特征。结果显示:从山茶花胭脂牡丹中克隆得到3个SEP基因CjSEP1a(1 235 bp)、CjSEP3(967 bp)、CjSEP4a(1 725bp), 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OP172861、 OP172863、 OP172864,分别编码249、185和243个氨基酸。山茶花3个SEP基因的编码蛋白均呈不稳定、亲水、细胞核定位特征,具有MADS-box和K-box保守结构域,与同属物种茶树的SEP蛋白具有高度同源性。qPCR分析表明,完全重瓣型品种胭脂牡丹3个SEP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其次为半重瓣品种和单瓣型品种,3个特异重瓣花型品种的SEP表达量总体较低,因此,随着花型规则重瓣程度的加深,SEP基因的表达量呈上调表达。CjSEP基因与山茶花规则重瓣性状存在紧密关联性,不同CjSEP成员具有协同表达作用。
关键词: 山茶花 重瓣 E类基因 SEPALLATA (SEP) RACE克隆


丁醚脲和茚虫威不同施药浓度对茶鲜叶挥发物的影响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 2024
摘要:为明确杀虫剂丁醚脲和茚虫威对茶鲜叶香气是否有影响,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了30%丁醚·茚虫威悬浮剂在梅占茶树上不同施药浓度对茶鲜叶挥发物组分和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在不同的处理组茶鲜叶样品中,酯类、醇类、烷烃类、烯烃类和醛类物质的相对含量较高。施药30%丁醚·茚虫威悬浮剂500倍液和350倍液后的茶鲜叶挥发物与对照相比,酯类物质总量下降明显,醇类物质略有下降,而烷烃类、醛类和烯烃类物质均有增加;施药750倍液后的茶鲜叶挥发物与对照相比,酯类物质总量上升,醇类、烷烃类和醛类物质略有下降,烯烃类物质增加。乌龙茶特征香气成分的α-法呢烯在对照、 30%丁醚·茚虫威750倍液、 500倍液和350倍液处理组的茶鲜叶中相对含量分别为0%、 0.25%、 1.36%和0%。结果表明,施用丁醚脲和茚虫威影响了茶鲜叶香气的成分和含量。


40个福建茶树品种叶片元素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茶叶学报 》 2024
摘要:【目的】探索同一生境条件下不同茶树品种对大量元素的同化利用特征。【方法】对40个福建茶树品种的叶片C、N、P与K元素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进行分析,并采用主成分与聚类分析对元素计量等10种特征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茶树叶片有机C、全N、全P和全K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等10种指标,除P、C/K、N/K与P/K为非正态分布外,其余C、N、K、C/N、C/P及N/P均呈正态分布。有10个品种N/P值<14,为N限制;有25个品种N/P值>16,呈P限制。以欧氏距离17为临界值,通过聚类分析可将40个品种分为3大类群,其中第Ⅲ类群N/P值<14,呈N限制;而占总数的75%的品种归在第Ⅰ、Ⅱ类群,其N/P值均>16,呈P限制。通过主成分分析,可将10种元素特征参数提取成3个主成分,占解释总方差91.88%。主成分综合评价排名前6位的茶树品种依次为:金牡丹、大叶乌龙、朝阳、金观音、铁观音、大红袍;与叶片高N、P含量的品种高度一致。【结论】N、P元素及其比值可作为元素生态化学计量主成分评价的重要影响因素。本研究可为高N、P同化潜力的种质资源评价、茶树新品种选育及亲本选择提供参考。
关键词: 茶树叶片 大量元素 生态化学计量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一株樱桃谷鸭源鸭腺病毒B2毒株的分离与鉴定
《微生物学通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背景]2014年以来,鸭腺病毒(duck adenovirus,DAdV)B2感染引起的番鸭"白肝病"在我国番鸭群广泛流行,其他品种肉鸭未见发病,本研究发现两起樱桃谷鸭疑似"白肝病"的病例.[目的]鉴定樱桃谷鸭"白肝病"的病原.[方法]对送检鸭的肝脏等内脏样品进行PCR或RT-PCR检测、病原分离鉴定、序列测定及动物回归试验.[结果]内脏组织PCR检测DAdV B2阳性,并成功分离到一株DAdV B2毒株,命名为DAdV B2/BG19.该分离株BG19感染的鸡肝癌细胞(leghorn male hepatoma cell line,LMH)变大变圆、最后崩解,形成特征性细胞病变.分离株BG19有2个fiber基因,主要功能基因如hexon、fiber 1、fiber 2及DNA polymerase基因与国内DAdV B2分离株核苷酸相似性均达98.26%以上,与DAdV B1代表株GR对应基因的核苷酸相似性分别为77.12%、30.8%、34%和99.78%;所有DAdV B1和DAdV B2分离株的DNA polymerase基因处于同一个进化分支;分离株BG19的ORF67基因从起始密码子往后的第133位碱基为T,造成提早产生终止密码子,导致ORF67基因编码蛋白比国内早前流行代表株CH-GD-12-2014少了14个氨基酸.分离株BG19人工感染2日龄樱桃谷鸭和番鸭的发病率分别为50.0%和87.5%,死亡率分别为12.5%和37.5%,病死鸭可见与自然感染病例相似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结论]从樱桃谷鸭白肝病病例成功分离鉴定一株ORF67蛋白截短表达的DAdV B2强毒株,发现DAdV B2能感染樱桃谷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