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重测序的南方高蛋白大豆品种福豆234的遗传变异
《福建农业学报 》 2024 CSCD
摘要:【目的】揭示南方高蛋白大豆遗传变异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南方高蛋白大豆品种福豆234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结果】共获得64 757 037条Clean reads,测序深度为17×,基因组覆盖度分别达98.08%(1×)和96.25%(5×)。共鉴定出1 478 393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位点和356 739个小片段插入缺失(Small insertion-deletion, Small InDel)位点。其中共鉴定出14 323个非同义SNP突变的基因,4 186个Small Indel的突变基因位于编码区(Coding sequence, CDS)。通过COG(Clusters of orthologous groups of proteins)分析发现信号传导机制、转录、碳水化合物转输和代谢等和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分析发现碳代谢、淀粉和蔗糖代谢、氨基酸生物合成、植物激素信号传导、内质网蛋白质加工等通路与福豆234遗传变异相关。此外,本研究以大豆籽粒蛋白质含量数量性状基因座(Quantitative trait locus, QTL)的两个主要区段内的候选基因进行分析,发现有65个基因发生SNP或Small InDel水平的变异,其中,SNP变异类型达10种,Small InDel变异类型达7种。【结论】本研究初步揭示南方高蛋白大豆的遗传变异规律,为高蛋白大豆品种选育和分子标记的开发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 福豆234 全基因组重测序 单核苷酸多态性 小片段插入缺失 变异


不同成熟度闽选矮蕉挥发性成分组成及变化
《福建农业学报 》 2024 CSCD
摘要:【目的】研究转色期后不同成熟度闽选矮蕉的挥发性成分组成及变化,为闽选矮蕉果实品质评价及加工提供数据支撑。【方法】采用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GC-MS)对闽选矮蕉转色后绿色多于黄色(S3)、黄色多于绿色(S5)、通体黄色(S7)、果实出现较多斑点(S9)等4个不同成熟度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测定及评价,采用主成分析方法研究其变化累积的过程。【结果】闽选矮蕉不同成熟度共检测出23种正、反向匹配度大于800的挥发性成分,包括醛类、酯类、醇类等。成熟度对挥发性成分的种类及相对含量均有显著影响,S3检测出3种挥发性成分,S5检测出11种挥发性成分,S7检测出21挥发性成分,S9检测出22种挥发性成分,S3~S5成熟度主要为醛类物质,S7~S9成熟度醛类物质显著下降,酯类物质急剧上升,其中乙酸酯类及丁酸酯类为后期的主要酯类成分,醛类物质、乙酸异戊酯可作为评价香蕉成熟度的重要指标。4个熟级的闽选矮蕉主成分得分为S9>S7>S5>S3,从PCA结果可知,挥发性成分种类、含量及变化与香蕉成熟度密切相关。【结论】醛类物质、乙酸异戊酯可作为判断闽选矮蕉成熟度的主要挥发性成分指标。


不同紫云英品种根瘤内生细菌的类群和多样性分析
《福建农业学报 》 2024 CSCD
摘要:【目的】阐释紫云英根瘤内生菌的群落结构,为研发根瘤菌菌剂及了解固氮机制提供依据。【方法】以福建省种植的不同紫云英品种的根瘤为材料,借助Illumina Miseq PE300测序平台,以16S rRNA基因为靶标,研究不同紫云英品种的根瘤内生细菌的多样性。【结果】不同品种会影响紫云英根瘤内生细菌的类群和多样性。浙紫5号(ZZ5)的优势属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其余品种根瘤内生细菌的优势属均为中慢生根瘤菌属(Mesorhizobium)。闽紫8号(MZ8)、信阳(XY)和浙紫5号的根瘤内生细菌的多样性指数(Shannon)较高,除了共生固氮的中慢生根瘤菌外,还包括丰富的非根瘤菌,如假单胞菌属、寡养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杜擀氏菌属(Duganella)、泛菌属(Pantoea)、欧文氏菌属(Erwinia)等。闽紫8号、信阳和浙紫5号这3个品种根瘤中含有较高丰度的致病菌大黄欧文氏菌(Erwinia rhapontici)和菠萝泛菌PA13(Pantoea ananatis PA13)。【结论】紫云英品种对根瘤内生细菌的群落结构有一定影响,浙紫5号的根瘤内生细菌主要为具促生作用的非根瘤菌假单胞菌,而其余品种为具固氮能力的根瘤菌,在生产实际中可以采用紫云英混种的方式达到固氮促生的双重功效。


生物炭对茶树生长及茶叶品质与茶园土壤环境影响的研究进展
《茶叶学报 》 2024
摘要:茶叶种植区在我国分布较为广泛,茶产业是诸多乡村的传统优势产业,也是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然而多数茶园因茶树自身生理特性与根系代谢导致土壤酸化外,长期施肥不合理导致土壤酸化加剧和养分利用率低,还造成环境污染,并进一步影响茶树生长与茶叶品质。生物炭是一种稳定的、高度芳香化且富含碳的固态物质,具有较大的孔隙度和比表面积、高度生物化学稳定性与很好的吸附性等特点,在改善土壤质量、提高作物产量与品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重点对生物炭在茶园土壤酸化改良、固碳减排、减少氮素淋失、提高磷有效性、促进茶树生长与改善茶叶品质等方面作了综述与分析,为今后生物炭在茶园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平沙绿僵菌与13种茶园常用农药相容性研究
《茶叶学报 》 2024
摘要:【目的】明确平沙绿僵菌与常用的农药之间的相容性,为平沙绿僵菌与农药联用防治茶树害虫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室内培养测定了13种农药对平沙绿僵菌Mp1530孢子萌发、菌丝生长及产孢量的影响。【结果】藜芦碱、双丙环虫酯、联苯菊酯与平沙绿僵菌的相容性最好,在常规使用浓度、常规使用浓度稀释5倍和10倍3种浓度下,对菌丝生长有轻微抑制或促进作用。在稀释10倍时,对产孢量和孢子萌发抑制率分别为14.27%~25.68%和13.93%~27.88%%;绿颖矿物油、高效氯氰菊酯对菌丝生长轻微促进,但对孢子萌发、产孢量都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茶皂素和印楝素对产孢的抑制率高达100%,对平沙绿僵菌孢子萌发的抑制率在3种浓度下分别为36.18%~66.71%和56.37%~80.74%,与平沙绿僵菌的相容性较差。【结论】13种农药中藜芦碱、双丙环虫酯、联苯菊酯与平沙绿僵菌的相容性最好,茶皂素和印楝素与平沙绿僵菌的相容性较差。在本试验条件下,平沙绿僵菌可与藜芦碱、双丙环虫酯、联苯菊酯联用,不适合与茶皂素、印楝素联用。


福建省发展再生稻提高粮食自给率的对策
《农村经济与科技 》 2024
摘要:再生稻是提高复种指数、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和经济收入的重要措施,发展再生稻对提高福建省粮食自给率具有重要意义。福建省是最适宜种植再生稻的省份之一,发展再生稻具有较大的潜力。由于外部宏观环境的挤压、粮食支持政策效果递减、适用品种技术短缺、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等原因,福建省再生稻发展受到较大影响。应当从完善财政支持政策、加强优势品种和适用机械攻关、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创新社会化服务模式、加强对再生稻品牌培育等方面探索再生稻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路径,实现提高粮农收入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双赢”。


西藏墨脱地区枇杷新拟盘多毛孢菌培养特征及致病力分析
《东南园艺 》 2024
摘要:[目的]为探究来自西藏墨脱地区枇杷叶斑病新拟盘多毛孢菌的生物学特性,有效预防病害的发生.[方法]采用平板培养法和离体叶片接种法对病原菌进行培养和致病力测定.[结果]供试21 个菌株在PDA培养基上培养 12 d,依据培养基中着生的分生孢子盘数量的高、中和低,将菌落培养表型划分为Ⅰ型、Ⅱ型和Ⅲ型,菌株出现频率分别为38.10%、33.33%和28.57%.培养5 d,菌落生长速率范围值为12.68~15.60 mm/d,平均值为14.33 mm/d.培养12 d,菌落产孢量高于和低于1×105 个孢子/cm2 的菌株出现频率分别为71.43%和28.57%,有致病力和无致病力的菌株出现频率分别为61.90%和38.10%.菌株致病力与菌落生长速率以及产孢量之间均无相关性.[结论]西藏墨脱地区流行的新拟盘多毛孢菌培养特征及致病力出现明显分化,大部分菌株产孢能力强,且对枇杷有致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