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红曲糟制曲条件优化及米曲霉产酶条件研究
《中国酿造 》 2024
摘要:该研究以红曲糟为原料,以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MJY2-5为发酵菌种,通过固态发酵制备成品曲,以中性蛋白酶及谷氨酰胺酶酶活力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红曲糟制曲条件;以酶解率为指标,研究米曲霉MJY2-5最佳产酶条件。结果表明,米曲霉MJY2-5固态发酵制曲的最优条件为红曲糟与麸皮质量比4∶6、发酵温度32℃,发酵时间72 h,初始pH值6.7。在此优化条件下,米曲霉MJY2-5产中性蛋白酶、谷氨酰胺酶的酶活力分别为(1 891.79±6.34)U/g、(19.96±0.44)U/g。米曲霉MJY2-5产酶最佳条件为初始pH值5.5,酶解温度47℃,酶解时间6 h。在此优化条件下,酶解率为(63.42±0.98)%。
关键词: 红曲糟 固态制曲 制曲条件优化 米曲霉MJY2-5 产酶条件优化


稻萍共生模式下闽北稻田的土壤固碳效应分析
《福建农业科技 》 2024
摘要:土壤碳固存可改善土壤质量、保障粮食安全和减缓气候变化。稻萍共生是我国传统的稻作方式,能提高水稻产量。然而,尚不清楚短期内稻萍共生对水稻土壤碳固存的影响。为探寻稻萍共生模式对南方稻田土壤碳固存的影响,在闽北进行了田间试验,设置3种不同的田间管理措施,分别为不施肥处理(CK)、常规化学施肥处理(F)以及常规化学施肥联合稻萍共生处理(FA),测定水稻净初级生产力、总固碳量、土壤异氧呼吸CO2排放量和CH4排放量,并计算稻田净生态系统碳收支(NECB)和土壤有机碳(SOC)的固存速率。结果表明:稻萍共生能显著提高水稻净初级生产力、水稻总固碳量以及土壤异氧呼吸CO2排放总量(P<0.05),但FA与F间的CH4排放量没有显著差异。不同处理的生态系统净碳收支范围为2 751.04~4 900.61kg·hm-2,表明所有处理都是净碳汇。而且,FA显著提高了生态系统净碳收支和土壤有机碳的固存速率(P<0.05)。研究显示常规化学施肥联合稻萍共生处理是提高中国东南部稻田SOC固存的有效管理方法,在减缓气候变化方面具有较大潜力。
关键词: 稻萍共生 净初级生产力 CH4排放量 生态系统净碳收支 碳固存速率


不同套袋处理对桃果实品质的影响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 2024
摘要:目的 研究不同套袋处理条件下桃果实品质的变化。方法 以‘红花鹰嘴桃’为试验材料,采用白色单层袋(T1)、黄色单层袋(T2)、外黄内黑双层袋(T3)、外黄内黑双层袋采前7d解袋(T4)进行处理,在成熟期测定果实外观色泽、煤污病的发病指数、果实可溶性糖(soluble sugar contents, SSC)含量等内在品质的变化。结果 桃果皮煤污病的发病指数T3


低蛋白饲粮添加复合酶对白羽肉鸡生长性能和氮代谢的影响
《饲料研究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旨在研究低蛋白饲粮中添加复合酶对白羽肉鸡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消化酶活性、养分表观代谢率和氮代谢的影响.试验选取288只1日龄白羽肉鸡随机分为6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试验期42d.试验配方设计1~21、22~42 d两阶段,对照组(T1组)饲喂基础饲粮(粗蛋白含量21.28%、20.09%),T2组为低蛋白饲粮组(粗蛋白含量20.24%、19.08%),T3和T4组在低蛋白饲粮中分别添加100、200 mg/kg复合酶A,T5和T6组在低蛋白饲粮中分别添加100、200 mg/kg复合酶B.结果显示:在22~42、1~42 d,T2组、T5组和T6组料重比低于T1组(P>0.05);42 d时,T4组十二指肠胰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T6组干物质表观代谢率显著高于T1组、T3组和T4组(P<0.05),粗蛋白表观代谢率显著高于T1组和T4组(P<0.05),氮排放率显著低于T1组和T4组(P<0.05).研究表明,复合酶可改善低蛋白饲粮对白羽肉鸡生长后期生长性能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提高了粗蛋白表观代谢率,减少氮排放,且T6组添加效果较好.


福建滩涂缢蛏养殖区域施肥现状调查
《水产科技情报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解福建滩涂缢蛏养殖区域的施肥现状,实现无公害、健康、高效的缢蛏规模化养殖,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调查方式,对福建省三沙湾、湄洲湾、厦门湾3个典型缢蛏养殖区域的缢蛏养殖施肥情况(主要包括肥料品种、施肥方式、肥料用量等)进行了调查分析。调查结果显示:(1)三沙湾、湄洲湾、厦门湾3个区域内缢蛏养殖投入肥料种类繁多,且大多是在养殖区域四周的河沟内投放肥料进行肥水培藻,投入的常规单质肥料明显高于复合肥、有机肥和水溶性肥料等;(2)三沙湾、湄洲湾、厦门湾3个区域内缢蛏养殖过量施用氮、磷的现象较为严重,其中施氮量大于2000kg/hm2的养殖户达76.47%,施磷量大于400kg/hm2的养殖户达70.58%,氮、磷、钾素投入量自北向南整体呈逐渐减少的趋势;(3)从施肥结构上分析,三沙湾、湄洲湾、厦门湾3个区域施用氮、磷的比例平均为4.7∶1,其中以三沙湾区域最低(4.25∶1),厦门湾区域最高(5.1∶1),氮、磷比例失衡;(4)三沙湾、湄洲湾、厦门湾各区域的缢蛏养殖经济效益相差较大,净收益为-6.2万~20.5万元/hm2。调查结果表明,在调查区域内,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缢蛏养殖化肥施用标准,养殖户仅凭经验难以充分掌握正确的施肥方式、用量等,从而容易造成环境污染、经济效益薄弱等问题。建议研发氮、磷含量高的新型水溶性功能肥料,鼓励养殖户采取更加科学的肥水方式,提高施肥技术,避免不合理、无规则的肥料施用。


共生理论视角下政科企协同创新的优化策略分析
《福建农业科技 》 2024
摘要:政科企协同创新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高级形式和当今科技创新的新范式.从共生理论的视角,在阐述共生理论与政科企协同创新的契合性基础上,开展政科企协同创新的共生系统分析,剖析了政科企协同创新存在的制约因素,进而提出政科企协同创新的优化策略,推动建立政府部门、农业科研院所和企业等多方参与、高效协同、利益共享的长效机制.


贝莱斯芽胞杆菌协同水虻转化鸡粪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动态变化及细菌多样性分析
《福建农业科技 》 2024
摘要:为昆虫资源化利用有机废弃物、降低病原微生物传播风险,研究贝莱斯芽胞杆菌协同水虻资源化转化鸡粪过程中对病原微生物的杀灭效率。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作为指示菌,通过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在转化过程中的数量变化,探讨鸡粪中病原菌的变化趋势;进一步采用微生物组技术分析鸡粪中微生物变化,预测分析病原微生物丰度的变化。结果表明:水虻单独转化鸡粪处理组(CK组)细菌数量先略有增加而后呈逐渐下降趋势,贝莱斯芽胞杆菌协同水虻转化鸡粪处理组(T组)细菌数量呈快速下降,到第192 h,T组鸡粪中细菌数量为0.2×10~8 CFU·g-1,显著低于CK组(1.0×10~8 CFU·g-1);T组和CK组鸡粪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数量均呈快速降低趋势,第192 h时分别降至7.9×10~3 CFU·g-1和8.7×10~2 CFU·g-1,T组显著低于CK组,表明贝莱斯芽胞杆菌协助黑水虻转化可以显著降低鸡粪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数量。添加贝莱斯芽胞杆菌提高了水虻转化鸡粪中的微生物多样性,对转化前期鸡粪中微生物组成产生了显著影响,抑制了假纤细芽胞杆菌属和幼虫依格纳季氏菌属的繁殖,而对后期微生物组成影响不明显。细菌功能分析结果表明,72 h时T组潜在病原微生物显著低于CK组,表明贝莱斯芽胞杆菌对潜在的病原微生物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研究结果为水虻与功能微生物应用于有机废弃物生产高值化替代蛋白的生物安全提供参考。


4个彩色马铃薯品种花青素组分和含量比较分析
《现代食品科技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明确彩色马铃薯新品种闽彩薯1号、闽彩薯2号、闽彩薯3号和闽彩薯4号的块茎花青素组分和含量的差异,为新品种选育及花青素开发应用提供依据。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与质谱联用技术,进行了块茎花青素组分的定性与比较分析。结果表明,4个彩色品种共含有14种花青素单体组成,其中闽彩薯1号含有其中的6种组分,闽彩薯2号含有其中的9种组分,闽彩薯3号含有其中的10种组分,3个紫肉色马铃薯花青素组分主要是矮牵牛素3-p-香豆酰基芸香糖苷-5-葡萄糖苷和芍药素3-p-香豆酰基芸香糖苷-5-葡萄糖苷。闽彩薯4号含有5种花青素组分,主要组分为矢车菊素3-芸香糖苷和天竺葵素3-p-香豆酰基芸香糖苷-5-葡糖苷,紫肉色马铃薯花青素组分与红肉色马铃薯青素组分具有明显差异。4个彩色马铃薯花青薯含量分别为139.77、95.48、78.08、67.25 mg/100 g FW,品种之间具有显著差异。同时,这4个彩色马铃薯组分含有全部6种花青素基本苷元,且花青素结构较为稳定,可作为重要的天然色素的原料及杂交育种的亲本材料。


猕猴桃根腐病菌的分离鉴定及不同种质的抗性分析
《东南园艺 》 2024
摘要:【目的】明确福建省三明市明溪县猕猴桃根腐病的病原菌种类,分析不同猕猴桃种质对该病原菌的抗性差异。【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菌,通过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病原菌种类,根据科赫氏法则检测病原菌的致病性,并分析其对不同猕猴桃种质的致病差异。【结果】从猕猴桃典型根腐病组织分离纯化到1株病原菌株(编号0814-1),其菌落正面白色,背面呈白色或橘黄色,菌落边缘不规则。ITS和TEF序列的克隆测序及在NCBI数据库的比对结果显示,0814-1与轮纹镰孢菌(Fusarium concentricum)序列的同源性达99%以上。进化树分析结果亦表明,0814-1与轮纹镰孢菌聚在同一个进化分支。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0814-1引起的发病症状与田间症状一致,符合科赫氏法则。结合形态学、分子生物学和科赫氏法则测定结果,将分离到的0814-1病原菌鉴定为轮纹镰孢菌。猕猴桃种质对病原菌的抗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质对0814-1的抗性存在明显差异,其中‘金魁’和‘华特’为抗病种质。【结论】本研究分离鉴定到一种引起猕猴桃根腐病的病原菌轮纹镰孢菌,并筛选到2份抗病种质,为猕猴桃根腐病的综合防控及抗病育种奠定基础。


高香型茶树新品种'茗桂'选育研究
《茶叶学报 》 2024
摘要:【目的】开展茶树新品种‘茗桂’的选育研究,为茶叶生产提供高香型茶树良种。【方法】采用人工杂交方法,从国家级鉴定茶树品种‘丹桂’(♀)ב瑞香’(♂)的F1群体中选育出综合性状优异的新品种茗桂。2008—2016年间在福建福安开展品比试验,2016—2018年间在福建福安、寿宁、漳平、安溪4个点开展区试,进行春梢生育期、鲜叶产量、制茶品质、抗性与适应性、生化成分等鉴定。【结果】茗桂属于灌木型高香品种,晚生种,生长势强,树姿半开张,小叶类,新梢芽叶淡绿色,茸毛少,芽头较肥壮。春茶一芽二叶盛期是4月上旬。产量较高,第一生长周期鲜叶产量4 455 kg·hm-2,比对照‘黄棪’增产17%;第二生长周期鲜叶产量5 505kg·hm-2,比对照增产8%。该品种内含物丰富,一芽二叶生化样含水浸出物49.38%、茶多酚20.88%、氨基酸4.26%、儿茶素总量12.06%、咖啡碱3.88%。制闽南乌龙茶花香较显、味醇爽;或有桂花香,味较浓、清爽。高感茶小绿叶蝉,抗茶炭疽病,抗寒性和抗旱性强。【结论】茗桂是高香、制优率高、抗性强的茶树新品种,适宜在福建及相似生态条件茶区推广种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