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室温贮藏对花果香红茶风味品质的影响
《食品科学 》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室温贮藏对花果香红茶风味品质和生化组成的影响,本研究比较了4种不同年份(0、1、2、3 a)花果香红茶风味感官品质,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和超高效液相色谱-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对花果香红茶中挥发性化合物和非挥发性化合物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室温贮藏对花果香红茶的感官品质影响显著,室温贮藏3 a茶叶失去花果香品质特征,以陈酸等品质特征为主。基于主成分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均可将供试茶样划分成不同年份的4个类群,基于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可从不同贮藏年份花果香红茶中筛选出芳樟醇、顺式-β-罗勒烯、己酸等15种挥发性差异化合物(变量投影重要性(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VIP)>1和P<0.05),茶氨酸、表儿茶素、葡萄糖酸等154种非挥发性差异化合物(VIP>2和P<0.05)。挥发性化合物中芳樟醇、己醛、顺式-β-罗勒烯、2-戊基呋喃等的含量随贮藏年份增加而减少,而己酸、二氢猕猴桃内酯、1-乙基-2-甲酰基吡咯、反式-β-紫罗兰酮等的含量随贮藏年份增加而增加。非挥发性化合物中大部分氨基酸类、核苷酸类、糖类、茶多酚等的含量随贮藏时间延长而减少,而有机酸和脂类化合物等的含量多呈增加趋势。研究结果可为阐明花果香红茶贮藏过程的风味品质变化提供科学依据,也有利于引导市场理性存茶和科学消费。


武夷山不同种植模式下茶园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季节变化特征
《茶叶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土壤酶活性是表征土壤肥力水平和养分转化的重要指标,揭示种植模式和季节变化对茶园土壤酶活性影响,阐明影响茶园土壤酶活性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为合理评估有机茶种植的土壤生态效应提供理论依据。结合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方法,以武夷山茶区3种类型样地,即林地(FD)、常规茶园(CT)和有机茶园(OT)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参与土壤碳、氮和磷循环的6种酶活性,研究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酶活性的季节变化规律及影响因子。结果显示,与林地土壤相比,常规种植模式茶园土壤铵态氮、全磷、有效磷和有效钾含量显著增加,土壤全钾和pH显著降低;相比常规茶园,有机茶园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显著增加,土壤全磷、有效磷、全钾和速效钾含量显著降低,土壤pH有所增加,土壤养分比例更为协调。种植模式和季节及其交互作用对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影响显著。与林地土壤相比,常规茶园土壤脲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下降了12.05%~63.55%,有机茶园土壤脲酶显著提高了324.95%,种植模式并未改变土壤硝酸还原酶活性。总体而言,夏秋季节(5月和8月)土壤脲酶、多酚氧化酶、蔗糖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明显高于冬春季节(11月和2月),土壤硝酸还原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在春季最高。置换多元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种植模式对土壤整体理化性质的影响远大于季节变化。冗余分析结果显示,土壤环境因子解释了土壤酶活性变异的77.03%,土壤有机质、全氮、铵态氮、全磷、有效磷、全钾、有效钾和pH对土壤酶活性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影响。综上所述,林地转变为茶园对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产生显著影响,常规种植导致茶园土壤速效磷钾积累,土壤酶活性降低,有机种植提高了土壤酶活性,增强了土壤碳氮养分供应能力,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效应。


伍德迷迭香精油成分分析及干旱胁迫对其精油含量和成分的影响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 2024
摘要:以伍德迷迭香为试材,对伍德迷迭香进行干旱胁迫处理,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精油,GC-MS分析精油成分。结果表明:伍德迷迭香精油成分主要包括55种,其中α-蒎烯、莰烯、桉叶素、β-蒎烯4种成分含量总和占比超过50%。随着干旱胁迫时间延长,伍德迷迭香各处理精油含量均有所增加,20%田间持水量干旱胁迫12 d,精油含量最高,达到1.45±0.06 mL/100g。20%田间持水量干旱胁迫24 d,α-蒎烯含量为34.44%±0.47%、莰烯含量为8.52%±0.21%、桉叶素含量为20.00%±0.62%、β-蒎烯含量为6.03%±0.09%。该研究可为迷迭香精油的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伍德迷迭香 干旱胁迫 精油提取 GC-MS 精油成分分析


福建省"三茶"统筹发展体系优化构建与技术对策研究
《茶叶学报 》 2024
摘要:基于“三茶”统筹发展理念,本文通过分析福建省茶产业在产业组织、合作机制、科企平台、政策支持等发展基础,阐述了优化构建以实施茶产业“四名”有效策略,落实茶产业“六化”重要举措,处理好“八要”内在关系为核心内容的“三茶”统筹发展思路;并结合福建实际与发展目标,提出以下6项技术对策:加强品种选育,优化茶叶生产种植结构;强化集成创新,推广“三生”茶园模式;保障茶叶质量,创新茶叶精深加工技术;创新管理机制,培育区域茶业龙头企业;生产优质产品,有效拓展市场营销领域;发挥多样功能,充分挖掘茶叶文化价值。以期为“三茶”统筹高质量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参考。


白羽番鸭产蛋率和累计产蛋量的曲线拟合分析
《福建畜牧兽医 》 2024
摘要:试验旨在探索白羽番鸭的产蛋规律。运用伍德、分室和杨宁模型以及Logistic、Gompertz和Von Bertalanffy模型分别拟合27~48周龄的1 114羽白羽番鸭的产蛋率和累计产蛋量曲线,并分析比较实际观测值和各模型预测值。结果显示:(1)分室和杨宁模型2种产蛋率曲线模型拟合优度均高于0.830,杨宁模型拟合效果最好,而伍德模型的拟合效果最差,其R2仅为0.4672。(2)3种累计产蛋量曲线模型拟合优度均高于0.990,其中Von Bertalanffy模型的R2高达0.9985,拟合效果最佳。因此,杨宁模型和Von Bertalanffy模型分别是拟合白羽番鸭产蛋率和累计产蛋量曲线的最佳数学模型。


百香果叶片镉胁迫响应转录组分析
《福建农业学报 》 2024 CSCD
摘要:[目的]百香果对镉(Cd)具较强的吸收富集能力,严重影响果实的品质与商品价值,本研究通过模拟Cd胁迫的方法探讨百香果叶片响应Cd胁迫的分子机理,为百香果的安全生产和遗传育种改良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水培方式进行Cd中度胁迫(50 μmol·L-1)处理,采集不同处理时间的百香果叶片进行转录组测序,并采用qRT-PCR对测序的结果进行验证.[结果]与对照相比,Cd胁迫处理 24、48、72 h后差异表达基因分别有 3465、1262和 2039个,获得 63个特异性调控百香果响应镉胁迫的相关转录因子及蛋白.qRT-PCR分析表明转录组测序结果有较高的可靠性.转录组GO功能富集和KEGG代谢通路分析结果表明,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细胞结构、催化活性及转录调节等功能组以及光合作用和碳水化合物代谢通路.[结论]Cd胁迫诱导的百香果叶片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代谢和生物合成相关途径,研究结果为百香果叶片响应Cd胁迫的分子网络研究提供依据.


温室栽培'金牡丹'茶树新梢不同叶位叶片的光合特性
《茶叶学报 》 2024
摘要:【目的】研究温室栽培环境下‘金牡丹’茶树不同发育阶段叶片的光合特性,为其栽培管理技术提供理论支撑。【方法】采用GFS-30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测定金牡丹茶树中小开面新梢不同叶位叶片的光合特性,并采用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进行光响应曲线拟合。【结果】温室内茶树新梢不同叶位叶片(中开面第1至3叶和小开面第2至4叶)的净光合速率(P_n)为2.63~4.74μmol·m-2·s-1,以中开面第1叶最小,第3叶最大;蒸腾速率(Tr)在2.31~5.97 mmol·m-2·s-1之间,以中开面第1叶最小,第2叶最大;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饱和光强(LSP)以中开面第3叶最大(7.40μmol·m-2·s-1、1 208.10μmol·m-2·s-1),第1叶最小(3.20μmol·m-2·s-1、867.03μmol·m-2·s-1);光补偿点(LCP)为中开面第1叶(32.95μmol·m-2·s-1)>第2叶(25.93μmol·m-2·s-1)>第3叶(20.53μmol·m-2·s-1)。【结论】中开面茶树叶片整体净光合速率高于小开面;中开面茶梢利用强光、弱光以及整体叶片的光合潜能以中开面第3叶最佳。


福建省番茄青枯病菌遗传多样性分析及其抗性砧木的筛选
《园艺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21—2022年,从中国福建省5个主要番茄种植区分离得到62株青枯病菌株(Ralstonia solanacearum)。通过演化型特异性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phylotype-specificmultiplexpolymerasechain reaction,Pmx-PCR)、生理小种和生化型的鉴定,发现所有菌株均属于演化型Ⅰ和生理小种1,其中61株为生化型Ⅲ,1株为非典型生化型。基于egl基因部分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进一步将演化型Ⅰ细分为序列变种14、15、16、17和34,其中序列变种15是主要优势变种。对13个番茄砧木品种进行了青枯菌抗性评估,结果显示,不同砧木品种对不同序列变种的青枯菌表现出明显的抗性差异,‘桂砧1号’和‘威尔神根’对福建省的优势菌系表现出广谱抗性。


柑橘果实形态与果皮裂隙发生规律
《中国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果形柑橘果实的裂隙发生规律,开启认识柑橘采前因田间水分失调导致膨胀裂果的新视角.[方法]根据柑橘果壳结构分层特征,将果壳视为密闭压力容器,依据压力容器壁应力分析方法,阐释各类果形果壳膨胀应力分布与果皮裂隙发生规律.[结果]果壳形态直接影响膨胀应力分布与裂隙规律.①椭圆形果实:果形指数FSI<1 时,果壳的果顶应力σTop>赤道经向应力σΦ-Mid>赤道环向应力σθ-Mid,因而扁椭圆形果实裂隙多位于果顶,如早熟温州蜜柑 C.reticulata Satsuma品系;果形指数FSI>1 时,果顶应力σTop<赤道经向应力σΦ-Mid<赤道环向应力σθ-Mid,即长椭圆形果实裂隙多呈纵裂,如'奈维林娜'脐橙(C.sinensis Navelina Navel);果形指数FSI=1,近圆球形果壳裂隙多位于果壳最薄处dmin,果顶应力与赤道应力比值与其对应部位果壳厚成反比σTop/σMid=dMid/dTop,如'甜春桔柚'(Spring-sweet Tangelo)裂隙多位于果腰赤道部的果皮最薄处呈环状横裂,而'纽荷尔'脐橙(C.sinensis Newhall Navel)的裂隙多始于脐顶最薄处.②果形近心形文旦柚类果实的果顶凹处易构造膨胀"应力集中"条件,且与砂囊椭球顶部膨胀应力极大点重合,以致果实顶部呈规律性的裂隙,如'度尾文旦'柚(Citrus grandis Duweiwendan).③在田间水势陡增时,高糖果实的体积膨胀比与裂果率均大于低糖果实.[结论]柑橘果壳裂隙始于果壳膨胀应力最大处,裂隙延伸方向与最大应力方向垂直.果形越偏离球形、果壳厚差异越显著,膨胀应力分布越不均匀,裂果率越高.遇田间水势陡增时,高含糖量果实裂果率大于低含糖量果实裂果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