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土壤类型和纬度大豆田植物线虫分布特征
《大豆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豆根围有多种植物线虫,有些为重要的植物病原线虫,可影响大豆的生长发育,甚至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利用贝漫浅盘法收集我国9个省86块大豆田土壤线虫,分析不同土壤类型和纬度大豆根围植物线虫群体分布特征,以明确大豆田植物线虫群体结构和分布,为从线虫生态角度评价土壤健康状况、控制大豆根部病害和大豆根际微生态研究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大豆根围植物线虫的群体分布与土壤类型有一定的关系,有机质丰富型土壤中植物线虫群体结构相对较丰富;贫瘠型土壤中植物线虫的种类和数量相对较少;纬度对其影响不明显。共鉴定出植物线虫13个属,丝尾垫刃属(Filenchus)、短体属(Pratylenchus)、垫刃属(Tylenchus)、螺旋属(Helicotylen-chus)、平滑垫刃属(Psilenchus)和茎线虫属(Ditylenchus)在黑龙江省大豆田首次发现。


马铃薯野生种S.demissum与普通栽培品种Katahdin回交一代材料主要产量性状细胞遗传效应分析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马铃薯野生种S.demissum与普通栽培品种Katahdin回交一代材料主要农艺性状的细胞效应,以2份回交一代材料、2个栽培品种按GiffingⅢ完全双列杂交配制的12个杂交组合为材料,应用细胞遗传效应分析方法,对正反交两种组配类型的回交一代群体的遗传参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亲本的细胞质遗传效应、组合的细胞核效应在所有测试性状上均表现出极显著的差异;组合的细胞质核互作效应在单株结薯数、平均单薯重等性状上存在极显著差异,而在其他4个性状上差异不显著。同一性状的细胞质效应值在不同亲本间差异较大,并且同一性状的细胞核效应值和质核互作效应值在不同组合间差异亦较大。亲本间正反交两种不同回交改良方式对回交后代群体产量等主要农艺性状的表现有较明显的影响。
关键词: 马铃薯 S.demissum 回交一代 细胞遗传效应


HND1生物种衣剂防治大豆胞囊线虫药效研究
《大豆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厚垣轮枝菌HDQ18活性产物制备的生物种衣剂HND1原液、稀释5×、10×、20×、50×处理大豆胞囊线虫J2,研究其对大豆胞囊线虫的防效。结果表明:HND1对J2有较高的毒性,其死亡率分别为94.0%、83.3%、61.0%、54.3%、29%。用不同剂量的75%HND1生物种衣剂包衣大豆种子,在大豆出苗1个月后,调查大豆根系胞囊线虫数量。结果表明:施用HND1种衣剂的3种不同处理的平均防效分别为45.5%、57.5%、60.5%,均好于对照药剂35%多克福种衣剂。对大豆株高和根瘤数等的调查结果表明,HND1种衣剂对大豆的生长和发育安全。


3株鸭肝炎病毒Ⅰ型结构基因VP1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畜牧兽医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RT-PCR方法扩增鸭肝炎病毒DHV-1:161/79/V、YH、HN株的VP1基因的核苷酸序列。系统发育分析表明,3株病毒与已发表的DHV-1结构基因VP1核苷酸和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为92.7%~96.9%和95.4%~96.6%,与DHV-1变异株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的相似性均分别低于75%和88%,表明3株病毒属于DHV-1,与变异株是不同的血清型。强毒DHV-1:161/79/V的VP1蛋白第49和第183位氨基酸为T和H,弱毒DHV-1:YH、HN为S和Q,推测这2处位点的改变可能与病毒的强弱有关;DHV-1和其变异株的VP1蛋白均没有保守的RGD序列;变异株N-DHV:90D、04G在第50和51位比DHV-1多2个氨基酸(Q和D),在第147和185位各缺失1个氨基酸(E和L),而在变异株DHV:AP-03337、AP-04009、AP-04114、AP-04203的第145和146位比DHV-1多了2个氨基酸(G、G);不同血清型的鸭肝炎病毒在46-64位、95-149位、180-223位抗原指数差别较大,推测这些位点的改变可能影响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关键词: 鸭肝炎病毒(DHV) VP1基因 序列分析
国外大豆资源利用与小粒大豆品种创新
《中国农学通报 》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利用国外大豆品种资源,改良与创新小粒大豆品种,此研究在国外大豆品种资源引入与鉴定的基础上,以国内小粒豆品种龙小粒豆1号(龙9777)为母本,与日本小粒豆品种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经过多年对后代的连续定向选择与试验,创新出合交05-1478(合丰54号)、合交05-1483(合丰58号)两个小粒大豆品种。概述了国外资源利用与小粒豆品种创新过程与试验结果,并就相关技术问题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引入与利用优异的国外小粒大豆品种资源,通过杂交育种的方法是创新与改良小粒豆品种的有效途径。


半矮秆大豆窄行密植超高产栽培产量性状及产量结构研究
《大豆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3个基因型品种,2种栽培模式,设置3个处理,研究半矮秆大豆窄行密植超高产栽培技术产量性状及产量结构,旨在为超高产大豆研究与应用提供技术依据。结果表明:在窄行、密植、高肥水条件下,B45处理由于采用半矮秆品种植株矮、底荚低、秆强不倒,虽然单株荚数、粒数显著低于对照,但由于密度增加,群体荚数、粒数显著增加,每节位平方米荚数、粒数分别达到145.1个和411.7个,分别较对照增加78.8~84.0个和254.2~258.0个,顶荚部位荚、粒数分别占总数的21.3%和22.5%。产量极显著高于对照处理,2008年在760m2面积上,大豆产量达到4895.7kg.hm-2。


半矮秆大豆窄行密植超高产生长发育动态研究
《大豆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寒地超高产大豆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机理,采用3个基因型品种,2种栽培模式,共设3个处理研究半矮秆大豆窄行密植超高产生长发育动态。结果表明:在窄行、密植、高肥水条件下,B45处理由于采用半矮秆品种,尽管单株干物重、叶面积显著低于对照,但群体干物重显著增加,LAI早于G70对照8 d达到峰值,最高为8.081,在8月11日前LAI长时间保持在7.0以上,各生育时期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明显高于对照,均为光合产物积累及4 895.7 kg.hm-2的产量形成奠定了基础;Z45处理虽然选用亚有限秆强品种,随着密度增加倒伏严重;G70处理应用高秆品种稀植栽培,个体发育较好,但群体性状较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