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8714条记录
种植行距对斜排稀植甘蔗脱毒种苗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广东农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新台糖22号二代脱毒种苗为试材,在播种量为45 000芽/hm2条件下,考察行距为1.3、1.4、1.5 m的斜排稀植模式甘蔗的生长、产量、含糖量变化。结果表明,斜排种植模式下甘蔗分蘖率、不同生育期株高、单茎重、每公顷蔗茎产量、折算每公顷含糖量均较对照下降,且随行距的增加下降幅度增大;其中1.5 m行距下斜排种植甘蔗成熟前株高与1.3 m行距、对照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斜排种植模式下甘蔗成茎率、单位面积有效茎数、蔗茎直径、蔗茎锤度均较对照增加,且随行距增大增加幅度变大;除1.4、1.5 m行距下斜排种植模式甘蔗成茎率与对照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外,其余指标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

关键词: 甘蔗脱毒种苗 斜排稀植 生长 产量 含糖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外源S~(2-)抑制水稻生长及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半效应浓度研究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S2-是冷浸田类低产稻田中水稻生长的重要限制因子,探讨S2-对土壤-水稻生态系统的生态毒性特征,可为揭示冷浸田土壤S2-毒害临界值及其机理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单季常规晚粳稻秀水134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模拟冷浸田土壤S2-毒害,设外加S2-0、10、50、100、300、600和1200 mg/kg,在水稻苗期和分蘖期调查水稻生长,叶片叶绿素含量、脯氨酸和抗氧化酶系统活性,土壤微生物活性。【结果】在含一定S2-本底(12.08mg/kg)的正常稻田土壤中,随外源S2-的加入量增加,对水稻生长的抑制逐步增强。当外源S2-浓度超过50 mg/kg后,水稻的株高、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降低;水稻叶片生理指标叶绿素含量(SPAD值)、脯氨酸含量、抗氧化酶系统活性则显著增加,表明50 mg/kg是本研究条件下外源S2-对水稻生长产生显著毒害影响的临界点;随外源S2-浓度的增加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三大基础菌系总量、功能菌系总量和微生物总量都随外源S2-处理水平的增大而降低,硫化细菌总量随之增加,土壤S2-浓度40 mg/kg(含本底)为多数土壤微生物活性指标(微生物基础菌系总量、功能菌系总量、微生物总量)EC50变化的临界值;体系中土壤微生物活性指标和水稻生长存在显著相关,表明供试土壤S2-对水稻生长的影响是S2-对土壤-植物-土壤微生物系统同步影响的综合结果。可见,供试土壤S2-浓度40 mg/kg为导致土壤-水稻-土壤微生物系统受到显著负效应的临界值。【结论】土壤中S2-超过一定浓度将对土壤-水稻-土壤微生物系统产生显著负效应,S2-浓度40 mg/kg(含本底)为导致供试土壤-水稻-土壤微生物系统受到显著负效应的临界值,当供试土壤中S2-含量超出该浓度时,需采取合理的农艺措施控制其负效应。

关键词: 硫离子 水稻生理指标 土壤微生物量 土壤微生物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入侵植物南美蟛蜞菊对NH_4~+-N和NO_3~--N的响应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阐明外来入侵植物是否对不同形态氮源具有偏向选择性,研究了外来入侵植物南美蟛蜞菊(Wedelia trilobata)对2种不同形态氮源(NH+4/NO-3)的响应.结果表明:(1)南美蟛蜞菊在全铵营养条件下的生物量显著高于全硝营养条件;(2)南美蟛蜞菊在全铵营养和全硝营养条件下总生物量和叶绿素含量(SPAD)均显著高于本地种蟛蜞菊(Wedelia chinensis);(3)在全铵营养条件下,南美蟛蜞菊根部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蟛蜞菊;与蟛蜞菊相比,在全硝营养条件下南美蟛蜞菊根部和叶部的硝酸还原酶活性显著升高,硝态氮累积显著减少.结果表明南美蟛蜞菊为喜铵植物,具有较强的铵态氮同化能力和硝态氮还原能力,对全铵或全硝的极端环境有较强的调节能力,这可能是南美蟛蜞菊入侵成功的重要机制之一,也说明NH+4-N占优势的土壤生境更易遭受南美蟛蜞菊入侵,可能是南美蟛蜞菊在定居和扩散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变化.

关键词: 南美蟛蜞菊 铵态氮 硝态氮 硝酸还原酶 游离氨基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青梅腌制过程中的风味物质变化

热带作物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腌制青梅果肉为样品,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对青梅腌制过程中的风味成分分析鉴定,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其中,醛类物质14种、醇类9种、酯类7种、酸类3种、酮类3种、烷烃类12种和其他杂环类2种(占总挥发性的84.52%),共检测出50种挥发性成分。在腌制过程中,醛类和烷烃类与腌制时间显著负相关(p<0.01),醇类风味物质含量与腌制时间呈弱负相关(p<0.05),酯类物质含量与腌制时间显著正相关(p<0.01)。典型风味成分苯甲醛含量高达19.80%,腌制第2天,果肉中风味成分含量高且丰富,当腌制第8天时,风味成分变化趋于稳定。

关键词: 青梅 腌渍 风味成分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灌溉上限对芥蓝生长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节水灌溉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用相同灌溉频率、不同灌溉上限研究土壤含水量对芥蓝生长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土壤水分显著提早芥蓝生育期,水分亏缺使生长受到抑制,同时引起不同器官的生长速度及其性状差异;土壤水分亏缺显著影响芥蓝的叶长、叶宽、叶面积,以第8叶位左右叶片影响较大;根和茎的性状总体上随着土壤水分的增加而逐步增加,基茎长与土壤含水量之间呈极显著线性相关;生物产量、菜薹产量和薹叶比总体上随着土壤水分增加逐步提高,土壤水分较多使经济系数下降,菜薹产量、薹叶比和薹粗均有所下降。通过调节土壤水分能控制芥蓝生长和农艺性状,提高菜薹产量和品质。

关键词: 芥蓝 土壤水分 农艺性状 灌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拟巫山淫羊藿的megastigmane糖苷和苯丙醇类成分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拟巫山淫羊藿(Epimedium pseudowushanese B.L.Guo)的化学成分,其从地上部分水提物中分离得到2个megastigmane糖苷和4个苯丙醇类化合物。通过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淫羊藿次苷B6(1)、megastigman-5-ene-3,9-diol 3-O-α-L-rhamn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2)、丁香酚芸香糖苷(3)、2-羟基-1-(4-羟基-3,5-二甲氧基苯基)-1-丙酮(4)、2,3-二羟基-1-(4-羟基-3,5-二甲氧基苯基)-1-丙酮(5)、2,3-二羟基-1-(4-羟基-3-甲氧基苯基)-1-丙酮(6)、二氢松柏基醇γ-O-α-L-鼠李糖苷(7)。其中化合物2和7为新化合物,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拟巫山淫羊藿中分离得到。

关键词: 拟巫山淫羊藿 megastigmane糖苷 苯丙醇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蝴蝶兰种质资源及杂交育种进展

广东农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蝴蝶兰的发现距今约190年,经过120多年来不断的杂交育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已登录了蝴蝶兰杂交种31 818个,极大地推动了蝴蝶兰产业的发展,使其成为全球重要的盆栽花卉之一。我国是蝴蝶兰的原产地之一,台湾地区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树立了世界蝴蝶兰育种中心的地位。经过近3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大陆地区也成为全球重要的蝴蝶兰生产和消费地之一,但由于育种工作起步晚,品种仍主要依赖引进,自主培育的品种不多,与产业规模形成巨大反差。综述了国际蝴蝶兰种质资源的现状及其杂交育种进展,指出存在问题和不足,为开展蝴蝶兰育种提供了一些思路和方向。

关键词: 蝴蝶兰 种质资源 杂交育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论蚕桑产业多元化

蚕业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前我国蚕桑产业正面临耕地面积减少、劳动力短缺、国内外市场竞争激烈以及产业比较效益下降等严峻的挑战,大力发展多元化蚕桑产业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总结蚕桑多元化产业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蚕桑产业的多元化重点是拓展动物饲料产业、生态桑及蚕丝文化产业、蚕桑食药用产业、生物质材料产业、蚕桑生物技术产业和蚕沙资源化利用产业。

关键词: 蚕桑产业 多元化 新领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桑椹高花色苷及抗氧化能力种质资源的筛选与评价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国家桑树种质资源圃华南分圃中保存的160份果桑种质资源为材料,对桑椹高花色苷及抗氧化能力种质资源进行了筛选与评价。结果表明,其总花色苷含量、总抗氧化能力和DPPH清除能力的变幅分别为106.5~1472.0 mg/L、5.4~32.3mmol/mL和33.7%~87.8%,表现出明显的品种间差异。113份二倍体和47份四倍体果桑种质资源桑椹中的花色苷含量、总抗氧化能力和DPPH清除率差异较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聚类分析表明,160份果桑种质资源可分为6大类群,分别由13、11、56、44、10和26份种质构成。桑椹的总抗氧化能力、DPPH清除率和总花色苷含量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表明桑椹的抗氧化能力与其所含的总花色苷类物质密切相关。本研究筛选出了一批高花色苷和抗氧化能力的果桑种质资源,可用于高花色苷和高抗氧化能力果桑新品种的培育。

关键词: 桑椹 花色苷 抗氧化 种质资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咖啡碱合成N-甲基转移酶研究进展

茶叶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咖啡碱是茶叶、咖啡等饮料的主要品质成分及功能成分之一。在植物体内咖啡碱生物合成的核心途径为:黄嘌呤核苷→7-甲基黄嘌呤核苷→7-甲基黄嘌呤→可可碱→咖啡碱,其中包括3步由N-甲基转移酶催化的转甲基化反应和1步由核糖核苷水解酶催化的脱核苷反应。N-甲基转移酶是参与咖啡碱生物合成的关键酶类。介绍了植物中咖啡碱的基本情况及其生物合成途径,重点综述了咖啡碱合成N-甲基转移酶的酶学特性、NMTs的克隆、基因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以及基因表达调控研究等方面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该领域的研究重点进行了探讨和展望。

关键词: 咖啡碱 N-甲基转移酶 研究进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