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水稻茎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再分配及其在稳产和抗逆中的作用
《中国水稻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满足人口增长对粮食的需求,保持水稻高产稳产和适应多变的环境显得尤为重要。水稻茎鞘储藏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s)可以在灌浆期光合受阻、非生物逆境胁迫时为产量形成提供同化物,从而缓解产量的降低。因此,茎鞘NSCs积累转运性状是水稻产量形成和逆境抗性遗传改良的潜在目标性状,调控茎鞘NSCs的积累与分配也成为水稻肥水管理的一个重要目的。综述了水稻源-库-流特征、氮肥、水分、光强、环境温度和水稻抗倒伏能力与茎鞘储藏NSCs积累与再分配的关系,氮肥运筹、合理灌溉、栽插密度等栽培措施对茎鞘NSCs积累与再分配的调控。最后,讨论了茎鞘NSCs在水稻高产稳产和抗逆性中的作用。
关键词: 水稻 茎鞘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积累与再分配 产量稳定性 抗逆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木相思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再生
《植物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黑木相思(Acacia melanoxylon)优良单株(AMY12004)的当年新生枝条带腋芽茎段为外植体,灭菌后接入MS培养基上培养,以其无菌萌芽的叶片、茎段和叶柄为实验材料,通过间接器官发生途径建立黑木相思愈伤组织诱导及高频植株再生体系。研究结果表明,诱导愈伤组织的最佳外植体为茎段;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培养基为MS+1.5 mg·L–16-BA+0.2mg·L–1NAA+3%蔗糖,诱导率为93.33%;愈伤组织再分化的最佳培养基为MS+2.0 mg·L–16-BA+0.5 mg·L–1NAA+3%蔗糖,分化率为79.17%,再生系数为9.58;再生芽生根的最佳培养基为MS+0.5 mg·L–1IBA+0.5 mg·L–1NAA+4%蔗糖,生根率为96.05%,移栽存活率为81.40%。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MAS技术培育高抗稻瘟病的杂交水稻恢复系航恢1173
《华北农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回交及自交,并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将广谱抗源H4的一个主效抗稻瘟病基因Pi46导入到优良恢复系航恢173中,并在BC2F4群体中选育到一个株叶形态较好的株系,暂命名为航恢1173。分析结果表明,航恢1173比航恢173的抗谱得以明显拓宽,并无显著的农艺性状差异,且所配杂交组合的抗性也得到显著的提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从京东方看上市公司重融资轻回报的现状及建议
《财务与会计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一项达460亿元的巨额融资计划,让上市10余年的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京东方)处于风口浪尖。"利益输送"、"融资目的不明"等,一时间,针对京东方的质疑纷至沓来。那么,如何改善上市公司重融资轻回报的现状?笔者以京东方为例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几点建议。(一)案例简介1.边亏损边融资按照京东方最新公布的融资计划,京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哺乳动物RNAi抗病毒机制研究进展
《中国兽医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RNAi是由双链小RNA(siRNA)介导的以序列特异性方式诱导同源mRNA降解的一种新技术,由于其特异性和高效性,已成为当前广泛应用的特异性基因阻断技术。虽然内源性RNAi机制在果蝇、秀丽隐杆线虫、拟南芥等低等动植物中的抗病毒侵染作用已较为明确,但在高等动物尤其在哺乳动物抗病毒感染中的研究一直处于探讨阶段。近期,《Science》等顶级学术期刊上,连续发表将RNAi应用于哺乳动物病毒性疾病的治疗性研究。发现去除病毒中的抑制蛋白,乳鼠体内产生大量内源性siRNA并对病毒进行攻击,且成功抑制病毒扩增,使得乳鼠存活。研究结果均证明RNAi在哺乳动物中也具有抗病毒功能,从而为高等动物病毒病的预防及治疗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本文简单回顾RNAi的抗病毒作用机制,叙述RNAi在哺乳动物水平上的研究情况,尤其是近期应用RNAi在小鼠以抵抗病毒对机体的感染和相关应用与安全性问题取得的新进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稻两鸭共作对稻田土壤养分动态的影响
《生态环境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鸭稻共作是有效减少化肥和农药施用的重要技术,对稻田土壤养分消耗具有一定的缓冲和调控作用。但在鸭稻共作有机生产模式中,外源性化肥投入的缺乏常常成为水稻高产的限制因素。为更好地解决有机种植中土壤养分供应的问题,对常规鸭稻共作进行了调整,建立了2种"一稻两鸭"共作生态农业模式。通过田间试验对常规稻作、常规鸭稻共作、一稻两鸭轮养及一稻两鸭套养4种种植模式下的土壤养分进行定位监测。结果表明:相对于常规稻作,3种鸭稻共作模式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土壤全钾、全氮的含量,同时减小碱解氮的消耗。与比生产前期相比,生产结束后常规水稻种植模式下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所下降,而3种鸭稻共作模式下土壤有机质含量比生产前期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4种种植模式下土壤全磷含量在生产结束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然而一稻两鸭套养和一稻两鸭轮养模式下土壤全磷含量的降低程度低于常规稻作。早稻生产结束后,一稻两鸭套养和一稻两鸭轮养模式下的土壤全磷含量比常规稻作分别高出13.53%和11.01%。与常规鸭稻共作模式相比,一稻两鸭轮养和套养模式增加了全氮以及全钾有机物的积累,同时减缓了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的下降。晚稻生产结束后,一稻两鸭套养模式下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分别比常规鸭稻共作模式高出3.7%,10.39%和7.59%。产量测定结果表明,早稻时期一稻两鸭套养模式下的水稻产量比常规鸭稻共作模式高12.90%,晚稻时期则比常规鸭稻共作高12.19%。一稻两鸭共作模式中,由于两批鸭子的存在,其排便和中耕作用几乎贯穿于水稻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因此培肥效果与常规鸭稻共作相比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对系统内的养分循环利用起到了更好的促进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