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沙打旺原生质体培养再生植株
《遗传学报 》 1991 SCI CSCD
摘要:用1%半纤维素酶,0.4%纤维素酶,0.1%果胶离析酶,CPW9M酶液分离沙打旺无菌苗下胚轴和子叶原生质体。K8P原生质体培养基悬滴培养。下胚轴原生质体形成小细胞团后用琼脂糖包埋培养,形成小块愈伤组织后转入增殖培养基M1、M2(改良MS培养基)上形成大块愈伤组织。经过两次诱导分化,在分化培养基M3(MS+0.7mg/L BA+0.2mg/L NAA),M4(MS+0.5mg/L BA+0.5mg/L KT+0.5mg/L ZT+0.2mg/L NAA)和M6(MS+3mg/L ZT+0.2mg/L IAA)上分化出苗,再生植株。由子叶分离的原生质体未能形成愈伤组织。


对伊利诺高油(IHO C80)和亚里山索高油(Alexho C23)重组群体的遗传研究
《作物学报 》 1991 CSCD
摘要:采用北卡罗莱那遗传设计 I(N.C.D.-I),对经过80代混合选择的伊利诺高油系(IHO)与经过2、3代轮回选择的亚里山索综合种(Alexho)的杂交 F_2代群体种子的油分含量等品质性状以及株高、穗长等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所研究的各个性状都存在显著的遗传方差,油分含量、蛋白质含量、赖氨酸含量、百粒重等性状的加性遗传方差都明显高于它们的显性方差;油分含量的狭义遗传力为0.39,赖氨酸为0.40,只有蛋白质低于0.30;在10%的假定人选率下,期望油分含量每周期的遗传进度高达0.77%,说明对该新群体提高油分含量的选择将是很有效的。


利用野生大豆(G.soja)种质选育大豆新品种的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 1991 CSCD
摘要:1979年以来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大豆野生大豆考察、收集、鉴定的基础上,开展了利用野生大豆(G.soja)种质选育大豆新品种的研


小麦抗赤霉病品种的配合力及复交F_1的抗性特点
《中国农业科学 》 1990 CSCD
摘要:本试验采用单花针注赤霉病子囊孢子液接种法,以病小穗数为统计单位,对6个抗病品种的双列杂交后代进行了抗赤霉病性测定,分析了这6个品种的配合力及不同抗病亲本复交组合的抗性表现。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配合力有显著差异,以繁60096、苏麦3号、宁7840的一般配合力较好,不同抗性亲本复交F_1抗病性有超亲趋势,抗病基因之间有累加性。


越冬代七星瓢虫和异色瓢虫的飞翔能力
《应用生态学报 》 1990 CSCD
摘要:在室内用飞行磨吊飞技术测定了七星瓢虫和异色瓢虫越冬代自然种群的飞翔能力。个体间飞翔特性差异极大。36.5%的七星瓢虫和23.7%的异色瓢虫每次飞翔都不到30分钟,而这两种瓢虫中都有累计飞翔20小时以上的个体。最长持续飞翔时间达8小时以上和12小时以上的个体在七星瓢虫中分别为9.4%和1.2%,在异色瓢虫中分别为21.1%和13.2%。大于30分钟的飞翔累计时间为6小时以上和12小时以上的个体在七星瓢虫中分别为20.0%和7.1%,异色瓢虫则达47.4%和28.9%。雌性个体在卵发育期间表现出很强的飞翔能力。吊飞124小时,飞翔能力的最高纪录是,七星瓢虫累计飞翔22小时27分,飞翔距离94.464km;异色瓢虫为24小时,92.550km;飞翔速度都达到2m/秒。


东北地区大豆品种资源脂肪酸组成的分析研究
《作物学报 》 1990 CSCD
摘要:测定2341份我国东北地区大豆品种资源5种脂肪酸含量。以亚油酸含量最高,45—62%。平均含量依次为亚油酸>油酸>棕榈酸>亚麻酸>硬脂酸。分析比较结果,各脂肪酸含量,不同种皮色、脐色、结荚习性、叶形和花色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棕榈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不同栽培类型、不同粒形品种间有显著差异。硬脂酸、油酸和亚麻酸含量,不同荚熟色品种间差异显著。棕榈酸含量,不同茸毛色品种间差异显著。油酸含量高、亚麻酸含量低的品种类型有:栽培大豆,育成品种,黄种皮,淡褐、褐或黑色脐,园形粒,无限结荚习性,卵园形叶,褐色荚,白花的品种材料。亚油酸含量高的品种类型是:半栽培大豆,地方品种,黑或绿色种皮,黄脐,扁椭形粒,亚有限结荚习性,椭圆或披针形叶,紫花的品种材料。各脂肪酸含量,不同地区品种间差异显著,并有较明显的地区性分布趋势。硬脂酸和油酸含量与脂肪含量分布趋势一致,中部地区品种高,南部北部地区品种低;西部地区品种高,东部地区品种低。棕榈酸、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与脂肪含量分布趋势相反,中部地区品种低,南部北部品种高;西部地区品种低,东部地区品种高。


对大豆花叶病不同抗性的大豆品种的电泳分析
《作物学报 》 1990 CSCD
摘要:大豆花叶病毒病是世界性病害,利用生化电泳技术开展大豆抗病性的生理生化基础研究工作,国内外报道甚少.本试验利用生化电泳技术对不同抗病性品种在人工接种前后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分别取样,发现不同抗病性品种接种后对花叶病毒的生化反应是不一样的,找出了接种后诱导产生特异性蛋白的植株部位和时间,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野生大豆(G.soja)种子贮藏蛋白组份 11S/7S 的研究
《作物学报 》 1990 CSCD
摘要: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分析了中国不同地区(24—51°N,97—135°E,0—2650M)野生大豆213份种子贮藏蛋白组份11S 与7S 的比值,比值范围为0.36—4.40,平均值为1.06。首次发现了11S/7S 值与材料原产地纬度呈极显著正相关(r=0.5689~(**))。并结合野生大豆生态区提出蛋白组份形成与生态诸因素之间的可能联系。从凝胶电泳扫描图的分析,提出低纬度材料11S 蛋白酸性亚基比值较高,而7S 蛋白的变异以36—40°N 材料最为丰富。得到一份11S/7S=4.40的宝贵材料,为品质育种提供了优良基因型。


大豆籽粒蛋白质含量早世代选择效果及其对产量和脂肪含量的影响
《作物学报 》 1990 CSCD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选育优质农作物品种已成为我国农作物育种的重要任务。提高大豆籽粒蛋白质含量则是优质大豆新品种选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因此,探讨提高蛋白质含量的选择方法及其对产量和脂肪含量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试验利用3个杂交组合早世代以蛋白质含量高、中、低3组进行选择,分析蛋白质含量选择的有效性及其可能对产量和脂肪含量产生的影响。


高粱生育期的遗传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 1989 CSCD
摘要:采用世代平均教分析的多元回归法对中国高粱生育期进行了遗传分析,同时研讨了杂种F_1代生育期的表现及其原因。结果表明,中国高粱相互杂交,杂种F_1代生育期略倾向早熟亲本,但基本上没有超亲现象。双亲生育期的表现制约着F_1代的表现。中国高粱生育期加性效应占绝对优势,是杂种后代决定于双亲的主要因素。同时生育期减效基因略占优势,具有负的显性效应,使杂种F_1代表现为早熟。这是长期驯化选择保留了早熟性基因的结果。显性效应及上位性效应在某些组合显著存在,不可忽略;上位性效应显得更加重要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