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3753条记录
亚洲玉米螟自然种群生命表的初步研究

植物保护学报 199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作者通过田间接种和一些辅助试验,组建了一、二代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自然种群生命表。对有关种群数量变动的一些因子作了探讨,初步明确了影响亚洲玉米螟种群数量变动的主要因子。经过生命表分析得出,沈阳地区1990年一代亚洲玉米螟种群趋势指数(1)为2.6666,1991年为1.6558。通过存活曲线分析得出,亚洲玉米螟存活曲线属于 Pearl(1928)提山的Ⅱ型曲线,表明亚洲玉米螟种群消亡的主要阶段发生在生命的早期(卵至蛀前幼虫期),全世代存活率仅为1%左右。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 生命表 自然种群 存活曲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接种大豆花叶病毒后、大豆叶片超氧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蛋白组份的变化

植物病理学报 199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接种大豆花叶病毒后大豆叶片中超氧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及蛋白组份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接种大豆花叶病毒后,大豆叶片中超氧物歧化酶活性低于未接种对照株,过氧化物酶活性高于对照;蛋白质含量及蛋白组份中大分子量组份相对含量有所降低。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亲本杂交方式对后代的遗传变异及品系产量表现的影响 Ⅰ.单交与双交的比较研究

作物学报 199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1985—1990年用两套亲本的单、双交组合为材料,比较后代表现及选择效果,以明确双交是否较单交更优越。结果表明:单、双交组合F_2代的株高、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单株粒重的平均表现、标准差及变异系数无大差异。双交组合多数性状的变异幅度处在两个单交组合之间。除第二套组合双交的主茎节数同时显著少于两个单交外,其余性状均未能同时达到显著水平。按相同育种目标入选的高世代品系在生育期、抗倒伏、抗病性方面,双交均可获得与单交相似的选择效果。两个单交组合与相应的双交组合的F_4、F_5品系平均产量、20%高产品系平均产量、前二名高产品系平均产量的差异未能达到显著水平。看来,对产量进行选择,双交并不比单交更优越。

关键词: 大豆 单交 双交 变异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质-核互作不育系研究

科学通报 199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世纪初以来,在大豆中陆续发现多种雄性不育材料,但绝大多数属核不育类型。唯一一例大豆细胞质不育系的报道,是Davis于1959年在其申报的一项杂交种专利中提到的。他声称通过栽培豆与栽培豆杂交获得了细胞质不育系。但专利公布至今已逾8年,未见进一步的研究报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蚜有翅蚜产生的原因

昆虫学报 199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研究拥挤、寄主质量、温度和蚜型等因子对大豆蚜(Aphis glycines)有翅蚜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1.大豆蚜无翅胎生成蚜个体间的拥挤是有翅蚜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低密度下拥挤反应随密度增大而增强,但过度拥挤会导致反应的降低。无翅若蚜间的拥挤不能导致其本身发育为有翅胎生蚜。2.寄主质量能改变无翅胎生成蚜对拥挤的反应。每笼2头经成熟叶片处理的无翅胎生成蚜后代中有翅蚜的比例高于幼嫩叶片和对照(无叶片)处理,且饥饿不能促进有翅蚜的产生。3.温度能影响有翅蚜的产生。较高的温度(30℃和25℃)较21℃对有翅胎生蚜的产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4.不同母蚜型产生有翅蚜的能力不同。有翅胎生蚜间的拥挤也能使其在后代中产生少量的有翅蚜,但对拥挤的敏感程度低于无翅胎生蚜。

关键词: 大豆蚜 翅的两型现象 拥挤 寄主质量 温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抗性不同大豆品种感染灰斑病后若干生化反应

作物学报 199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豆灰斑病(Cercospora sojina Hara)又称蛙眼病,1915年首先在日本报道,现已遍及美国、巴西、日本、中国等主要大豆产区,且有蔓延的趋势。目前对大豆灰斑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抗源的筛选、鉴定,抗性遗传,灰斑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及生理小种鉴定等方面,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品种对赤霉病抗扩展性的遗传研究

作物学报 199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采用单花针注法接种,以病小穗数为统计单位,对1个感病品种和6个抗病品种杂交取得的F_1、F_2、B_1、B_2及其P_1和P_2进行了抗性调查,研究了这6个小麦品种抗赤霉病性的遗传,结果表明:6个抗性亲本抗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繁60096、苏麦3号、宁7840、翻山小麦、龙79B-1165、克80F_(3-119),抗病性以加性效应为主,显性效应不可忽视,互作效应不重要,抗病性呈部分显性,抗感病亲本之间存在3—4对基因之差异。

关键词: 小麦 抗性遗传 赤霉病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初析大豆花叶病若干症状类型生理、生化性状变化

植物病理学报 199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防虫网室中,接种SMVⅡ—2毒株的合半25号大豆植株产生花叶、疱状凸起、矮缩和顶枯症状。测得各症状型的叶绿素含量均低于对照,叶绿素a/b值略低于对照,蛋白质含量高于对照(花叶、疱状凸起)或低于对照(矮缩,顶枯);过氧化物酶活性均高于对照,顶枯症过氧化物酶活性是对照的13.5倍;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分为快(A)、中(B)和慢带区(C),从电泳扫描图上看,各症状型的谱带总数低于对照,但顶枯症的快带区比对照多出一条迁移率最高的谱带(Ag)。另外,对照快带区的谱带峰值低于慢带区,而各症状型却相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四种进化类型大豆酯酶同工酶酶谱的比较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改进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酯酶同工酶,使酶谱清晰度大为提高.用此法分析了我国北纬35°和45°地区四种进化类型的大豆种子.结果表明,不同进化类型大豆种子的酯酶同工酶谱有较明显的差异.

关键词: 大豆 酯酶 同工酶 进化 凝胶电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粱穗结构性状的基因效应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199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两个单交组合的P_1、P_2、F_1、F_2、B_1和B_26个世代群体的数据进行了世代平均值分析。估算了a、d、aa、ad和dd各类基因效应及其相应的方差和平方和百分比。分析表明,世代间有显著差异,其差异大小取决于杂交双亲。一级枝梗和穗轴长两个性状的加性效应比例占60%以上,二级枝梗的显性率最高(48.76%),其次是加性效应(42.49%)。一、二级枝梗的上位效应占10%左右,穗轴长的上位效应占32.41%。可见,上位效应对穗结构性状的遗传也是不可忽视的。

关键词: 高粱 穗结构性状 世代平均值 基因效应 上位效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