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辐照及小包装气调综合技术保鲜人参的研究
《核农学报 》 1992 CSCD
摘要:本实验以吉林省长白山区抚松人参为试材,进行了辐照保鲜人参的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硅窗气调小包装+20Gy ~(60)Coγ射线辐照人参,室内贮藏127天,地窖贮藏249天,保鲜率均达90%以上。保鲜参除总糖略有降低外,人参总皂甙和氨基酸组成均无明显变化。包装袋中的气体组成以CO_2<5.7%、O_2>10%、O_2/CO_2在1.4—3.0左右为宜,有效的辐照剂量为20—40Gy。
关键词: ~(60)Coγ射线 硅窗气调袋 人参 保鲜


草地螟迁飞活动的雷达观测
《植物保护学报 》 199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80年代初期,我国草地螟猖獗为害,其虫源和迁飞问题不清。1984年6月在山西省雁北地区应县应用雷达观测了草地螟蛾的迁飞活动,并辅以地面发生动态调查,查明当地越冬茧密度约达每平方公里2000万头,6月2日羽化率为2.7%,6月10日达66%。成虫在15℃以下不飞行,15—17℃受震动后,在近地面几十厘米高处做数米距离的飞行;18℃以上则能主动飞行;20℃以上大量主动飞行。迁飞的高度在400m 以下,多在80—240m之间。成虫一般白天不起飞,多数在日落前后起飞。飞行方向与气流方向一致,多数向东北方向迁飞。在当地羽化盛期,当出现西南气流、气温上升达20℃以上时成虫大量迁飞。


大豆生化遗传研究——Ⅰ.超氧物歧化酶谱型Ⅰ和谱型Ⅲ的遗传
《作物学报 》 199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超氧物歧化酶(SOD)酶谱型不同的3个基因型配制了2个杂交组合,根据 F_1、F_2及F_3资料对两种酶谱型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大豆超氧物歧化酶 SOD b1b2谱带的有无受一对互为显隐性的主效基因(Major gene)控制,分别用 Sod 1和 sod 1表示;C 区的变异受两个位于同一基因位点上的共显性基因(Codominant allele)控制,分别用 Sod2-f 和Sod 2-s 表示。Sod 1和 Sod 2两对基因相互独立。


栽培大豆(G.max)×半野生大豆(G.gracilis)后代主要农艺性状遗传参数的初步分析
《作物学报 》 199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利用三个不同结荚习性的栽培大豆(G.max)做母本,分别与三个半野生大豆(G.graeilis)按NCⅡ设计配制的9个杂交组合,估测了F_1、F_2代主要农艺性状的优势指数;F_2代主要农艺性状的平均数、变幅、遗传变异系数、遗传力和预期遗传进度。试验结果表明:F_1代除百粒重、主茎有效节数以外,其余性状均有明显的杂种优势;F_2代除有效分枝、主茎粗以外,其余性状的优势指数均明显下降;F_2代遗传变异幅度大小的趋势为有限组合>亚有限组合>无限组合;生育日数、株高的遗传力高,可在早期世代进行选择;单株粒数、单株荚数、主茎粗的遗传力低,应在较晚世代选择;单株粒重及其主要构成因素均有较大的遗传进度绝对值,无限组合的遗传进度明显低于有限、亚有限组合。
关键词: 栽培大豆 半野生大豆 遗传变异系数 遗传力 遗传进度


不同类型水稻茎秆维管束的研究第1报茎秆大、小维管束数的类型间差异
《辽宁农业科学 》 1991 CSCD
摘要:测定68个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系)茎秆大、小维管束数的结果表明,肥力和密度主要影响分蘖数,对茎秆大、小维管束数无显著影响,分蘖间大、小维管束数的变化也较小;不同类型茎秆大维管束数均是穗颈<第3节间<第2节间,小维管束数也是穗颈最少,第2和第3节间无显著差异;无论亚种间还是不同亚种的类型间穗颈大维管束数都存在极显著差异,而亚种内类型间的差异则未达到显著水平;穗颈小维管束数亚种间差异不显著,但亚种内类型间有一定差异;第2节间与穗颈大维管束数之比和穗颈大小维管束数之比的变化趋势与大维管束数相似,而且后者更为稳定,可作籼粳分类的两个参考解剖指标;穗颈大、小维管束数与穗颈粗呈极显著的正相关。
甜菜枯萎病及防治研究
《植物保护学报 》 1991 CSCD
摘要:从甜菜根和叶上分离的各种真菌、细菌进行人工接种,以病叶汁液磨擦接种,均未重复出现田间枯萎植株。分析甜菜病、健植株磷的含量,健株比病株高出2倍以上。测试健株土壤含磷量比病株土壤高出5倍。病株土壤经蒸气或高压灭菌后土壤里有效磷比未灭菌土壤明显地高,生长的甜菜健旺。在缺磷培养液里生长的甜菜重复出现田间枯萎症状,可见甜菜枯萎病是缺磷引起的一种新的生理病害。1979—1981年小区试验施磷肥区防治缺磷枯萎病效果显著,单施氮肥加重病情。1982—1987年在双辽、德惠、农安和怀德等县,每亩施磷酸二铵10—20公斤,或过磷酸钙57—75公斤作种肥或底肥大面积防治13万亩,防效为70—95%,增产30—300%,增糖0.8—4度。


草地螟雌蛾生殖系统发育的形态变化
《昆虫学报 》 1991 CSCD
摘要: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 L.雌蛾生殖系统的发育变化国内已在预测上应用,但国内外尚缺乏形态描述的实验依据。我们在1984年进行越冬代草地螟雌蛾生殖系统发育形态的观察,并探讨供预测应用的雌蛾发育调查分级,提出判别种群发展趋势的方法。


植物组织中光合产物的放射自显影定位——冷冻取代树脂包埋法
《细胞生物学杂志 》 1991 CSCD
摘要:本文采用以简易的广口冰瓶内加干冰作冷冻剂,以替代超低温(-80℃)冰箱。用以冷冻无水丙酮作取代液,对植物材料进行冷冻取代脱水,固定。经无水GMA预聚合后浸透、包埋、低温紫外线照射聚合,半薄切片、制片和涂敷核_4型乳胶,曝光后显、定影等操作。为植物体中溶性物质(包括引进外源溶性物质)放射自显影定位、定向研究、提供技术方法。


中国高粱穗长的遗传与改良
《作物学报 》 1991 CSCD
摘要:中国高粱,尤其是北方高粱,穗长比较短,是影响产量提高的重要因素,因此改良中国高粱穗结构,将有利于产量的提高。本文采用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分析了中国高粱穗长的遗传特点,供育种工作者改良中国高粱品种时参考。


高粱主要农艺性状基因效应的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 1991 CSCD
摘要:采用世代均值的多元回归法对中国高粱主要农艺性状基因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株高、地上节数及穗柄长主要以加性效应为主;这3个性状上位性效应亦重要。穗粒数、穗粒重及茎粗的显性效应占优势。它们的上位性效应似乎比加性效应更加重要。500粒重的加性效应、显性效应并重,但其上位性效应在某些组合仍起一定作用。株高的加性效应值为负值,说明中国高粱株高隐性基因较多,有利于中矮秆杂交种的培育。单株产量的显性效应值为正值,便于提高杂交种单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