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3753条记录
用栽培大豆与半野生大豆间的杂种F_2群体构建基因组分子标记连锁框架图

科学通报 199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遗传图谱的构建,是基因组研究中的重要环节,可为基因定位与克隆及基因组结构与功能等研究打下基础.大豆是主要的油料作物,也是植物蛋白的来源之一,然而其细胞遗传学研究

关键词: 大豆 分子标记连锁图 F_2群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茶子属中的茶子亚属和单性花亚属的核型研究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1997 CSCD

摘要:对茶子属中的两个最大亚属——茶子亚属和单性花亚属中部分种类的核型做了研究。结果表明,茶子亚属的8个种中有6个为二倍体(2n=2x=16),1个为单倍体(2n=1x=8),1个为四倍体(2n=4x=32),平均核型不对称系数为59.44%;单性花亚属的4个种均为二倍体(2n=2x=16),平均核型不对称系数为63.6%,由此可以看出,茶子属的进化是从染色体倍性和核型不对称性这两个方面进行的。

关键词: 茶子亚属,单性花亚属,核型,进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进化型大豆花的结构研究

应用生态学报 1997 CSCD

摘要:利用光学显微镜,对大豆属(Glycine L.)中的不同进化型大豆花的结构进行了比 较研究.结果表明,野生大豆(Glycine soja)蝶形花冠中的2枚龙骨瓣分离,筒状花萼的解 剖结构中没有组织分化.栽培大豆(Glycine max)蝶形花冠中的2枚龙骨瓣完全愈合成为 一体.花萼结构由表皮和无规则的薄壁细胞组成,在薄壁细胞间等距分布细小的退化维管 束.2种大豆花的花瓣存在明显差异.可以认为,在进化程度较高的两侧对称的蝶形花冠 的大豆属中,仍然保留有原始花的结构特征.

关键词: 野生大豆 栽培大豆 龙骨瓣 维管植物 演化形态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穗颈维管束性状的类型间差异及其遗传的研究

作物学报 199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1987~1990年以包括典型粳型、典型籼型、通过籼粳稻杂交育成的偏粳型和偏籼型4种类型共68个品种为试材,研究了穗颈维管束性状的类型间差异及其遗传。结果表明:无论亚种间还是不同亚种的类型间,穗颈大维管束数均存在显著差异,而亚种内类型间的差异则未达到显著水平;穗颈小维管束数亚种间差异不显著,但亚种内类型间有一定差异;第2节间与穗颈大维管束数之比和穗颈大小维管束数之比的变异趋势与穗颈大维管束数相似,而且较后者更为稳定,可作为籼粳亚种分类的2个参考解剖指标;籼粳亚种间杂交,穗颈大维管束数在F_1接近双亲平均值,F_2呈连续变异,接近正态分布,正反交F_1表现和F_2分离均无显著差异。

关键词: 水稻 粘粳亚种分类 制粳亚种间杂交 穗颈维管束 遗传分析

水稻品种在不同纬度下持久抗瘟性的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199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1990~1994年,经在不同纬度、不同海拔高度和不同稻作生态类型的重病区设立6个持久抗性稻瘟病鉴定圃。从38000份国内外稻种资源中筛选出140份材料。通过多个抗性组分进行了系统研究。初步表明,Tetep、小粒野生稻(Oryza minuta J.S.Presl ex C.B.Presl)湘资3150、天津野生稻、谷梅2号、魔王谷等被认为具有持久抗性品种的特征和性能,其中小粒野生稻为兼具抗稻褐飞虱(Nilaparvata lügens Stl)的多抗性品种;研究还表明从古老的地方品种及野生稻中发掘持久抗瘟性抗源获得率高。通过对品种多抗性组分主成分分析和品种抗性系统聚类分析,提出了持久抗瘟性鉴定的4个有效组分和品种抗性分类的方法。

关键词: 水稻资源 持久抗瘟性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野生大豆(Glycine soja)茎叶性状的多态性及其地理分布

作物学报 199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5279份中国野生大豆资源主茎明显程度、叶形、茸毛颜色等茎叶性状的多态性及其地理分布进行了分析。发现在中国野生大豆资源中,主茎不明显、蔓生型基因型为主,叶形以卵圆形和椭圆形为主,茸毛色以棕色为主。并发现大豆籽粒大小与茎叶性状有密切关系,即随着大豆百粒重的增加,主茎明显、卵圆形叶、灰茸毛基因型所占的比例明显增加。

关键词: 野生大豆 茎叶性状 多样性 地理分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属Glycine亚属植物花粉形态研究

作物学报 199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大豆属Glycine亚属中10个种的花粉进行了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的观察.发现多倍体材料的花粉大于二倍体的.并发现Glycine亚属诸种花粉的形状、萌发孔、外壁纹饰均存明显差异.

关键词: 大豆属 Glycine亚属 花粉 形态 观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野生大豆rbcS基因的克隆及结构分析

植物学报 1996 SCI 北大核心 CSCD

关键词: 野生大豆 rbcS基因 核苷酸顺序 同源性比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花叶病引起的大豆顶端坏死症

作物学报 199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个抗病亲本和2个感病亲本配制4个杂交组合和4个回交组合,调查其F_1、F_2和BCF_1群体接种东北大豆花叶病毒二号株系后,顶端坏死株的形成和分离比例。F_1表现两种类型:无症株和坏死株,F_2表现三种类型:无症株、有症株(花叶、皱缩等)和坏死株。其分离比例或为3抗:1感,或为7抗:9感,X~2测验符合一对显性基因控制或者两对隐性互补基因控制。

关键词: 大豆花叶病 顶端坏死 抗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野生大豆(G.soja)籽粒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地理分布

作物学报 199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分析了中国野生大豆资源5279份百粒重、种皮色、泥膜、脐色等籽粒性状的多样性及其地理分布。发现:(1)81.1%材料的百粒重≤2.5g。(2)百粒重的大小与种皮色、泥膜、脐色有密切联系。(3)籽粒性状的变异中心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和东北地区的东南部。根据中国野生大豆籽粒性状的综合表现,讨论了:(1)根据百粒重,野生大豆分型如下:百粒重≤2.5g为“野生型”,2.51-5g为“半野生Ⅰ型”,> 5g为“半野生Ⅱ型”。(2)根据野生大豆籽粒性状的变异中心,提出大豆起源于我国北方。除了黄河流域以外,东北的东南部很可能是另一起源地。

关键词: 野生大豆 籽粒性状 遗传多样性 种下分型 变异中心 大豆起源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