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细茎大豆(G.gracilis)rbcS基因结构与分子进化分析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 199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细茎大豆的嫩叶中提取总DNA,用PCR方法扩增得到包含完整编码区的 rbc S基因并将其克隆到PBLUESCRIPT载体中.完成全基因 1089个核苷酸测序后,运用PC-GENE进行顺序编辑和同源比较,并应用MEGA1.02软件中的Neighbor-Joining方法画出Rubisco小亚基分子的系统进化树.
关键词: 大豆 rbcS 序列分析 Neighbor-joining方法 分子进化


论农业科技企业管理制度的规范与创新
《农业经济问题 》 199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论农业科技企业管理制度的规范与创新岳德荣郑玉亭赵国辉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农业科技企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成为转化农业科技成果、发展农业科技产业的重要基础。然而,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新形势下,农业科技企业在内部管理机制上还相当不完...


人参(Panax ginseng)的氮过剩现象──人参氮毒原因初探
《土壤学报 》 199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1985-1990年间,我们在长白县及公主岭进行的四次NPK三要素试验中,发现氮肥抑制了人参生长发育,降低了产量(5%显著水准),而倍量氮肥,减产达1%显著水平。继续研究证明,人参硝酸还原酶活力(NRA)甚低,追施氮肥使组织,积累,促进了呼吸作用,植株干物中N、Si及Cu、Zn、Fe、Mn含量增加,Ca、Mg、K、Na等阳离子减少,表现出氮毒征象。本文称氮过剩症,它是指氮素供应超过了由极低NRA催化的转化代谢速率,而引起的一种毒害现象。


栽培大豆与半野生大豆杂种F_2群体中RFLP标记的偏分离及其形成原因的分析
《遗传学报 》 1997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研究了大豆56个DNA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标记在一栽培大豆/半野生大豆杂种F2群体中的分离。结果表明,25%的RFLP标记表现了偏分离,偏离的方向主要趋于栽培大豆亲本,其形成原因主要是存在着配子体选择。这对研究大豆的遗传及育种选择等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偏分离,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标记,大豆


雷达观测空中飞行昆虫的有效距离
《昆虫知识 》 199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包覆细铜纱网的乒乓球作为标准检测目标,检测了X-频带,波长3cm的公主岭昆虫雷达观测空中飞行昆虫的有效距离。检测到乒乓球回波的最远距离为5185.6m;计算观测个体粘虫Mythimnaseparata(Walker)的最远有效距离约为2000m,观测个体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Stal)的最远有效距离的为300m。该雷达适于观测粘虫等体重几十mg的昆虫在空中的飞行动态。


中国东北、内蒙古地区茶藨属果树资源的研究
《自然资源学报 》 199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对东北、内蒙古地区茶属果树资源进行了调查,初步查明有19种、2变种、1变型,并对其特征、特性、生境、分布及利用价值进行了研究,总结了驯化栽培的研究结果,提出了开发利用的建议。
关键词: 果树,东北,内蒙古,开发利用


环坡深耥大垄豆禾混播治理风蚀穴试验
《中国沙漠 》 199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严重风蚀穴(群众称之为风剥板)不均匀分布于流动沙地中,坚硬紧实,单一生物措施难以治理。经采取环坡深耥大垄,运用豆科牧草沙打旺与禾本科谷子混播的方法,使风蚀穴得到了治理,方法简单易行,并取得明显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 风蚀穴,深耥,混播


温湿度对越冬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存活的影响
《生态学报 》 199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温度和相对湿度对越冬异色瓢虫存活的影响,采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试验了秋冬季收集的异色瓢虫自然种群在不同温湿度组合下,经不同时间后的存活率和存活时间。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最佳温湿度组合为0℃,RH75%。此条件下处理6个月以上时存活率仍达80%以上,存活时间近9d;温度对异色瓢虫的存活影响最大,湿度次之,温湿度的交互作用最不重要;由试验结果建立了不同处理时间下,温湿度与存活率和存活时间之间关系的一系列二次回归方程。对方程分析表明:0~4℃为异色瓢虫越冬的适宜温度,小于0℃的低温引起存活率下降和存活时间缩短,RH70%~80%为异色瓢虫越冬的适宜湿度,低于RH60%和高于RH90%不利于存活;处理后的异色瓢虫的存活率和存活时间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减小。但处理时间为6个月以内时,存活率的下降幅度较小
关键词: 异色瓢虫,温度,湿度,存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