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一个新颖南极微生物酯酶EST112-2的功能鉴定和在手性叔醇(S)-芳樟醇制备中的应用(英文)
《有机化学 》 2018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手性叔醇是合成药物和一些香料产品的非常重要中间体.芳樟醇是叔醇的一种,不同构型的芳樟醇具有不同的香气.因此如何研发合适的制备方法以获得高光学纯度的芳樟醇等叔醇是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生物酶催化合成符合绿色化学的理念,但是由于叔醇化学结构中的空间位阻影响,使用生物酶催化的拆分反应制备高光学纯度的叔醇比较困难.对来自南极微生物的一个新的酯酶EST112-2进行了功能鉴定,并将其作为合成手性芳樟醇的生物催化剂.EST112-2可以通过不对称水解乙酸芳樟酯获得(S)-芳樟醇.对反应的p H、温度、共溶剂、底物浓度、催化剂用量以及反应时间等参数进行优化,EST112-2制备的(S)-芳樟醇的光学纯度大于66%,得率超过72%.EST112-2制备的(S)-芳樟醇的光学纯度要远远高于以往报道.
关键词: 生物催化 南极微生物酯酶 动力学拆分 手性叔醇 (S)-芳樟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茶类陈年茶的生化成分分析及其抗氧化活性
《现代食品科技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本文研究了三个不同茶类陈年茶的生化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采用比色法测定了这些茶样中水浸出物、茶多酚、总黄酮、可溶性总糖、游离氨基酸、茶黄素、茶红素及茶褐素的含量,同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了这些陈年茶样中没食子酸、儿茶素单体及咖啡碱含量,采用FRAP法测定了其总抗氧化能力。结果显示不同茶类陈年茶样中主要品质生化成分含量相差较大,同一茶类不同品种或产地的陈年老茶样中主要品质生化成分含量也有差别。三个不同茶类供试茶样中EGC均未检出;陈年红茶样中GC和CG未检出;陈年乌龙茶样中GC和EGCG含量显著高于其他茶叶;陈年黑茶样中GA含量普遍较低,滇药香熟普砖茶中各儿茶素组分均未检出。不同茶类陈年茶样总抗氧化能力相差较大,其中以陈年千家寨生普散茶的抗氧化能力最强,且它的抗氧化活性与其茶多酚和儿茶素总含量呈浓度依赖关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马来西亚的金丝燕及“燕屋”技术研究综述
《林业与环境科学 》 2018
摘要:燕窝具有极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原本采自悬崖峭壁的天然岩洞。随着燕窝消费需求的增加,东南亚国家将金丝燕(Aerodramus fuciphagus)逐渐从岩洞引向"燕屋"生产燕窝,形成经济规模庞大的"燕屋"产业。文章综述了生产燕窝的金丝燕的种类、分布、生物习性等,重点介绍了马来西亚"燕屋"发展过程以及建造的主要关键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英红九号六大茶类生化成分分析及体外活性评价
《食品研究与开发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对英红九号茶树品种六大茶类(绿茶、白茶、黄茶、乌龙茶、红茶和黑茶)的生化成分含量进行分析,并进行体外活性评价。结果表明:英红九号六大茶类中生化成分特点是绿茶的可溶性糖和水浸出含量最高,白茶的各生化成分含量均处于其他茶类之间,黄茶的茶多酚和儿茶素含量最高,乌龙茶的氨基酸含量最高,黄酮和可溶性糖含量最低,红茶的黄酮含量最高,茶多酚、儿茶素、氨基酸和水浸出物的含量最低,黑茶的氨基酸和水浸出物含量较高,茶多酚和儿茶素含量较低,仅稍高于红茶。英红九号六大茶类的体外抗氧化活性表现为绿茶、乌龙茶和黄茶的活性较高,体外抑制α-淀粉酶活性表现为绿茶和乌龙茶的活性较高,体外抑制脂肪酶活性表现为黑茶活性最高,其他茶类活性相差不大。
关键词: 英红九号 六大茶类 生化成分 抗氧化 降血糖 减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龙眼顶芽转录组简单重复序列(SSR)标记信息分析及分子标记开发
《植物生理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随着新一代测序技术的发展,大量的转录组数据和表达序列标签(EST)成为开发简单重复序列(SSR)标记的可利用资源。本研究利用MISA软件筛选龙眼(Dimocarpus longan)顶芽转录组数据库序列,从114 445条龙眼转录组unigene序列中发现11 546个SSR位点,SSR出现频率为10.09%。其中1 975条unigene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EST-SSR位点,占所有SSR位点的比例为17.10%,SSR出现的平均距离为7.52 kb。从龙眼转录组SSR核苷酸基序类型来看,二核苷酸(52.11%)和三核苷酸(46.15%)出现频率最高,占所有核苷酸出现频率的99.26%。在龙眼转录组SSR中二核苷酸重复基元出现频率最高的是AG/CT(4 250个,占36.81%),三核苷酸重复基元出现频率最高的是AAG/CTT(1 109个,占9.61%)。对含SSR位点的9 571条unigene序列进行引物设计,共设计出了8 347对SSR位点特异引物。随机挑选合成50对EST-SSR引物,以‘石硖’、‘储良’、‘古山2号’、‘立冬本’等四份龙眼材料的基因组DNA为模板对这批引物进行PCR扩增、筛选,结果表明,其中21对引物能产生理想的PCR产物,有效扩增率为42%;16对引物扩增条带具有多态性,占有效引物的76.2%;16对多态性引物共扩增获得50个条带,其中多态性片段21个,每对引物平均产生1.31个多态性片段。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绿色木霉菌合成金纳米颗粒的可能性及影响因素
《微生物学通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背景】金纳米颗粒(AuNPs)凭借其稳定性、抗氧化性能和生物相容性在许多领域有广泛应用。目前关于微生物合成金纳米颗粒的研究较少。【目的】对微生物合成金纳米颗粒的可能性以及影响因素进行探究,有利于揭示具体的合成机制,发现AuNPs的特性以及合成位置与菌丝和影响因素的关系。【方法】以绿色木霉菌(Trichoderma viride)菌株(GIM3.141)为菌种资源,通过目视检测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X射线衍射和透射电镜等手段分析合成AuNPs的特征。探讨细胞内生物合成金纳米颗粒(AuNPs)的可能性,研究生物量、初始金离子浓度、溶液pH等因素对细胞内合成AuNPs的影响。【结果】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AuNPs以金纳米晶体形态存在。透射电镜分析表明AuNPs主要位于细胞壁膜间隙,一小部分附着在细胞壁上。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分析表明,金纳米颗粒粒径随着生物量添加量和溶液pH的升高而变小,随着初始金离子浓度的升高而变大。【结论】非致病性真菌绿色木霉菌可以在细胞内合成AuNPs,其中包括伪球形、三角形、四边形和六边形等多种形状,粒径范围从几纳米到三百纳米,为大规模、低成本、无污染地生物合成纳米颗粒工艺提供了菌种资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冷冻浓缩处理对桑果汁品质的影响
《食品科技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研究冷冻浓缩处理对桑果汁品质的影响,将桑果原汁经过浓缩处理,以p H、总酸、可溶性固形物、花青素、含氮物质、Vc等作为指标,通过考察冷媒温度对冰晶质量和纯度的影响,得出最佳冷媒温度,比较了多级浓缩后营养成分的损耗情况,并对复原汁的理化特性及营养成分进行检测,分析经不同方式浓缩处理后品质间的差异,且对其品质进行了感官鉴定。结果表明,最佳的冷媒温度范围是(—16~—20)℃,随着冷冻浓缩级数的增加桑果汁浓度不断升高,3级浓缩汁的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达46.7°Brix,花青素高达8159.2 mg/L,营养成分基本成倍数增加;冷冻浓缩汁复原后p H、总酸、可溶性固形物、含氮物质没有显著的变化,花青素和Vc含量略微下降,损失率不超过10%,远小于热处理损失。经过冷冻浓缩处理后,桑果汁浓缩效果良好,且最大程度地保存桑果原汁特有的营养物质和风味,浓缩汁感官品质均匀一致,保持了果汁的原有色泽、风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3种植物生长延缓剂对盆栽海南三七的矮化效果
《热带农业科学 》 2018
摘要:以海南三七的组培苗为材料,使用不同浓度的多效唑、矮壮素和丁酰肼浇灌植株基部,探究其矮化效果及对观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100、300和500 mg/L多效唑各浇灌1次,可使海南三七的株高变矮46.6%~65.6%,株幅变少22.5%~32.9%,主芽基茎增粗10.1%~14.1%,而且植株紧凑、叶色亮丽,观赏价值高;而使用100、300、500 mg/L多效唑浇灌2次,植株生长严重受阻;使用100、300、500 mg/L丁酰肼和矮壮素浇灌1次和2次,均不能矮化海南三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