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2017年度工作总结会议在广州成功召开
《广东畜牧兽医科技 》 2018
摘要:2018年3月3日至6日,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2017年度工作总结会议在广州市燕岭大厦成功召开,会议由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动物科学研究所承办。广东省农业科学院院长陆华忠、农业部畜牧业司行业发展与科技处处长罗健、农业部科教司产业处调研员孙俊立、广东省农业厅科教处处长程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环剥对荔枝叶片营养及花果生长发育的影响
《广东农业科学 》 2018
摘要:以不环剥为对照,跟踪研究冬季环剥荔枝叶片和花穗中矿质营养、内源激素含量动态变化,探讨环剥对果实产量及风味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环剥不同程度降低荔枝叶片在开花前不同时间内的N、P、Ca、Mg、B含量,对K含量没有影响,明显提高叶片Mo含量。环剥荔枝花穗硝态氮、铵态氮和K含量显著提高,但Ca、Mg、Mo含量显著降低,N、P、B含量变化不大。叶片和花穗中多种养分含量的下降,是环剥导致荔枝开花期花量明显减少的重要原因。同时,环剥明显提高叶片脱落酸(ABA)、生长素(IAA)、赤霉素(GA3)和玉米素核苷(ZR)含量,明显降低花穗ABA、IAA含量,但提高花穗GA3和ZR含量,有利于减少落果,从而使果实增产57.9%,产值提高260.3%。环剥对果实品质和风味影响不大,但对香气有一定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东设施栽培下10个葡萄品种生长发育特性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 》 2018
摘要:为筛选适应广东地区及其相近气候地区栽培的优质鲜食葡萄品种,2016年对引进的10个葡萄品种成龄树的物候期、生长和结果习性、果实性状和品质等进行了观察和比较,并对果实性状与品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0个鲜食葡萄品种在薄膜大棚设施栽培条件下,萌芽期为2月中下旬,成熟期主要集中在6~7月;夏黑、巨峰等7个品种生长势最旺,其余3个品种长势中等;8611产量最高,其次是东方之星、阳光玫瑰、温克、红巴拉多、巨峰,产量达5 644.48 kg/hm~2;10个品种果粒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在12.18%~18.47%,其中以夏黑、红巴拉多、阳光玫瑰、玫瑰香含量最高,口感较好。综合而言,夏黑、阳光玫瑰、巨峰综合性状优良,可以在广东地区设施栽培推广;红巴拉多、温克、东方之星品质良好,能调节果实成熟期,可作为搭配品种适当推广;8611、红富士、泽山一号、玫瑰香品质或产量欠佳,不适宜在广东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植物磷利用研究在水稻分子设计育种中的应用
《分子植物育种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磷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大量元素,作物对磷肥的利用效率约20%~30%,提高水稻的磷利用效率是实现绿色超级稻分子设计育种的关键。本研究首先对目前植物的磷吸收和运输过程中磷转运体、根构型改变、根际有机酸分泌、酸性磷酸酶和植酸酶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进一步总结了植物长距离及局部磷信号传导和调控的相关基因及网络,最后探讨了植物磷吸收和利用高效基因在水稻分子设计育种中的策略和方法。通过对植物磷吸收和利用代谢途径的梳理,为培育水稻磷高效的新品种提供设计思路,进而验证磷吸收和利用代谢通路涉及的基因在水稻中的表达调控模式,为提高水稻的育种效率提供理论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蚯蚓在我国南方土壤修复中的应用
《生物多样性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蚯蚓作为生物量最大的土壤动物,对土壤生态系统和环境质量影响深远。本研究介绍了华南地区主要应用的皮质远盲蚓(Amynthas corticis)、毛利远盲蚓(A. morrisi)、壮伟远盲蚓(A. robustus)、参状远盲蚓(A. aspergillum)、南美岸蚓(Pontoscolex corethrurus)和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的生态特征,阐述了它们与土壤pH值、酶活性、金属富集和有效性改变、孔道和微团聚体形成之间的紧密关系:(1)蚯蚓生存的土壤酸碱性范围较广(p H为3.8–7.9),其存活率与土壤类型、有机质含量和成分、土壤污染程度和蚯蚓种类相关;(2)肠道内、蚓粪和蚓触圈的酶活性分别表征了蚯蚓取食喜好、土壤养分循环及微生物种群特征;(3)蚯蚓能够富集不同种类的金属并改变其有效性,这些变化具有蚓种间、金属种类间和土壤类型之间的差异;(4)蚯蚓活动及其生产的蚓粪能改变土体结构、产生孔道、影响土壤团聚体数量、大小和分布。蚯蚓的上述作用使其在解决中国南方红壤酸化、土壤金属污染、茶园土壤养分不平衡、高速公路建设临时用地土壤损毁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由于华南远盲蚓的生理特征差异研究较少,远盲蚓繁育技术的缺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这些蚯蚓在中型和大型尺度下应用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有必要进一步挖掘蚯蚓在土壤修复中的潜力,进行蚯蚓主导的相关技术研发,深入探讨其影响机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种适用于龙眼人工杂交的改良方法
《中国热带农业 》 2018
摘要:传统龙眼人工杂交存在效率低下、坐果率较低等问题。为了提高杂交效率,作者研发了一套改良型的人工杂交新方法。具体操作方法:在龙眼母本植株的花穗定型后将要开花前,采用多效唑处理母本植株,大量减少雄花数量,促使单一花穗的雌花集中开放;采摘雄花盛开的父本花穗枝条,对着母本花穗轻轻摇动,使花粉飘散,完成人工杂交授粉,然后去除剩余的花蕾,套袋即可。与传统杂交方法相比,改良人工杂交新方法可以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将传统单个花穗完成授粉时间从4~6 d减少到2 d,同时达到提高坐果率的目的,在龙眼杂交育种上具有较好的推广前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倍性杂交后代桑叶品质性状的遗传特性
《中国农学通报 》 2018
摘要:旨在揭示桑树杂交后代群体的遗传特性,为种质创新和品种遗传改良提供技术和理论支撑。以桑树2个不同倍性杂交亲本和组合后代群体为材料,对其桑叶中主要营养成分、活性物质含量和体外抗氧化能力等品质性状的遗传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杂交组合后代群体中不同性状遗传差异较大,其中水分和灰分含量性状遗传相对稳定,而可溶性糖、粗蛋白、粗纤维、多酚类、黄酮类物质含量及体外总抗氧化能力、清除·OH能力等变异系数较大。杂交组合后代群体中桑叶营养物质含量均值均小于相应亲本均值,活性物质含量及体外抗氧化能力均值均高于相应亲本均值。对桑树杂交后代进行优良单株筛选可获得较高的遗传增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