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月龄青蛤形态性状对活体质量的影响分析
《海洋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随机选取5月龄、10月龄、15月龄的青蛤(Cyclina sinensis)混合家系各220枚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其壳长(SL)、壳高(SH)、壳宽(SW)和活体质量(W),并采用相关性、通径和决定系数的统计分析探讨青蛤形态性状对活体质量的影响效力。结果表明:各性状与活体质量间的相关性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其中5月龄、10月龄和15月龄相关系数最大的均为壳高;通径分析结果显示,对不同月龄的活体质量的直接影响最大的均是壳高、其次壳宽、最后壳长;5月龄和15月龄的壳高和壳宽共同决定系数最大,分别为0.269和0.262, 10月龄的壳高决定系数最大为0.338。利用逐步回归的方法分别建立5月龄、10月龄、15月龄青蛤活体质量的最优回归方程分别是:W5=–0.564+0.061SH+0.051SW,R2=0.933;W10=–2.585+0.040SL+0.149SH+0.101SW,R2=0.934;W15=–7.359+0.123SL+0.210SH+0.273SW,R2=0.957。本研究结果可为青蛤高产新品系阶段选优和良种选育提供基础数据。
关键词: 青蛤(Cyclina sinensis) 形态性状 活体质量 通径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海典型港湾表层沉积物中主要生源要素分布及污染状况分析
《海洋通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别于2016年11月、2018年4月、2016年7月、2014年11月采集了福建东山湾、福宁湾、浙江象山港以及江苏大丰港52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分析了表层沉积物中总有机碳(TOC)、总氮(TN)、总磷(TP)、生物硅(BSi)、有机质(OM)及含水率(MC)的含量。TOC、TN、TP、BSi、OM及MC含量分别为:0.35%~1.52%,0.08%~0.32%,0.020%~0.074%,0.28%~1.89%,1.86%~9.53%,19.55%~52.55%。福宁湾TN和BSi含量较高,东山湾TP含量较高,而象山港TOC含量较高。从元素之间的摩尔比来看,本研究中各港湾沉积物中的TOC均主要来自浮游植物等水生生物,而TOC的分解和再生速率应远高于BSi的溶解速率。根据主要生源要素污染评价标准,东山湾海域污染较严重,TN、TP、TOC均达到Ⅱ级污染标准。福宁湾及象山港TN、TOC均为Ⅱ级污染。而大丰湾海域总体污染较轻,只有TN超过Ⅱ级标准。
关键词: 生源要素 沉积物 东海 总有机碳 总氮 总磷 生物硅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CO_2对小球藻固碳速率及物质合成的影响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具有高固碳及高经济价值的小球藻(Chotrella sp.),本研究首先使用柱状反应器在BG11培养基中对13株小球藻进行培养,通过通入30%CO_2测量13株藻的生物量、比生长速率和固碳速率,通过比较获得了可相对耐受高浓度CO_2的藻株LAMB031、LAMB033和LAMB034。然后在培养基中分别通入空气、5%、10%、15%、20%的CO_2培养9 d,分析了3株初选藻株的生物量、固碳速率、总脂、多糖和蛋白等。研究表明,通入CO_2显著促进了初选3株小球藻的生长,提高了固碳速率,影响了小球藻主要生化成分的积累,但是3株小球藻在不同CO_2浓度下生长及生化成分的积累是不同的。综合比较显示,藻株LAMB031、LAMB033和LAMB034通入CO_2浓度分别为20%、5%、15%时生长及生化组成较理想,生物量分别为2.185、1.804和2.175 g/L,固碳速率分别是0.448、0.423和0.420 g·L~(-1)·d~(-1),总脂含量分别是28.7%、29.0%和28.4%,蛋白含量分别是48.5%、53.4%和40.1%,多糖含量分别是8.94%、2.78%和7.42%。本研究结果为利用小球藻进行CO_2固定提供了技术依据。
关键词: 小球藻 生物量 固碳 CO_2浓度 总脂 多糖 蛋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面向节能的渔船可靠通信路由协议
《计算机应用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海洋渔业场景下渔船种类繁杂,具有高移动性且自身资源有限等特性,为提升海上渔船通信可靠性,降低通信能耗,提出了一种基于距离矢量路由(AODV)协议的节能以及可靠性改进方法。首先,分析海上渔船自组网路由协议移动Ad-Hc网络(MANET)的AODV分簇路由的可靠性影响因素,在簇形成阶段和簇头确定时充分考虑海上船只相对速度,以提升通信路由协议的可靠性;然后,考虑多路径衰减能量和簇内渔船数量等实际信息,建立在分簇路由协议下簇头渔船和非簇头渔船的通信能量模型;最后,提出最小方向角和前向通信机制,利用beamforming技术形成方向性的通信选择,以降低海上船只通信耗费能量。理论分析和仿真表明,与传统的AODV路由协议相比,所提出的改进AODV分簇策略数据回传失败率降低40%左右,数据发送30轮次时通信能耗降低25%左右。改进AODV分簇策略的可靠性和节能两个指标在海上渔船通信应用中均大幅提升。
关键词: 海上通信 路由协议 通信距离矢量路由协议 可靠性 通信能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地震学会工程勘察专业委员会2019学术年会暨第四届海洋工程地质发展战略研讨会回顾
《工程地质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9年5月10日~12日,中国地震学会工程勘察专业委员会2019学术年会暨第四届海洋工程地质发展战略研讨会在中国海洋大学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山东省海洋环境地质工程重点实验室承办,防灾科技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协办。共有来自国内42家知名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的12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围绕"海洋地震及次生灾害勘测与防灾"主题展开讨论。会议共设11场特邀报告、9场自由报告,还安排了海洋工程地质发展战略研讨会以及野外考察。各位代表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热烈讨论,碰撞出了新的学术火花。不仅对于促进海洋地震及其次生灾害形成机理与灾害防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为海洋工程地质工作者搭建了一个交流学术思想、分享科研进展的平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冻液处理对石斑鱼在常温物流过程中的品质和货架期的影响
《水产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不冻液处理后的优质养殖石斑鱼在常温直销物流过程中的品质变化和货架期,本研究对鲜活石斑鱼采用不冻液处理后,测定其在模拟常温直销物流过程中的肌肉微观结构及其在物流条件下的温度曲线、感官评价、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asic nitrogen, TVB-N)、菌落总数和K值的变化,并与空气冻结处理、对照组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鲜活石斑鱼采用不冻液处理不仅可使鱼肉保持新鲜的品质,而且能明显延长常温流通货架期,物流时间可达到80 h,该时间下其TVB-N达到26.88 mg/100 g,K值47.965%,菌落数为5.88 lg (CFU/g),鱼肉肌肉纤维结构完整,接近新鲜鱼肉,感官评价结果好,比静止空气冻结组延长10 h,比无冻对照组延长30 h。本研究可为优质石斑鱼的保藏提供新的保鲜、保真、保质技术,为当前石斑鱼从养殖产地直销到消费者家中的常温物流需求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 珍珠龙胆石斑鱼 不冻液处理 常温直销物流 品质 货架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洞庭湖长江江豚及其与鱼类资源相关性
《中国环境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掌握东洞庭湖长江江豚种群动态分布规律及其与鱼类资源的相关关系,2012年6月~2017年12月,对东洞庭湖进行了54次长江江豚种群调查和8次水声学鱼类资源空间分布调查.调查结果显示:(1)共发现长江江豚1110头次,分布在湘阴-洞庭大桥之间长约65km的区域内;(2)100%MCP)、95%MCP、75%MCP和50%MCP下,长江江豚栖息地面积依次为161.3、114.26、76.95和64.31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百分比依次为24.18%、17.13%、11.54%和9.63%;(3)不同水位条件下,长江江豚观测群次和头次差异显著,枯水期可观测到群次和头次最高,分别为(13.92±4.64)群次/次和(31.92±7.17)头次/次,丰水期观测群次和头次最低,分别为(5.17±1.64)群次/次和(17.25±7.46)头次/次;(4)水声学调查结果显示,2013年3月东洞庭湖鱼类资源平均密度最高为57.21尾/1000m3,东洞庭湖鱼类密度与水位呈弱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601(P>0.05);(5)GIS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东洞庭湖鱼类资源低水位时期(枯水期和退水期后期),集中分布于扁山至鲶鱼口区域,高水位时期,东洞庭湖鱼类资源分布较为分散;(6)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东洞庭湖低水位期鱼类资源水平密度分布不均,扁山至煤炭湾区域鱼类资源水平空间平均密度最高,与其它区域有显著性差异(P<0.05),高水位时期鱼类分布较为均匀,方差分析显示,除煤炭湾至鹿角区域与城陵矶至洞庭大桥区域和扁山至煤炭湾区域分别有显著差异之外(P<0.05),其他水域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7)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长江江豚头次与对应的鱼类密度呈显著正相关,R2=0.86,P<0.01,长江江豚可能具有随鱼群迁徙的行为特征.
关键词: 长江江豚 东洞庭湖 种群分布 水声学 鱼类资源 相关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人工鱼礁对防城港海域小型岩礁性鱼类诱集效果研究
《中国水产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人工鱼礁聚鱼效果,于2017年2月、4月、9月和11月主要通过声学探测技术,对防城港海域渔业资源密度、空间分布与大小组成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防城港人工鱼礁区及其临近海域4次调查共捕获各类游泳生物和底栖无脊椎动物201种,包括鱼类126种、蟹类32种、虾类20种、虾蛄类11种和头足类12种。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海域渔业资源密度在时空层面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且交互作用显著(P<0.001)。2月调查海域人工鱼礁区渔业资源密度(547745ind/n mile~2)约为其周边海域(203990ind/n mile~2)的2.68倍,表现出明显的聚鱼效果。其中,二长棘鲷(Parargyrops edita)、多齿蛇鲻(Saurida tumbil)、花斑蛇鲻(Saurida undosquamis)等岩礁性底层鱼类为该季度主要优势种类。各航次人工鱼礁区小型个体所占比重较高,其平均目标强度(TS)分别为–55.6 dB(2月)、–54.5 dB(4月)、–53.6 dB(9月)和–52.2 dB(11月),随个体生长其平均TS呈稳步增大的变化趋势。在垂直方向上,2月和4月航次人工鱼礁区90%以上回波单体主要分布在9~16m中下水层。上述研究结果表明,人工鱼礁建设对防城港海域小型岩礁性鱼类表现出明显的向底层诱集的效果,该结果能为海洋牧场生态效应系统评价提供重要支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株副干酪乳酸菌S-4对致病弧菌的抑制特性研究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针对弧菌病害的防治,选取了一株副干酪乳酸菌(Lactobacillus paracasei) S-4对4种致病弧菌进行体外拮抗实验,并在此基础上比较了不同发酵时长及稀释倍数的上清液对弧菌的抑制作用,同时探究了抑菌物质特性及进行共培养拮抗实验.结果显示:副干酪乳酸菌S-4对4株致病弧菌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副干酪乳酸菌S-4生长过程中,0~16 h的上清液无抑菌活性,20 h后开始表现出对4株弧菌的抑制作用; 36 h时的上清液对创伤弧菌、哈维氏弧菌、副溶血弧菌的抑制率大于95.42%,且该上清液3倍稀释后的抑菌活性无显著降低,为最佳收获时间;72 h时的上清液对溶藻弧菌的抑制率达到95.72%,6倍稀释后的抑菌活性无显著降低,为抑制溶藻弧菌的最佳收获时间.进一步探究菌株间的相互拮抗表明:副干酪乳酸菌S-4在共培养4~6 h就表现出明显的抑菌活性,比上清液提前12 h产生抑制效果,在培养初期就能有效抑制弧菌的生长.生化分析表明:抑菌物质对过氧化氢酶、蜗牛酶、胃蛋白酶不敏感,与多肽类物质无关,酸碱中和后抑菌活性完全消失,推测为有机酸.本研究表明:副干酪乳酸菌S-4对4株常见致病弧菌具有较强抑制作用,在水产养殖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