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高密度条件下不同宽窄行比例对旱地春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在9万株/hm~2的种植密度条件下,研究了平均行距50 cm,宽窄行比例为1∶1、1.5∶1、2∶1、2.5∶1、3∶1的5个处理对郑单958在旱地春播情况下产量和群体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宽窄行2.5∶1的处理,穗位叶SPAD值、净光合速率、叶面积指数(LAI)、单株干物质积累量、籽粒产量均为最高。"2∶1"和"2.5∶1"处理之间产量无显著性差异,2年平均产量为10 539.2 kg/hm~2和10 747.7 kg/hm~2分别较"3∶1"处理高10.5%和12.7%,较"1∶1"处理高6.8%和8.9%,较"1.5∶1"处理高1.4%和3.4%。试验结果表明,高密度条件下山西省旱地春玉米最佳种植行距为"71.4 cm+28.6 cm"和"66.7 cm+33.3 cm"。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播期和播量对冬小麦尧麦16群体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确定高产小麦尧麦16的适宜播期和播量,采用田间裂区设计,研究不同播期和播量对该品种群体性状、产量结构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小麦营养生长期缩短,成熟期却不推迟。同一播期下,播量对小麦生育进程无影响;早播增加冬前至拔节期总茎数,而对生育后期总茎数无影响。增加播量可显著增加各生育时期总茎数;随着播期推迟,同一播量水平的干物质积累量明显降低。相同播期下,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指数随播量的增加而递增;相同播量下,随着播期的推迟叶面积指数降低。小麦叶面积指数随生育时期的推进先升高后下降,在抽穗期达到最大。随着播量增加,产量和有效穗数逐渐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呈下降趋势;与播量相比,播期对尧麦16产量及产量结构的影响较大。尧麦16的最佳播期为10月7日,播量为300×10~4粒·hm~(-2);9月27日至10月2日播种,播量为225×10~4粒·hm~(-2),10月12日至10月17日播种,播量为375×10~4粒·hm~(-2),也可以获得较高的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菌株F75风化煤降解特性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利用微生物能有效提高风化煤类物质的转化效率。由于地理环境和形成年代及条件的差异,使得风化煤理化性质差异较大,直接影响了微生物的降解作用,所以明确微生物菌株对不同风化煤的降解特性能有效提高其转化效率。【方法】本研究以3个不同来源的风化煤样为研究材料,筛选了具有降解作用的微生物菌株F75并进行鉴定。【结果】在固体和液体培养条件下,从风化煤样的各腐植酸含量及结构的变化上分析菌株对其的降解特性。菌株F75对3个风化煤样均有降解作用,经鉴定为黑曲霉。液体培养条件下,风化煤YF01和YF09在190~280 nm的吸收曲线较对照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而风化煤YF06则呈现较对照一直增加的趋势,且3个风化煤样均在小于205 nm时有明显的加强。红外光谱分析显示菌株F75对风化煤YF01的作用集中在碳链的缩短上,表现为失重率较高;对风化煤YF06和YF09的作用集中在羧基官能团上,表现为水溶性腐植酸和黄腐酸含量的增加。固体培养条件下,菌株F75对风化煤YF06的游离腐植酸含量提高明显;菌株F75对3个风化煤样的水溶性腐植酸含量和黄腐酸含量均有明显提高,其中对风化煤YF09中水溶性腐植酸含量的增加呈主导作用,而对风化煤YF06中黄腐酸的含量有一定的消耗作用。【结论】菌株降解风化煤的作用在失重率和腐植酸类物质含量上因不同的风化煤样而存在不同的主导作用,可以指导风化煤进一步的转化生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荞麦萌动过程中淀粉黏度变化规律的研究
《粮食与油脂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探究荞麦萌动的方法,并选取萌动1d和2d的荞麦进行淀粉黏度变化规律的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甜荞粉和萌动甜荞粉最易形成淀粉糊,萌动1d的甜荞粉黏度较高、稳定性好,萌动1d的甜荞冷胶黏度虽然稍低于苦荞,但其稳定性最好,试验为进一步了解萌动荞麦粉淀粉的特性及应用开发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菜用大豆保鲜储藏技术的应用研究
《种子科技 》 2017
摘要:我国菜用大豆种植历史悠久,近十几年来,我国逐步成为世界上菜用大豆的主要出口国。菜用大豆的最佳收获期很短,仅为1周左右;采摘后的菜用大豆,正值夏末秋初时节,难以储存和运输,容易后熟老化,失去原有色泽和风味。在贮、运、销过程中如果缺乏科学的储藏保鲜技术,损失率可达20%~30%。为使菜用大豆产品均衡上市、常年供应,在产业开发中,引进科学的保鲜储藏技术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多重PCR与细菌培养法检测牛乳中病原菌的对比研究
《黑龙江畜牧兽医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验证所建立的多重PCR法检测奶牛乳腺炎的灵敏性,应用所建立的多重PCR法与传统细菌培养法对临床型乳腺炎(54份)和隐性乳腺炎(145份)共计199份乳样进行了无乳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检测,检测结果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检测,多重PCR法的灵敏性显著高于细菌培养法(P<0.05),而对无乳链球菌的检测,两种方法的敏感性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所建立的多重PCR法灵敏性高于细菌培养法。
关键词: 乳房炎 多重PCR 细菌培养法 金黄色葡萄球菌 大肠杆菌 无乳链球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垂直微孔深松的土壤环境效应及对棉籽品质发育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长期传统耕作导致土壤紧实形成犁底层,是影响农田土壤质量和作物生长的关键障碍因子之一。为解决这一问题,于2013年4月-2016年4月在山西运城南花农场开展为期3年的大田试验,对比研究垂直微孔深松技术和传统耕作方法产生的土壤环境效应以及对棉籽品质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垂直微孔深松耕技术使犁底层的土壤硬度由7 849.1 k Pa降低到991.4 k Pa,土壤容重降低;在≥30 cm土层中,土壤N、P、K及有机质含量和含水量增加显著;垂直微孔深松耕棉田籽粒数从1.56粒/层增加到1.82粒/层,籽指平均增加了0.9%;发芽率由88.92%增加到89.63%;棉花籽棉产量最高为4 864.89 kg/hm2,比CK增加了14.98%。本研究揭示微孔深松耕作有效打破犁底层,具有改善土壤环境效应,并促进棉花生长和提高棉籽品质,为该项技术应用于生产提供试验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