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试析藜麦行业研究现状及其商业化种植前景
《南方农业 》 2017
摘要:藜麦属于藜科藜属,具有耐寒、耐盐等特点,是一种一年生的草本作物。藜麦起源于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曾是印加土著居民的传统食物。藜麦口感好、有利于人体健康,其营养价值相较于水稻、小麦和玉米等传统粮食作物高出很多,在近年来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基于此,介绍藜麦的生物学特性、营养价值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藜麦商业化种植的市场前景并对其进行展望,希望能为今后藜麦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酶技术在食品加工中应用研究进展
《农技服务 》 2017
摘要:]酶的催化作用在如今的现代生产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本文主要通过研究酶的反应机理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激活反应底物活性使其成为活化分子,增高活化分子百分数,而阐述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尤其是在食品加工工艺中的高效性和普遍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棉花抗逆基因GhAREB4的克隆及功能分析
《西北植物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AREBs转录因子家族基因主要参与干旱、高盐、低温等胁迫应答反应,在植物抵御各种逆境胁迫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该研究经序列电子拼接克隆了陆地棉GhAREB4基因,该基因全长1 784bp,其开放阅读框为1 227bp,编码408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为44.3kD,等电点为8.88。蛋白结构预测发现,该蛋白二级结构中含有bZIP基因家族的保守结构域。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GhAREB4与可可的AREB转录因子同源性最高。绿色荧光蛋白亚细胞定位分析表明,GhAREB4蛋白分布在细胞核内。qRT-PCR分析表明,GhAREB4基因在花中的表达量最高;且GhAREB4基因表达受到干旱、高盐、低温、脱落酸(ABA)等处理的诱导,其可能调控棉花对非生物逆境的耐性响应。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对棉花耐逆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棉花 GhAREB4转录因子 非生物逆境胁迫 功能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甜糯182号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
《山西农业科学 》 2017
摘要:甜糯182号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高粱研究所以京140为母本、1h36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甜糯玉米新品种,于2016年7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14—2015年参加东华北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鲜穗平均公顷产量为16 213.5 kg,比垦粘1号(CK)增产8.2%;2014—2015年参加黄淮海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鲜穗平均公顷产量为13 881.0 kg,比苏玉糯2号(CK)增产13.0%。该品种的主要特点是产量高,抗性好,甜粒皮薄甜度高,糯粒清香黏性好,作鲜食糯玉米,适宜在吉林、黑龙江、北京、新疆、内蒙古、山西进行春播;适宜在山东、北京、陕西、河南、安徽北部、江苏北部进行夏播。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春”小麦全基因组中特异SSR标记的发掘及其分布特征
《山西农业科学 》 2017
摘要:SSR标记尤其是不同染色体上的单位点特异性SSR标记能为进行小麦基因组分子进化研究、遗传多样性分析、指纹图谱和遗传图谱构建、品种真实性鉴定等方面提供更加方便的工具。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从山西省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开发的295 267对"中国春"全基因组SSR分子标记中发掘得到了单位点标记102 287对,其中,不同染色体上特异标记80 374对;A,B,D这3个基因组上特异标记分别是26 738,31 707,21 929对,3个基因组共有的标记有3 293对;80 374对特异分子标记定位到"中国春"小麦全基因组上时,3B染色体定位的特异标记最多,达到5 756对,其次是2B染色体上,为5 680对,最少的是4D染色体上,为2 598对。对不同染色体开发的单位点SSR标记定位全基因组分析表明,定位到不同染色体上最多的标记来源主要集中在2B和5A染色体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抗白粉病基因PmCH1302的遗传分析及染色体定位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CH1302是以来源于中间偃麦草的八倍体小偃麦TAI7047为桥梁亲本选育的高抗白粉病的小麦新品系,对白粉菌多个流行小种均表现出良好抗性。为了解其抗白粉病基因来源及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对绵阳11×CH1302的F_1、F_2及F_(2∶3)家系进行了遗传分析,推断其抗白粉病基因可能来源于中间偃麦草,暂将其命名为PmCH1302。利用i Select 90K SNP芯片对抗、感病池进行扫描,发现位于2AL染色体上的多态性位点最多,为313个,占全部多态性位点的9.79%,且集中于2AL染色体100~105 c M和150~155 cM两个区域附近。在上述位点选取SSR标记,筛选出3对与Pm CH1302连锁的分子标记,Xwmc522、Xgwm356和Xgwm526,其中Xgwm356和Xgwm526位于Pm CH1302两侧,连锁距离分别为3.1 c M和7.8 cM。利用遗传图谱以及中国春缺体、双端体将PmCH1302定位于小麦2AL染色体上。进一步与位于2AL上的Pm4、Pm50比较发现,PmCH1302可能是位于2AL上的一个新基因或等位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灌溉方式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灌溉排水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确定山西省晋南地区冬小麦高产高效的节水灌溉模式,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微喷灌(MSI)、滴灌(SDI)和传统漫灌(CK)3种灌溉方式对冬小麦不同生育期的土壤水分变化、生长性状、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其中SDI处理和MSI处理生育期灌水3次,分别为越冬期(12月9日)、拔节期(4月1日)、灌浆期(5月20日),每次灌水量为600 m~3/hm~2;CK按当地灌水习惯,于越冬期和拔节期灌水,每次灌水量为2 250 m~3/hm~2。结果表明,各处理越冬期0~10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没有明显差异,灌浆期0~8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表现为SDI处理>MSI处理>CK,MSI处理、SDI处理灌浆期灌水,可满足灌浆期对水分需求,促进籽粒灌浆;与CK相比,SDI处理与MSI处理可以明显增加单株分蘖数和总茎数、促进群体生长,显著增加冬小麦成穗数、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因而显著提高了籽粒产量。与CK相比,MSI处理穗粒数、千粒质量分别提高16.54%、5.21%,SDI处理穗粒数、千粒质量分别提高9.10%、11.78%,MSI、SDI处理籽粒产量分别增加了2.79%、3.35%;同时,SDI处理与MSI处理冬小麦生育期的耗水总量分别减少43.88%和41.64%,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83.15%和77.09%。因此,在山西临汾盆地采用微喷与滴灌可以取得明显的节水高产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