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黑龙江省大豆疫霉菌生理小种鉴定及大豆种质的抗性评价
《中国农业科学 》 200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大豆疫霉菌生理小种、大豆种质资源的抗病性和耐病性,旨在为有效的病害防治奠定基础。对来源于黑龙江省5个县(市)和1个国营农场的18个大豆疫霉菌分离物进行生理小种鉴定,共鉴别出5个大豆疫霉菌生理小种,其中两个小种的毒力公式分别为7和6,7,与国际上已报道的1号和13号小种相同,另外3个小种为未报道的新小种,1号小种为佳木斯优势生理小种。在145份黑龙江省大豆种质中,有10个选育品种、6个地方品种和19个育成品系抗1号小种,占鉴定资源的24.14%,其中地方品种中抗病材料仅为10.00%,这表明黑龙江省大豆抗性资源相对较少。在鉴定的选育品种和地方品种中未发现高耐品种。
一对HMW-GS近等基因系面粉品质、面团流变学和烘烤品质的研究
《麦类作物学报 》 2000 CSCD
摘要:对龙麦15(1,7+ 8,2+ 12)和新龙麦15(1,7+ 8,5+ 10)这对高分子量(HMW)麦谷蛋白亚基近等基因系进行了品质分析。结果表明含5+ 10 亚基的新龙麦15 在蛋白质含量、干面筋、粉质仪测得的吸水率和拉伸仪测得的延伸性方面与含2+ 12 亚基的龙麦15 是相同的。在两者的籽粒蛋白质含量均为13.5% (干基)时,含5+ 10 亚基的新龙麦15 比含2+ 12 亚基的龙麦15 在Zeleny 沉降值、稳定时间、最大抗延阻力和面包体积上分别高10% 、60% 、50% 和50 m l;在湿面筋和形成时间上含5+ 10 亚基的龙麦15 略低于含2+ 12 亚基的龙麦15。


粳稻品种抗纹枯病性鉴定与筛选
《植物保护 》 200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190份粳稻品种进行抗纹枯病性鉴定与筛选,其结果无一免疫品种,抗病材料6份,占供鉴总数的32%,中感、感病及高度感病品种150份,占供鉴总数的789%。研究表明粳稻品种抗纹枯病性与抗稻瘟病性互不相关,与品种成熟期关系密切,早熟品种比晚熟品种易感纹枯病。


农艺措施对重迎茬大豆产量效应分析
《大豆科学 》 200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 1 994 -1 996三年不同生态区重迎茬大豆采取缓解的各项农艺措施的产量结果分析表明 :处理间、区域间、年份间、处理×区域间、区域×年份间差异均达 1 %显著水平。各处理的综合评价是 :有机肥 >缓解剂 +钾肥 >破垄夹肥 >钾肥 >缓解剂 ;但各农艺措施受不同生态区、不同年份间及其各因素互作等影响较大 ,因此 ,应因地制宜采取农艺措施提高重迎茬大豆的产量。另外 ,采用各重迎茬减缓措施总体上东部低湿区好于西部干旱区 ,雨水调和年份好于干旱年份


寒地水稻个体障碍性生长的存在及其对生长发育与产量的影响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 200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多年试验研究提出了“个体障碍性生长”新的技术概念 ,并对个体障碍性生长的各个时期进行了详尽描述 ,同时提出了清除个体障碍性生长的方法 ,为水稻持续增产提供了理论与技术。图 1,表 6,参 2


“远中”号小偃麦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
《麦类作物学报 》 2000 CSCD
摘要:中间偃麦草是小麦的近缘植物。黑龙江省农科院育种所长期从事小麦与中间偃麦草有性杂交研究工作。这期间,不仅总结出以小麦为母本,与中间偃麦草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回交和后代连续选择的有效方法,先后育成了兼有双亲优良性状的多个小麦良种,而且在国内首先创造和培育出兼有双亲优良性状的新物种——八倍体小偃麦,即远中1~7 等。经与东北师范大学遗传与细胞研究所、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合作,采用细胞学及分子水平原位杂交鉴定,这批“远中”号小偃麦为普通小麦与中间偃麦草的部分双二倍体,除远中1 为混倍体外,其余均为2n= 56 条染色体,主要性状是综合农艺性状突出、结实正常、抗逆性强,是多种小麦病害的抗源。黑龙江、陕西、福建省农科院等单位以其为中心亲本与小麦杂交和回交,育成的高产、优质、抗多种真菌病害和国内条锈最新生理小种的新品种,现已成为国内外小麦育种的主要种质资源,倍受国内外育种家和学者的重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