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酶法提取板栗雄花序中黄酮类物质的关键技术研究
《食品工业科技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板栗雄花序为原料,探讨了超声波法和酶法提取黄酮类物质的工艺,并对其提取效果进行了比较和优化。最终选择酶法为板栗雄花序黄酮类物质的提取方法,最佳工艺条件:酶解时间60min,复合酶(纤维素酶∶果胶酶,1∶1)用量0.9%,酶解温度40℃,pH3.75,该条件下黄酮类物质的得率为5.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北京地区大白菜黄萎病的病原鉴定
《园艺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北京地区大白菜发生的叶片黄化、维管束变色的新病害进行了鉴定,通过形态学观察、致病力检测和rDNA-ITS序列分析,确定该病是由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dahliae)引起的大白菜黄萎病。从4个发病大白菜材料中分离获得的4个真菌分离物,均在寄主大白菜三叶一心期接种后表现出叶片黄化、维管束变色等症状;PDA培养菌落为白色,1周后中心变黑,显微镜下可观察到明显的轮枝状分生孢子梗,长椭圆形孢子大小3.5~5.6μm×1.5~2.5μm,在22℃菌丝生长最快。4个菌株的rDNA-ITS序列一致性达100%,序列已在GenBank上登录,登录号为JN564038。
关键词: 大白菜 大白菜黄萎病 Verticillium dahliae 致病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重金属CdZn对长穗偃麦草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及其积累能力研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2 CSCD
摘要:以长穗偃麦草为材料,采用土培试验方法,研究了重金属Cd、Zn单一及复合污染对长穗偃麦草的生物量、保护酶(SOD和POD)、丙二醛(MDA)、脯氨酸(Pro)的影响,及长穗偃麦草对Cd、Zn的积累能力。结果表明,Cd、Zn单一及复合污染下,长穗偃麦草生物量随Cd和Zn浓度的升高而降低,与对照存在显著差异(P<0.05);Cd和Zn单一污染下,随着Cd、Zn浓度的升高,SOD、POD、MDA、Pro含量增加;Cd和Zn复合污染下,随处理质量浓度的增加,SOD呈下降趋势,POD和MDA呈增加趋势。Cd10Zn200处理下Pro含量减少,随Cd和Zn质量浓度的增加,其他复合处理下的Pro含量增加;植株...
大白菜耐旱相关基因BpNFYA5的克隆及功能初步分析
《园艺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NFYA5基因(GenBank登录号:At1g54160)的序列为基准,通过比对获得芸薹属大白菜[Brassi cacampestrisL.ssp.pekinensis(Lour.)Makino]同源EST序列;采用电子克隆的方法从大白菜中克隆到相关基因全长序列,命名为BpNFYA5。该基因包含3个内含子,其推导蛋白与拟南芥NFYA5CCAAT-box结合域相似性达92.6%。对大白菜进行干旱胁迫,发现BpNFYA5显著上调表达。构建了植物过表达载体pBIn-NFYA5和RNA干扰载体pFGC-NFYA5,通过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介导浸花法转化拟南芥。经除草剂、潮霉素筛选及PCR鉴定获得转基因植株。采用干旱和10%PEG6000模拟亏水胁迫,对转基因材料的T2代进行了耐旱性鉴定。结果显示:过表达植株(OL)较野生型植株(WT)和干扰表达植株(Ri)叶绿素含量高;渗透胁迫下OL植株脯氨酸含量迅速积累,积累量显著高于WT和Ri植株;控水干旱2周OL株系较WT及Ri材料具有更好的干旱耐受性;OL株系离体叶片的失水速率较小,叶片有效水分利用率较WT和Ri高。结果表明所克隆的基因BpNFYA5在亏水胁迫调控中具有抗旱作用。
关键词: 大白菜 拟南芥 BpNFYA5 基因 抗旱性 功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核桃抗氧化作用研究进展
《食品工业科技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核桃素有"抗氧化之王"之称,本文对核桃抗氧化活性评价方法,各组织器官包括核桃花、核桃壳、核桃仁、核桃青皮、叶片以及枝条,所含成分包括核桃蛋白及其酶解物、核桃油脂、多酚等的抗氧化作用及其生理功能进行了综述,提出了核桃抗氧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应予关注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近红外光谱技术定量分析玉米杂交种纯度(英文)
《农业工程学报 》 201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结合定量偏最小二乘法对先玉335杂交种纯度进行了定量分析,将不同年份和来源的杂交种和其母本种子粉碎后混合,按0.5%的梯度获得纯度80~100%范围内的样本123份(每梯度按年份和来源设置3个重复)后采集光谱。结果表明:采用散射校正预处理,4000~8000cm-1光谱范围时建模效果较适宜(建模集∶检验集=3∶1),建模集内部交叉决定系数达96.06%,校正标准差1.18%,平均相对误差1.03%;检验集的决定系数均达到95.02%,校正标准差1.28%,平均相对误差1.12%。采用不同比例的建模样品和检验样品时,建模集和检验集的决定系数均在94%以上,证明了近红外光谱技术定量测定玉米杂交种纯度的可行性以及所建模型的稳定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北京郊区自然资源与社会经济信息管理平台建设的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提高北京农村和农业的决策分析能力,进一步整合与开发郊区信息资源,建设了北京郊区自然资源与社会经济信息管理平台。首先,从结构体系、数据组织、功能模块、监测范围和监测内容方面详细阐述了系统平台结构与内容;其次,开展了数据标准化处理、多源异构数据融合、空间一体化存储与管理、数据快速采集与更新等平台技术体系研究;最后,指出了平台运行与日常维护工作并讨论了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系统平台经过5年建设与运行实现了郊区信息资源的定性分析、定量计算和直观展示相结合的空间一体化管理模式,对北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基层三农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40个核心SSR标记揭示的820份中国玉米重要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与群体结构
《中国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选择有代表性的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与群体结构的解析是进行等位基因发掘、复杂性状关联分析、研究,及作物育种实践的重要基础。【方法】利用覆盖玉米全基因组的40个核心SSR标记,采用基于测序的基因型鉴定技术对820份代表中国玉米育种资源种质基础的自交系进行全基因组扫描,通过PowerMarker V3.25与Structure V2.3.3等软件揭示其基因多样性与群体结构。【结果】在820份自交系中,40个SSR标记所检测到的等位变异为10—72个,平均36.87个/位点;基因多样性为0.46—0.9458,平均0.8430;PIC为0.43—0.94,平均0.83。聚类分析表明,K=5时,△K值最大,即这些自交系可以划分成5个类群,依次为兰卡斯特、旅大红骨、塘四平头、瑞德与P群,各类群内平均等位变异与遗传多样性分别为24.23个/位点与0.8145、22个/位点与0.8398、11.8个/位点与0.7054、17.45个/位点与0.7686以及14.65个/位点与0.7495。【结论】中国玉米自交系在育种实践中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优势类群,蕴含了比较丰富的遗传变异,显示出了较高水平的基因多样性。不同类群之间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划分的5个类群中,兰卡斯特与旅大红骨类群的遗传变异相对较丰富,基因多样性相对较高,其次为瑞德与P群,塘四平头相对较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