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45S和5S rDNA在果树染色体上的比较定位及在系统进化研究中的应用
《果树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参考国内外有关文献,综述了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45S和5S rDNA在果树染色体上的比较定位以及rDNA特异序列在果树系统进化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并指出其在果树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现状。研究表明,果树的45S rDNA位点一般为1~4对,在染色体上多定位于随体处(即核仁组织区,NORs),也常分布于短臂和着丝粒区;5S rDNA为1~3对,在染色体上没有固定的分布模式,且与45S rDNA独立分布。rDNA定位已经用于识别果树染色体,校正传统核型以及研究基因组的进化模式。ITS序列是目前果树系统研究中应用最广泛的序列之一,但应用时需要检验是否存在假基因,未来的关注点应是综合运用多种DNA序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欧李离体叶片再生体系的建立
《果树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以欧李试管苗叶片为外植体进行不定芽再生研究,以期为核果类果树的品种改良、基因遗传转化和功能验证等生物技术育种奠定一定的基础,【方法】使用不同的基本培养基和激素组合促进其不定芽再生并建立再生体系。【结果】结果表明,欧李幼芽增殖对基本培养基类型较敏感,改良MS培养基优于MS、F14和WPM。在MS(改良)+NAA 0.1 mg.L-1+BA 0.2 mg.L-1培养基上,增殖系数为5.6,增殖效果较好。离体叶片不定芽再生的最适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为MS(改良)+TDZ 4.0 mg.L-1+IBA 0.2 mg.L-1,再生率达到63.1%,平均每外植体再生芽数为4.9。暗培养10 d可以提高不定芽再生率。再生不定芽1/2 MS(改良)+IBA3.0 mg.L-1培养基上生根率最高,生根率达93.3%。【结论】在改良MS培养基上TDZ与IBA组合诱导不定芽再生的效果最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物通风技术修复柴油污染土壤的土柱模拟实验
《环境工程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生物通风技术是将土壤气相抽提和生物降解结合起来的原位强迫氧化降解方法,对于修复因地下储油罐泄漏引起的土壤污染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通过室内土柱模拟柴油泄漏污染土壤,分析了不同历时残余总石油烃(total pe-troleum hydrocarbon,TPH)的平衡分布规律以及土壤中不同深度柴油量、总柴油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各柱残余TPH剖面分布差异的原因受土柱的初始装填情况的影响较大;(2)残余TPH平衡分布曲线呈双峰型的土柱,柴油的去除主要以挥发作用及生物降解作用为主;(3)挥发作用主要是由通风孔隙体积数及土壤含水率来影响的;重力作用则主要是由初始油浓度、土壤含水率、C∶N∶P影响的;除通风方式外,其余4个因素都对生物降解作用有影响;(4)初始油浓度较大,土壤含水率较小的柱8和柱11,生物降解作用最明显,柴油去除效果最好。该成果可为生物通风过程的强化提供理论依据。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十一五”期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情况分析
《中国科学基金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下简称科学基金)支持基础研究,坚持自由探索,发挥导向作用,提倡竞争,激励创新,对我院在稳定科研队伍、蓄积基础研究后备人才、提高基础研究水平等多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回顾、分析我院在"十一五"期间科学基金资助情况并与国内其他地方性农业科研院所进行横向比较,对全面了解我院基础研究的优势和不足、促进我院基础研究发展、完成"十二五"规划和制定科研决策与学科建设发展规划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丸粒化玉米种子的保水抗旱性能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丹大5号玉米种子为材料,以硅藻土为主要填料,通过粘合剂将保水剂裹附在玉米种子表面,制备出丸粒化的玉米种子。以土壤为培养基质,模拟田间生长环境,考察了丸粒化玉米种子的发芽率和水分蒸发量。结果表明,珠种子∶硅藻土∶保水剂∶粘合剂=100∶12∶4∶12(质量比)时,丸粒化玉米种子表面均匀,保水剂粘合较牢,发芽率为100%,水分蒸发量为47.34 g、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55.83 g),具有保水功能。通过SEM表征,发现丸粒化的玉米种子表面会形成一层多孔膜,当粘合剂用量小于硅藻土时,气孔较多,基本不影响发芽率,但保水剂容易从玉米种子表面脱附;当粘合剂用量大于硅藻土时,气孔较少,降低了玉米种子的发芽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外源甜菜碱对辣椒抗冷性的影响
《广东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甜菜碱(GB)处理对辣椒果实低温贮藏期间冷害发生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5 mmol/L GB处理可以有效地缓解辣椒在3℃贮藏期间冷害的发生,改善辣椒贮藏品质,延缓辣椒果实中叶绿素的降解和Vc含量的下降,抑制细胞膜透性的增加、丙二醛(MDA)含量的积累以及脂氧合酶(LOX)的活性,并使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柿果成熟过程中可溶性果胶和单宁含量的变化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从柿中提取果胶和单宁的最适宜时期,本试验以磨盘柿和平核无为材料,采用咔唑比色法和folin-ciocaileu法,分析了不同取样时期2个柿品种果皮和果肉可溶性果胶和单宁含量变化。随着果实的成熟,柿果中可溶性果胶的含量呈现相似的变化规律:都是逐渐升高,且果肉高于果皮,平核无高于磨盘柿。各个取样时期,2个品种的柿中可溶性单宁也呈现相似的变化规律:逐渐下降,且果肉高于果皮,平核无高于磨盘柿。同时分析了不同时期榨汁的果汁随存放时间的延长,可溶性果胶和单宁变化。随着榨汁时间的不同,可溶性果胶的含量分别在果汁存放0、10和30d达到最大值,可溶性单宁的含量在果汁存放的20到30d含量最大;且平核无果汁可溶性单宁和果胶的含量高于磨盘柿。平核无比磨盘柿,果肉比果皮是更适宜作为提取可溶性果胶和单宁的材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极早熟甜樱桃新品种‘早丹’
《园艺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早丹’为极早熟甜樱桃新品种。平均单果质量6.2g,最大果质量8.3g。果肉红色,汁多,可溶性固形物16.6%,风味酸甜可口。在北京地区果实发育期30~35d,5月中旬成熟,比‘伯兰特’早成熟3~6d。需冷量低,适宜温室及南方地区栽培。早果丰产性好,树体和花芽抗寒力均较强,无特殊的敏感性病虫害和逆境伤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点云数据的植物叶片曲面重构方法
《农业工程学报 》 201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叶子是植物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建立植物叶片的高精度曲面模型对于开展植物叶片形态特征分析和冠层光分布计算等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点云数据的植物叶片曲面重构方法,该方法首先对原始点云数据进行噪声点剔除和数据精简,然后采用Delaunay三角剖分方法生成初始网格曲面,再对网格曲面进行优化处理。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基于激光扫描三维点云数据快速重构出植物叶片的高精度网格曲面,包括萎蔫和枯萎等复杂形态。该研究可为植物建模与可视化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饥饿对星斑川鲽消化器官形态结构和组织学的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温度(19±1)℃、盐度32±1的条件下,对相同规格体质量为(26.02±0.30)g的星斑川鲽(Platichthys stellatus)分别饥饿5、10、15 d(设为S5、S10、S15组),恢复投喂20 d。采用石蜡切片方法观察星斑川鲽消化器官形态结构,分析饥饿和再投喂对其组织学的影响。形态结构方面,S5组变化相对较小,而S10、S15组变化明显,表现在胃体积缩小,壁变薄;肠管壁变薄变透明,肠系膜因脂肪基本消失而萎缩;肝体积明显缩小,颜色由原来的粉红色变为深黄色。组织结构方面,S5组变化相对较小,而S10、S15组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表现在胃上皮细胞高度减小,细胞界限变得不清晰,胃腺细胞收缩,分泌颗粒减少;肠皱壁高度下降,上皮细胞高度显著降低,纹状缘高度减小甚至消失,杯状细胞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肝组织致密,肝细胞体积缩小,脂质空泡数量减少,细胞界限不明显,排列不规则,细胞内分泌颗粒减少。恢复投喂后,各实验组消化器官形态和组织结构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恢复投喂结束时,仅S5组恢复到对照组水平,S10、S15组均未达到对照组水平。结果表明,星斑川鲽饥饿耐受时间为5~10 d,超过此范围会对星斑川鲽消化系统组织结构造成不可修复的损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