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土壤养分系统研究法的改进及应用
《西南农业学报 》 2001 CSCD
摘要:针对土壤养分系统研究法盆栽试验中以高粱作指示植物的非普遍性及其供肥方式的特殊性 ,本研究在应用土壤养分状况系统研究法的化学分析和吸附实验结果的基础上 ,对盆栽指示作物及供肥方式进行了改进 ,以期进一步简化原方法的操作步骤和提高盆栽试验结果的应用性。试验较系统的研究了四川省简阳市棕紫泥土的养分丰缺状况及供肥能力。结果表明 ,棕紫泥土壤上玉米生产的养分主要限制因子是氮、磷 ,次为钾 ,锌和锰可能是潜在养分限制因素。利用玉米做盆栽指示作物和习惯供肥方法比用高粱做盆栽指示作物更能准确反映田间种植玉米时土壤养分的实际情况。建议在应用系统研究法时 ,盆栽试验最好采用与大田一致的作物 ,且用习惯供肥方式更好。


覆盖补水施肥对旱地小麦产量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覆盖补水条件下 ,设置了不同覆盖方式、不同补水时期、不同追肥时期和不同施肥量等试验。结果表明 ,地膜穴播公顷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三者均衡协调 ,产量较高 ,较对照增产 4 1 3% ,比膜侧条播增产 2 1 1%。在覆盖基础上 ,底墒较差时 ,越冬前补水较对照增产 30 5% ;底墒较好时 ,拔节期补水较对照增产 15%以上。覆盖补水后 ,改为拔节、越冬和孕穗 3个时期追肥 ,以拔节期追肥的产量最高 ,比对照增产 14 3% ;越冬追肥增产 9 0 %。产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 ,在不同施氮和钾水平中 ,产量均随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旱地麦田应采用底施 +拔节期追肥技术 ,且应增加肥料投入 ,特别是磷肥用量


旱地玉米整秆加秋盖地膜保全苗壮苗技术研究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确保旱地玉米春播达到苗全苗壮的目的 ,在旱地玉米整秆覆盖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中 ,1 998年~ 1 999年进行了整秆加秋盖地膜保苗全苗壮的试验。结果表明 :这种覆盖方法有效地达到蓄水保水作用和苗全苗壮的目的。整秆加秋盖地膜经持续干旱数月后 ,在播种前进行测定 :耕层 0 cm~ 1 0 cm、1 0 cm~ 30 cm、30 cm~ 5 0 cm土壤含水量比不覆盖 ( CK2 )、整秆覆盖和整秆加春盖地膜分别增加 8.79、4.5 1、3.5 3;5 .32、2 .79、0 .42和 4.71、2 .0 6、0 .83个百分点 ,保证了玉米苗期的土壤水分需求 ,整秆加秋盖地膜的田间出苗率分别比不覆盖( CK2 )、整秆覆盖和整秆加春盖地膜增加 66.5、60 .4和 31 .5个百分点。


抗大豆孢囊线虫病相关基因RAPD标记的获得
《山西农业科学 》 2001 CSCD
摘要:对 7个抗孢囊线虫的大豆材料和 10个感孢囊线虫的大豆品种的基因组DNA进行了RAPD分析 ,获得了 5个与大豆孢囊线虫病抗性相关的DNA片段 ,这些RAPD标记具有较高的重复性和稳定性 ,可辅助抗大豆孢囊线虫病大豆新品种的选育


PGR植物营养生长素在水稻上的试用
《山西农业科学 》 2001 CSCD
摘要:在水稻上试用PGR植物营养生长素的结果表明 ,PGR既有促进作用 ,也有抑制作用 ,采用50 0 0倍稀释浓度进行叶面喷施 ,能促进分蘖 ,提高成穗数 ,促进穗分化 ,提高结实率 ,增加粒重 ,并具有降低株高、改善株型、增强抗性的功效
关键词: 水稻 PGR植物营养生长素 性状 产量


面包用小麦的改良与选育途径
《山西农业科学 》 2001 CSCD
摘要:通过对小麦不同亲本材料的单交、正反交、复合杂交的后代主要品质性状分析 ,探讨选育优质面包小麦的有效方法。杂交早代进行沉降值测试和SDS -PAGE电泳谱带分析 ,可快速测定早代的主要品质性状和优质基因。


山西省不同生态区小麦叶锈菌毒性研究
《华北农学报 》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已知抗叶锈病基因的小麦近等基因系 (或单基因系 )作鉴别寄主 ,监测来自山西省 3个不同小麦生态区 11个县 (市 )的 92份叶锈标样。在发现的 2 7个致病类型 (毒性基因组合 )中 ,TRK ,TRT ,PHT ,THT出现频率分别为 19 6% ,9 8% ,6 5 % ,6 5 % ,为优势致病类型。对叶锈菌群体毒性基因频率分析结果表明 ,毒性基因V19,V2 4 ,V38的出现频率较低 ,分别为5 4 % ,16 5 %和 0 ,其对应的抗性基因可视为山西省小麦叶锈菌的有效抗病基因

